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研究思路

根據魏晉南北朝以玄學注《論語》的特點,以及相關的研究現狀,本書選取了十二家《論語》注殘篇為研究對象,上篇以王弼、郭象為中心,分析魏晉南北朝玄學對這十二家《論語》注的影響,下篇具體分析這十二家《論語》注殘篇對一些學術問題的重要意義。

關于“玄學”這個概念,一般的理解是:“魏晉玄學指魏晉時期以老莊(或三玄)思想為骨架,從兩漢煩瑣的經學解放出來,企圖調和‘自然’與‘名教’的一種特定的哲學思潮。它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問題,即用思辨的方法討論關于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的問題,也就是說它是以一種遠離‘事物’與‘事務’的形式來討論事物存在根據的本體論形而上學的問題。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企圖使中國哲學在老莊思想基礎上建構把儒、道兩大家結合起來極有意義的哲學嘗試。”[8]湯一介先生將魏晉玄學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正始時期,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時期,以郭象、裴為代表的元康時期,以張湛、僧肇為代表的東晉時期。

據反映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史書及朱彝尊《經義考》記載,魏晉南北朝研究《論語》的專著約有八十部。現存的整本著作只有魏何晏《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其他皆為殘篇。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曾對漢魏六朝各家《論語》注殘篇進行輯佚,包括:漢五人(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魏五人(陳群、王朗、王肅、周生烈、王弼)、西晉東晉十七人(譙周、衛瓘、繆播、繆協、郭象、欒肇、虞喜、庾翼、李充、范寧、孫綽、梁覬、袁喬、江熙、殷仲堪、張憑、蔡謨)、南朝宋二人(顏延之、慧琳)、南朝齊二人(沈居士、顧歡)、南朝梁三人(梁武皇帝、太史叔明、褚仲都)。另有沈峭、熊埋生存年代不可考。這大約是現存漢魏六朝《論語》注家之全貌。

根據注經特點,魏晉南北朝《論語》注可以分為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繼承傳統漢注的注經方法,包括魏時的陳群、王朗、王肅、周生烈,晉時的譙周、衛瓘、欒肇、虞喜、庾翼、范寧、梁覬、袁喬、蔡謨,南朝宋顏延之、慧琳,南朝梁的梁武皇帝、禇仲都;另一條線索是以玄學注《論語》(包含有玄學內容并不意味著崇道反儒),這一條線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進行《論語》集注的三大家:何晏、江熙、皇侃;第二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玄學注《論語》兩大重要轉折點的王弼、郭象;第三類是受王弼、郭象影響的繆協、繆播、李充、孫綽、殷仲堪、張憑、沈居士、顧歡、太史叔明。

第一條線的《論語》注者,我們從其現存《論語》注以及其他輔助性的資料可以看出其固守傳統漢注的特點。

首先看魏時陳群、王朗、王肅、周生烈。陳群,《三國志·魏書》有陳群傳,未發現有和玄學有關的內容,留存下來的《論語》注三條也無關玄學。王朗,王肅之父,《三國志·魏書》有王朗傳,記載其“通經”,稱其曾注《易》《孝經》《春秋》《周官》,其《論語》注現存僅四條,無關玄學內容。王肅,王朗之子,為魏時大經學家,以其深厚的經學功底遍注群經,其學被稱為“王學”,并成為官學,繼承并發揚了其父王朗的一些思想,注經方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但無關玄學。周生烈,《三國志·魏書》記載有周生烈傳,其具體學術思想未有記載,《論語》注有十四條傳世。何晏組織編著《論語集解》時,除了采用漢時古注,還采用了魏陳群、王肅、周生烈三家《論語》注。

