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骨與物哀之間: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三十年(1990—2020)
- 林祁
- 716字
- 2025-04-27 16:41:58
第一章 從“崛起”到“漂流”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主題是“崛起”,新的美學原則也在崛起[1]。“三個崛起”論[2](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孫紹振《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崛起的詩群》)為朦朧詩搖旗吶喊,在橫遭圍攻之中,為中國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掃清了理論障礙,轟轟烈烈且意義深遠。謝冕在《論中國新詩》中指出:“……詩學挑戰,即指發端于五四新文學革命的新詩運動對于中國古典詩歌的一次跨越整個20世紀、迄今尚未終結的古與今、新與舊的詩學轉換這一重大事件。”我們看到,“崛起”正是這一事件中輝煌的篇章,而這一事件迄今尚未終結。
崛起之后的詩學挑戰以漂流形式進展。80年代末,一批留學生,或為朦朧詩人,或懷揣“朦朧詩”漂到海外,開始了從“崛起”到“漂流”的新探索。如果說“崛起”是!(驚嘆號)那么“漂流”是……(進行時);如果說“崛起”意求挺拔,那么“漂流”尋求深度;如果說“崛起”多為激昂,那么“漂流”多為靜寂。總之,“崛起”的編碼系統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崇高堅定,“漂流”則體現一種不安定的變化狀態,“漂流”的編碼系統表現出海洋文化的激蕩不安。荒島、礁石、波濤、星星、黑夜……這些漂流意向的多重吟詠,組成了一個另類的符號系統。且稱之為藍色調(后來創刊的中日雙語雜志就取名為《藍》),顯然是一種不同于紅色編碼系統的話語空間。
依然是“詩學挑戰”?當新華僑華人漂流到島國日本,這塊讓中國人情感極其糾結,讓中國詩人的痛永遠新鮮的地方,漂流之難、之痛、之特,更使其詩歌具有獨特的異質審美價值。其獨特性,其漂流與探索的詩路歷程,大凡可以從《荒島》《新華僑》《日本留學生新聞》《中文導報》《日本新華僑報》《藍》[4]等報刊讀到。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詩歌景觀與美學原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