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漫朝天路:明末朝鮮使臣海路使行研究(萊州卷)
- 王珂
- 4422字
- 2025-04-27 17:12:12
第一節 新河、馬堂店、朱果寺
萊州,在《禹貢》“青州域”,而危之分野,古萊夷地。春秋為萊子國,漢置東萊郡,唐為萊州,大明洪武升為府。土疏水闊,山高海深,性剛俗囂,好經矜名。自黃縣西二百四十里也,兩封間水曰:界河。……其西有新河,河之西有朱果寺,寺在馬堂店紛華中。萬歲河在府東北,上有萬歲橋,兩岸皆沙,秦皇、漢武禱于此。[8]
——金德承《天槎大觀》
據金德承的記述,自黃縣西,即黃山館驛至萊州,前后里程合計兩百四十里。如前所述,登州府蓬萊縣至黃縣六十里,黃縣城至黃縣黃山館驛六十里,黃山館驛至萊州府朱橋驛六十里。由此可推測,“(萊州)自黃縣西二百四十里”應為誤記,實為一百八十里。“兩封間水”,即指位于黃招二縣接壤的“界河”,這與明泰昌《登州府志》的“界河,在(黃)縣西六十里,乃招、黃地界也”[9]的記述一致,今為龍口市與招遠市交界處的界河。據相關方志記載,[10]西漢初期,因該河下游位于曲城縣和縣的交界處,故名界河。明代至民國,稱東良河、界河。該河發源于今招遠市的尖山南麓,流經招城、張星、辛莊等地注入渤海。主流全長44.5千米。河床寬約100米,徑流面積為572.5平方千米。屬季節性河流,每年七八月為豐水期,四五月為枯水期。
依金德承所記,在界河以西有名為“新河”的河流。此“新河”應為今萊州市馬塘村西側的朱橋河(支流)。“新河”曾名辛莊河。[11]推斷的依據主要有二。其一,據《大明一統志》記載:“膠水,源發鐵橛山,北過密州五弩山,鹵水入焉,又北過高密縣注潴澤,與張奴水合,由澤北入新河,經平度州昌邑縣界入海。”[12]新河為昌邑縣與平度州之間的界河屬萊州府,且位于界河以西。結合“萬歲河在府東北”的記載,可知此部分應是金德承按照途經地的順序進行的記錄。明代掖縣萬歲河為今萊州王河,相關內容將在后文詳述。故金德承所說的“新河”應不是平度和昌邑的界河——新河。
其二,依金德承的記述,新河迤西有位于繁華鬧市中的馬堂店之朱果寺。關于掖縣急遞鋪,乾隆《掖縣志》記載:“(掖縣)東北路通登州府鋪八:淇水,縣東北十二里;蘇郭,縣東北二十里;平里店,縣東北三十里;賈鄧,縣東北四十里;瑯琊,縣東北五十里;朱橋,縣東北六十里;朱郭,縣東北七十里;金坑,縣北三山六十里。”[13]可知朝鮮使臣一行經掖縣東界到達朱橋驛所經過的掖縣急遞鋪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金坑鋪、朱郭鋪、朱橋鋪。乾隆《掖縣志》雖記載了金坑鋪的方位,但并沒有明確金坑鋪距掖縣治所的具體里數。按正常的行文范式,此處記載應為“金坑,縣東北八十里”。新城位于掖縣東北八十里,即掖縣與招遠縣交界處。三山島,在萊州府城“北六十里,為海之南岸。《史記·封禪書》云:‘八祀三山為陰主’,即此”[14]。據萬歷《萊州府志》卷首《掖縣境圖》所示,[15]三山,即三山島(今萊州市三山島街道三山島村)位于萊州府城正北方向,而金坑鋪位于萊州府城西北方向,與王徐寨(即新城,今萊州市新城鎮新城村)分處兩地,與朱郭鋪(明代稱諸郭鋪[16],后文詳述)相距較近。

