- 魯迅小說的戲劇改編研究
- 孫淑芳
- 1334字
- 2025-04-28 19:33:46
第二節 改編學的產生
綜觀古今中外,改編是常見的藝術創作活動,是創作的重要來源,改編作品的數量十分可觀,而且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改編之作。近代著名戲劇家李健吾曾指出中國戲曲改編數量之多:“拿戲曲來說,一百出里頭,就許有九十出是改編本子。”[3]可見,改編是上演戲曲曲目的重要來源,改編曲目歷來在舞臺上占據重要的席位。追溯最早開始的戲劇改編,李健吾認為:“古希臘的戲可以說是世上最古的戲了,悲劇幾乎全部取材于神話或者傳說,歸到改編里頭,也沒有什么太不妥當。”[4]事實上,戲劇作為一種生動直觀感染力強的藝術形式,是改編經常選用的一種藝術形式。古代將文學作品改編為戲劇,或者以戲劇這同一種藝術形式進行相互改編如將一種戲曲改編為另一種戲曲是比較多的。如元代著名戲曲家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根據唐代元稹所著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改編而成的杰出雜劇。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劇等新媒介藝術的出現,改編的藝術形式也出現了變化。總體來看,將文學作品改編為戲劇、影視作品的居多,尤其是進入被稱為“視覺時代”的21世紀,圖像符號成為人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學作品不僅是戲劇,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改編的重要題材。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文學名著往往成為戲劇、電影、電視劇改編的主要題材,被搬上舞臺、銀幕和熒屏,視覺藝術的改編成為熱潮。無論是中國文學名著,還是外國文學名著,都可以成為改編的最好的藍本。而事實上,也出現了很多改編的優秀劇目。如外國小說《黑奴恨》《復活》均被改編過戲劇,魯迅的《孔乙己》《傷逝》等較多篇目被改編為戲劇,莫言的《紅高粱》、都梁的《亮劍》、路遙的《平凡世界》、魯迅的《阿Q正傳》、陳忠實的《白鹿原》、巴金的《家》等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隨著電影、電視等現代電子媒介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改編成了締結文學作品與影視“姻緣”最常見、最直接的聯系方式。文學的戲劇、影視改編是將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供閱讀的文本轉變為以人的表演為媒介的舞臺藝術或影視藝術,以使文學作品能夠更廣泛地傳播、更容易被接受。改編是一個化雅為俗的通俗化過程和傳播過程。事實上,改編已經成為普及文學名著、將文學名著傳播大眾化、促進文學名著經典化過程完成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在這個改編頻繁的視覺時代里,如果仍然按照傳統上僅僅從文學批評的角度或媒體學角度進行研究顯然力不從心,這就“需要有一個對當今社會中各種類型的改編現象進行系統研究,找出相互之間的區別點及共同規律,并對各種改編進行分析批評,以提高我們對各種類型的改編的認識,更好地應對視覺時代中文化信息和傳統、特別是經典文化傳統的承續、交流和拓展”[5]。于是改編學或改編研究也就順應時代的需求而產生了。改編學或改編研究比較早的來源于電影改編研究,但是對改編進行較為自覺而系統的研究則真正始于21世紀初,隨著2008年國際學術組織“改編研究學會”及學會刊物《改編研究》的出現,改編學或改編研究才正式成為國際學術研究視野中的新領域。改編學對文學研究,尤其是視覺化語境下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改編學的任務是要看改編者對原著進行了怎樣的改動,這種改動之所以產生的客觀文化、歷史環境是什么,本身反映了什么樣的價值判斷。這一理論在研究改編問題上無疑更為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