其次考察晉時譙周、衛瓘、欒肇、虞喜、庾翼、范寧、梁覬、袁喬、蔡謨。譙周,蜀地著名的儒學大家和史學大家,著作頗豐,被人稱為“蜀中孔子”,后降魏,《三國志》有譙周傳,其現存《論語》注只有兩條,不屬于以玄學注《論語》。衛瓘,《晉書》有傳,出生于儒學世家和書法世家,其最大的成就應該是書法,其父衛凱是著名書法家,衛瓘師承張芝,與索靖同在尚書臺任職,人稱“一臺二妙”,其族侄女衛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師。其現存《論語》注無玄學內容。欒肇,《晉書》無傳,《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亦無記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了皇侃《論語義疏》、裴骃《史記集解》等書中提到的所有欒肇《論語》注。根據這些材料可見,欒肇和玄學沒有關系。虞喜,《晉書》記載他數次被征召,數次拒不做官任職,雖處于“隱”的狀態,但道德被人稱道。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對其記載來看,他雖屢征屢不起,但“穆帝時,朝廷有大議,遣使咨訪”,可謂身雖在山林之中,而心無異于廟堂之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還記載了很多他對于具體禮節方面的看法,說明虞喜深諳禮學。其《論語》注留存的數條亦無關玄學。庾翼,《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庾翼的“貽殷浩書”明確記載有他反對高談莊老的言論。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了皇侃《論語義疏》中庾翼一條《論語》注,言語秀整,但無關玄學。范寧,推崇儒學,并極力以身作則和通過各種實踐推行儒學,反對何晏、王弼等的玄學,曾說:“時以浮虛相扇,儒雅日替,寧以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紂。”[9]梁覬,《晉書》無傳,陸德明《經典釋文》《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都記載其有《論語》注十卷,只可惜,現在流傳下來的梁覬《論語》注只有兩條,沒有玄學內容。袁喬,《晉書》記載了他在朝的兩段故事,體現出他文武雙全的一面,既懂禮學,又會帶兵作戰。值得注意的是其父袁環曾上疏指出了老莊玄學風靡造成的負面影響,建議興儒禮樂,此疏是一篇傳統禮法派向玄學派戰斗的檄文。從袁喬的宗族來看,袁凖以儒學知名,袁耽以雄豪著,袁質以孝行稱,袁環的孫子山松善音樂,好唱挽歌,時代的凄涼盡可體現,卻都沒有和玄學相關的記載。蔡謨,《晉書》記載其一生有出有隱、以隱為主,多次拒詔做官,當生命面臨威脅的時候,盡管不情愿,還是應詔任職,“于禮儀宗廟制度多所議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有很多蔡謨禮學方面的材料,蔡謨《論語》注,無玄學成分。

最后看南朝宋顏延之、慧琳和南朝梁武皇帝、禇仲都。顏延之,《晉書》記載其有《五君詠》,歌詠竹林七賢,而且他本人“飲酒不護細行”,看見劉湛、殷景仁專當要任,意有不平,經常說些激揚之詞,每每觸犯勸要。被黜時,心有怨憤,做《五君詠》以述竹林七賢。歌詠竹林七賢是他在得不到廟堂之后的情緒抱怨和發泄,其實他內心非常渴望廟堂,但性格中又有嵇康桀驁不馴的特點。其《論語》注沒有玄學內容。釋慧琳,著有《均善論》,他是廟堂之上的佛教徒,以《論語》來為佛教思想服務。梁武帝蕭衍,經學、史學、佛學著作都頗豐,梁武帝現存《論語》注只有非常短的三條,無關玄學。禇仲都,《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都記載禇仲都著有《論語義疏》,蕭梁時代,著《論語義疏》的有皇侃和禇仲都,邢昺作《論語》注時都有所參考,邢昺注本出現之后,皇侃和禇仲都的注本皆亡佚,之后皇侃《論語義疏》從日本傳回,世人才發現了其中征引的禇仲都一條注,內容甚少。

第二條線的第一類是魏晉南北朝進行《論語》集注的三大家:魏何晏、東晉江熙、南朝梁皇侃。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流傳至今,江熙《論語江氏集解》現存有近百條。何晏是三國魏大玄學家,是魏晉南北朝玄學的開創者,其玄學思想從《無名論》可窺見一斑,其《論語集解》是和鄭沖、孫邕、曹羲、荀顗共集而成,雖有玄學的端倪,但仍舊以傳統漢注注經為主。皇侃處于玄學發展到尾生的階段,盡管《論語義疏》中包含有玄學內容,征引了很多玄學家的《論語》注,但相比于玄學內容,皇侃《論語義疏》更大的特色和貢獻是補充了很多經學內容,《左傳》《詩經》《春秋》等諸經相關內容的補充,不僅豐富了《論語》注釋,而且辨清了一些問題,所以,皇侃是一位經學大家,而不是玄學家。總的來看,三國、晉、南朝三個時代各有一部總結前人《論語》注而集大成的《論語》集注,三部著作都包含有少許玄學內容,三部著作的立場和重心都是維護傳統儒家思想。

本書以第二條線以玄學注《論語》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研究除何晏、皇侃之外的十二家《論語》注,這十二位《論語》注家包括:江熙、王弼、郭象、繆協、繆播、李充、孫綽、殷仲堪、張憑、沈居士、顧歡、太史叔明。

十二位《論語》注家,之所以將何晏、皇侃排除在外,主要是因為:從玄學發展趨勢來看,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都出現在玄學發展較為微弱的階段。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處于玄學剛剛開始的階段,雖然其《論語集解》已經有了玄學的萌芽,但玄學還并未真正開始,何晏《論語集解》仍舊具有傳統漢注的特點。西晉、東晉玄風大盛,到南朝梁皇侃時以玄學注《論語》已經趨于沉寂,盡管熊埋和太史叔明的《論語》注,甚至于皇侃的《論語義疏》都不可避免地帶有玄學痕跡,但玄學已是余響。所以,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和玄學的關系不能代表整個魏晉南北朝《論語》學和玄學的關系,真正有更多玄學內容的恰恰是居于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中間的這十二家《論語》注,唯一遺憾的是這十二家《論語》注皆為殘篇。