圖1-1 今處于豐水期,但水量較少的界河[17]
據《萊州市志》記載,[18]萊州曾是中國古代黃金主要產地之一。宋元豐元年(1078),全國收獲黃金10710兩,其中萊州4872兩,居全國之冠。明代天啟年間,焦家、新城、紅布、龍埠等村居民,多以“打請”(開坑采金)和“拉溜”(淘砂金)為業。1975年,在焦家、新城一帶發現“打碚老欄”(礦坑)30余處。欄內留有的鐵镢、坑木、編簍、陶罐、碗筷等,經考證均系明代采金遺物。萊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楊曰明主任告訴筆者,“金坑”一詞,在萊州境內常常指代的是金礦。在楊主任的引薦下,我們有幸采訪到前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楊宏俊老先生(男,78歲)。楊老先生曾作為主編,參與了1996年版《萊州市志》的編纂工作,對萊州市地方史志有著較為全面了解。楊老先生告訴筆者,20世紀90年代他下鄉考察時,在今金城鎮馬塘村,了解到馬塘村曾名“金坑”。馬塘村的位置符合位于王徐寨與朱橋驛之間,與朱郭鋪相距較近的條件,應為明代掖縣急遞鋪之一“金坑鋪”所在地。民國《四續掖縣志》記載:“朱橋河以掖縣赴招遠之縣道為界……以縣道為界,北至李店鄉馬塘店子村,繞東村沿至村北,仍歸縣道。查馬塘店子村被縣道穿村而過,故分東、西二村均屬掖境,東村外縣道東屬招遠。”[19]在民國時期,今馬塘之村名依舊為馬塘店子。換言之,金德承所說的“馬堂店”應為“馬塘”(金坑鋪)的通假記述,而“朱果寺”的“朱果”應為“諸郭”或“朱郭”的通假記述。這樣的推斷得到了楊曰明主任和楊宏俊老先生的肯定。
關于馬塘村,萊州市民政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戴錫金介紹如下:馬塘村位于萊州市金城鎮政府駐地東南3.2千米。明洪武年間,朱、冷二姓由四川成都府大槐樹下鐵碓臼張家遷此立村取名,朱冷莊。后因村附近有一水塘,明末曾在此設驛站,故改名馬塘甸子(村)。1958年,簡稱馬塘(村)。1984年,設馬塘村民委員會,轄馬塘(村)、蓋甸(村)兩個自然村,村委員會駐馬塘。最早記載金坑鋪的方志應是萬歷《萊州府志》,萊州府在今馬塘村設“金坑”急遞鋪之事,最晚應在明代中期。此外,戴主任關于馬塘村的介紹從側面說明,明代在今馬塘村所在地附近,采金業應十分的發達,故以金坑命名。依前推論,乾隆《掖縣志》中關于“金坑鋪”的記載應為“金坑,縣東北七十五里”。
金德承的記載說明馬堂店,即今馬塘村在明末就早已因金礦的開采和毗鄰登萊孔道的交通便利而十分繁華。且其發展的歷史要長于朱郭鋪。此外,戴錫金主任介紹,明清時期的朱郭鋪,即今萊州市朱橋鎮的朱郭李家村,明初李姓從四川遷此立村。朱郭寺始建于何時,現已無從考證。金德承所言的朱果寺,應為朱郭寺的通假記述。楊曰明主任、楊宏俊老先生及戴錫金主任對這樣的推斷也持肯定的意見。比對古今地圖,[20]金德承所說的“新河”應是流經今萊州市朱橋鎮朱郭李家村和馬塘村之間的朱橋河支流,今稱朱橋河(金城鎮馬塘村段),曾名辛莊河,該河在今萊州市朱橋鎮小官莊村注入朱橋河。

圖1-2 本書作者(左一)與楊宏俊老先生(右一)、戴錫金主任(左二)、楊曰明主任(左三)在萊州市民政局地名辦公室內合影留念

圖1-3 今馬塘村西側的朱橋河(金城鎮馬塘村段)河長公示牌

圖1-4 萊州市朱橋河馬塘村段
據相關方志記載,[21]位于萊州府東北七十里的急遞鋪——金坑鋪,即今馬塘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屬萊州府掖縣進士鄉,民國二十年(1931),屬掖縣第五區李店鄉。1943—1948年,屬后坡區。1956年,屬朱橋區。1958—1968年,屬掖縣騰家公社。1984年至今,屬萊州市金城鎮。綜前所述,具體的地名變化為(明初)朱冷莊→(明萬歷年間)金坑鋪、馬塘甸子、馬堂店→(清)金坑鋪、馬塘店子→(民國時期)馬塘店子→(今)馬塘村。

圖1-5 今位于萊州市朱橋鎮馬塘東北側的村碑
如前所述,金德承所言的朱果寺,即朱郭寺,而朱郭鋪亦因寺而得名。朱郭鋪位于萊州府東北七十里,亦稱為諸郭鋪。[22]據相關方志記載,[23]朱郭鋪,清乾隆二十三年,屬萊州府進士鄉。清宣統二年(1910),屬朱橋區朱郭社。1931年,屬掖縣第五區。1943—1948年,屬午城區。1956年,屬朱橋區。1958年,屬朱橋鄉。1968年,屬朱橋公社。1992年至今,屬萊州市朱橋鎮。簡言之,具體的地名變化為(明萬歷年間)諸郭鋪→(清乾隆年間)朱郭鋪、諸郭鋪→(清宣統年間)朱郭鋪→(民國時期)朱郭→(今)朱郭李家村。

圖1-6 今萊州市朱橋鎮朱郭李家村村碑
說明:即金德承所記述的朱果寺所在地——朱郭鋪。
(九月)十四日……午到新城堡,不為中火。霎然秣馬,馳往朱轎鋪,則日已高舂(傍),不得已止宿,是日行六十里。新城十余里許,有紺宇凈土,花龕點在煙樹間,穹石刻字磨滅,不可讀,僅記其唐乾符年所立也。居僧未滿二十人,一老衲丫手驚問曰:“奚自?”老爺俱道其所以,則即設茶迎慰。因進香,廚所供品極精潔,以紫金丹兩笏、霜花紙十幅回謝。
——洪翼漢《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
紺宇,即紺園,佛寺之別稱。穹石,巨大的巖石。天啟四年九月十四日,謝恩兼奏請使臣團正使李德泂,副使吳,書狀官洪翼漢自登州府黃縣之黃山館驛出發,沿海邊驛道西行四十里到達招掖兩縣交界的新城,再向西南行二十里到達萊州府掖縣之朱橋驛。[24]在此過程中,李德泂等朝鮮使臣在經新城十余里的地方,發現一處佛寺。在入寺路旁的樹林中,有供奉神佛的石室或小閣子。佛寺前立有巨石,其上的石刻字跡因年代久遠,僅有唐乾符年(874—879)所立等幾字可辨。寺內主持對于李德泂等朝使臣的到來十分詫異,在得知原委后,盛情地款待了異域之客。對于主持的好意,朝鮮使臣十分感動,以朝鮮特產紫金丹和霜花紙作為答謝之禮。如前所述,因自新城西行二十里即到朱橋驛,故李德泂一行所經過的佛寺應十分接近朱橋驛。
位于萊州市金城鎮新城村(明代新城)與萊州市朱橋鎮朱橋村(明代朱橋驛,后文詳述)之間,且與洪翼漢記載相近的寺廟有三。一為北覺寺,城北七十里,多古碑。[25]北覺寺原址位于今萊州市金城鎮北覺于家村。二為廣福院,俗名朱郭寺,在城東北六十五里。寺內古柏、碑碣甚多,清末紳董募捐重修。[26]朱郭寺原址位于萊州市金城鎮朱郭李家村。三為寺莊之“大寺”。據戴錫金主任介紹,今萊州市朱橋鎮寺莊村是王姓于明洪武二年由四川遷此立村,因當時村中有一座大寺而得村名寺莊村。另據招遠市辛莊鎮官道村村民蘇振剛(男,65歲)講述,從登州府通往萊州府的老官道(驛道)從招遠市辛莊鎮官道村村北經過,從其記事時起一直未曾改道,即今村旁的G206國道。該老官道在經過今萊州市金城鎮新城村城后,會經過朱郭鋪、寺莊村,到達朱橋驛。雖然北覺寺位于萊州府城北七十里,且曾古碑眾多,但距驛道尚有一定距離。寺莊之大寺雖處于驛道的途經之處,但現存的各官修和私修的志書對此皆無記載,可以推斷寺莊村內未名寺廟規模應不是很大。“大寺”一說應為以訛傳訛。簡言之,李德泂一行所經過的佛寺應為朱郭寺,而此朱郭寺亦是金德承所說的朱果寺。
如前所述,明清時期的朱郭鋪因村內的朱郭寺而得名,雖未能確定朱郭寺的具體修建年代,但據戴錫金主任的介紹,可以確定朱郭寺存在的歷史要比朱郭鋪和朱郭李家村的歷史更久。這與據洪翼漢“唐乾符年”的記載相佐證。朱郭寺所在的朱郭鋪位于萊州府城東北七十里,距新城十里,這也與洪翼漢的“新城十余里許”的記載相近。朱郭寺李家村村民李希軍(男,60歲)告訴筆者,舊時官道(驛道)位于村子的東側;以村西側的小路為界,朱郭李家村分為大村和小村;在大村的西北方向曾有一座寺廟(距東側舊時驛道,即今G206國道的直線距離約為0.5千米),寺廟的規模較大,在寺廟的原址上建有一座新宅子,此宅主人的爺爺曾是寺廟中最后一位和尚。遺憾的是前往探查時,雖在村民的引導下找到了朱郭寺原址所在地,但是由于宅子的主人外出未能進行更詳細的采訪。綜合來看,天啟四年謝恩兼奏請朝鮮使臣團一行所經過的“紺宇凈土”抑或“佛寺”應是位于朱郭鋪(今朱郭李家村)西北的朱郭寺;朱郭李家村內的大村應為明清時期朱郭鋪所在地,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官方急遞鋪的西側漸漸出現小聚落,最終發展成為大村和小村。

圖1-7 位于今萊州市朱橋鎮朱郭李家村西北的朱郭寺原址

圖1-8 朱郭寺原址附近的建筑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