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受到了學界的極大關注,研究成果頗豐。何晏、皇侃之外的十二家《論語》注都只保存有數條,內容極為稀少,學界研究較少。故此,本書將研究重點放在了這十二家《論語》注殘篇。

本書上篇是十二家《論語》注殘篇玄學內容研究。

本書對十二家《論語》注殘篇玄學內容的分析有兩個特點:縱向來看,將每位注家的每條《論語》注放在秦、漢、魏晉南北朝《論語》注釋史的角度,分析其注釋與他人注釋的不同,進而總結出其注釋特點,凸顯其玄學特色;橫向來看,將每位注家的所有《論語》注進行歸納總結,揭示出其《論語》注中玄學內容的比重、受玄學影響的不同方面、以玄學注《論語》的特點等。

魏晉南北朝《論語》注釋史上兩位引領玄學發展,并成為重要轉折點的人物是王弼和郭象。

本書上篇第一章將王弼、繆播、繆協歸為一類,理由如下:

第一,繆播和繆協生存年代不可能在郭象之后。王弼,三國魏時人,生存年代為226年到249年。郭象,西晉人,生存年代為252年到312年,是司馬越時期被王衍所提拔的大臣。繆播,西晉人,生年不詳,卒于309年,是司馬越父親司馬泰時的大臣,現有資料至少可以確定繆播為官資歷比郭象早。繆協,西晉人,具體生卒年不詳。又三國魏始于220年,結束于265年,西晉始于265年,結束于316年。故此,從繆播和繆協生存年代來看,二人處于王弼之后、郭象之前或郭象之時,不可能處于郭象之后。

第二,繆播、繆協思想和王弼思想關聯性較高。繆播和繆協現存數條《論語》注大量出現本末有無之說,這在整個魏晉南北朝都很罕見,這應是受到了王弼玄學的影響。繆播和繆協所處的時代,恰好是王弼理論獨占鰲頭的時代,郭象玄學還未興盛。

第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在總結魏晉南北朝各家《論語》注時,將繆播和繆協《論語》注放在了王弼之后、郭象之前。

本書上篇第二章將郭象、李充、孫綽、江熙、殷仲堪、張憑、沈居士、顧歡、太史叔明列為一章。李充、孫綽、江熙、殷仲堪、張憑是東晉《論語》注家,沈居士、顧歡、太史叔明是南朝《論語》注家。從生存年代來看,八人都處于郭象之后;從學術思想來看,八家《論語》注玄學思想主要受郭象思想影響,郭象的玄學思想,例如:性分說、山林和廟堂的關系問題、獨化、因循思想等,影響到了李充、孫綽、江熙、殷仲堪、張憑、沈居士、顧歡、太史叔明。在魏晉南北朝《論語》注釋史上,郭象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王弼。故將此數人列為上篇第二章。

本書下篇是十二家《論語》注殘篇涉及的三個具體問題的研究。

下篇第三章是從繆播《論語》注殘篇中的性分說看《莊子注》向秀、郭象著作權公案。下篇第四章是從郭象注《莊子》的背景和《莊子注》中所體現的郭象對《莊子》的態度論郭象的儒家立場。下篇第五章是對《論語》“子在齊聞《韶》”贊美說(孔子贊美《韶》樂)和傷心說(孔子傷心于《韶》樂至齊)注釋史的梳理,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子在齊聞《韶》”贊美說和傷心說的含義。

本書最后附有《儒藏》(精華編一〇四冊)皇侃《論語義疏》十二家《論語》注殘篇輯錄。


[1] 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封面內容簡介。

[2] 閆春新:《魏晉南北朝“論語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3] 王曉毅:《王弼〈論語釋疑〉研究》,《齊魯學刊》1993年第5期。

[4] 王曉毅:《王弼〈論語釋疑〉研究》,《齊魯學刊》1993年第5期。

[5] 唐明貴:《何晏〈論語集解〉探微》,《聊城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6] 徐向群、閆春新:《皇侃〈論語義疏〉的注經特色》,《哲學動態》2011年第11期。

[7] 甘祥滿:《〈論語〉詮釋的有效性及其向度——對〈論語義疏〉的一種詮釋學考察》,《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

[8]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頁。

[9] 《晉書》,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98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沽区| 苏尼特左旗| 金寨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青海省| 建湖县| 铅山县| 丰顺县| 清镇市| 简阳市| 来宾市| 波密县| 南昌市| 浦城县| 睢宁县| 曲阜市| 永川市| 蛟河市| 建阳市| 阿巴嘎旗| 张家川| 青铜峡市| 江安县| 遂昌县| 崇明县| 伊吾县| 朝阳县| 南平市| 喀什市| 广宁县| 沛县| 南雄市| 长子县| 潍坊市| 当雄县| 阳泉市| 怀宁县| 亚东县| 星座| 阿拉善左旗|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