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研究方法與思路

(一)研究方法

1.實證性研究方法

本書致力于研究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視域,這需要梳理大量一手文獻資料,并對文獻進行客觀、準確的分析。本書主要采取了實證性研究方法,對英語世界一手材料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期求得基于翔實資料的實證性論述,避免泛泛而談。

2.比較研究方法

意欲梳理國內莎士比亞研究所不曾涉及或尚未展開的新材料與新視域,首先就要對國內莎士比亞研究文獻資料有清晰的認識,并在大量研究相關外文文獻的基礎之上,借助“他山之石、他者之鏡”,尋找英語世界對莎士比亞研究所做出的獨特貢獻,以期形成中西比較與對話,并為國內研究帶來啟發。

3.跨學科的研究方法

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所涉及的領域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學與文學理論,還涉及舞臺研究、影視研究、心理學、哲學、符號學、音樂、書籍史、版本學、傳播學等方面。因此本書參照了其他學科領域,在更寬廣的視野中進行跨學科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書首先厘清國內研究現狀,對英語世界浩瀚文獻進行篩選,并將英語世界研究與國內相關研究進行比較,彰顯英語世界之“新”。通過文獻篩選與比較研究發現,當前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主要呈現出后現代特征,這與當前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多方強勁滲透密不可分。而后現代主義思潮往往以反傳統、反權威、反主流、打破邊界和倡導不確定性為主要特征。英語世界莎學學者借后現代之風,對傳統莎士比亞研究進行解構,并有所建構:或借跨學科等新視野,重新闡釋莎士比亞研究中的舊問題;或結合新近出現的莎士比亞現象,挖掘莎士比亞研究新問題,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頗豐。這類后現代視域中的莎士比亞研究方法與視野往往是國內學界尚未涉足或展開的領域,所以才能稱為“新”。

本書在正文部分設置四章,以莎士比亞研究重要構成元素為基準,圍繞作者、作品、傳播與接受展開,分別探討:(1)英語世界基于對莎士比亞權威性與主體性的消解性研究的生平研究、作者歸屬研究、作品研究與莎劇著作權研究;(2)英語世界打破傳統與后現代的對立局面,將傳統介入后現代進行莎士比亞與流行音樂、青年文化的研究。此外,本書在對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之新材料與新方法進行研究的同時,進行了文獻資料匯編,以充分呈現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之體量與資料之“新”,一并附于書末。


[1]Harold Bloom: 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Orlando: Harcourt Brace& Company,1994,pp.40-41.

[2]季思:《美國“對華文明沖突論”的背后是冷戰思維和種族主義》,載《當代世界》2019年第6期。

[3][英]羅素:《一個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8頁。

[4]黃鳴奮:《20世紀中國古代散文在英語世界之傳播》,《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5]冉從敬等:《數字人文視角下的莎士比亞學術傳播研究》,《圖書館雜志》2018年第3期。

[6]李偉民:《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語境中的接受與流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59頁。

[7]喬國強、李偉民:《紀念威廉·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當代西方文論與“莎學”二人談》,《四川戲劇》2016年第8期。

[8]曹曉青:《莎士比亞與中國》,《湖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

[9]李偉民:《中國莎士比亞批評:現狀、展望與對策》,《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8年第2期。

[10]樂黛云、陳躍紅等:《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頁。

[11]David Bevington,Shakespeare and Biography.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15.

[12]據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已譯介進中國的莎士比亞傳記或生平研究著作有如下幾本:美國莎學學者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爾:莎士比亞新傳》于2007年被譯介,美國朵莫姆斯·科司塔的《莎士比亞》英漢對照本已于2006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澳大利亞作家惠特福德的《莎士比亞傳》中譯本已于2016年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英國學者安東尼·伯吉斯的《莎士比亞》中譯本于2015年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美國兒童作家塞萊斯特·D.曼尼斯所撰的兒童讀物《誰是莎士比亞?》英漢雙語本已于2014年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英國弗蘭克·克蒙德的《莎士比亞:時代的靈魂》中譯本已于201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英國著名傳記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莎士比亞傳》中譯本已于2014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英國查爾斯·威廉斯的《莎士比亞小傳》中譯本已于2018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英國維夫·克魯特的《莎士比亞傳》中譯本已于2018年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美國弗蘭克哈里斯的《莎士比亞及其悲劇人生》中譯本已于201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13]冉從敬等:《數字人文視角下的莎士比亞學術傳播研究》,《圖書館雜志》2018年第3期。

[14]William Leahy,Shakespeare and His Author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thorship Question.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10,p.1.

[15]William Leahy,Shakespeare and His Author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thorship Question.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10,pp.2-3.

[16]James J.Marino,Owning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King's Men and Their Intellectual Property.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8.

[17]顧綬昌:《莎士比亞的版本問題》 《莎士比亞的版本問題(續)》,《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1、2期。

[18]熊輝:《莎劇的版本考證、故事溯源即文本新讀——談傅光明〈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對中國莎學的貢獻》,《東吳學術》2018年第1期。

[19]傅光明:《莎士比亞的黑歷史——莎士比亞戲劇的“原型故事”之旅》,東方出版社2019年版。

[20]王岫廬:《莎士比亞戲劇是抄襲的嗎?》,《光明日報》2019年6月5日第16版。

[21]冉從敬等:《數字人文視角下的莎士比亞學術傳播研究》,《圖書館雜志》2018年第3期。

[22]孫媛:《“重復建設”還是“多重建設”——文獻計量學視野下的中國哈姆雷特研究40年》,《四川戲劇》2018年第11期。

[23]常曉丹:《近40年莎士比亞喜劇在中國的接受研究》,《出版廣角》2018年第23期。

[24]1902年,中國就有英文版的《威尼斯商人》演出,早于林紓翻譯莎劇的時間;1913年,上海新民社上演了中文版的《威尼斯商人》(名為《女律師》),是最早的中文莎劇演出,早于1914年的改編版《哈姆雷特》(名為《殺兄奪嫂》)。參見孫家琇《莎士比亞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第419頁。

[25]吳輝:《As You Like It——莎士比亞:大眾文化的回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26]武靜:《元漫畫:評繪本小說〈睡魔〉對莎士比亞的重構》,《外語教學》2016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府谷县| 湟中县| 五寨县| 长兴县| 望都县| 通海县| 济源市| 永吉县| 衡阳县| 石嘴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大庆市| 克拉玛依市| 青神县| 南丰县| 渝中区| 武宣县| 昌吉市| 南汇区| 阳东县| 图片| 新疆| 宾阳县| 建瓯市| 南皮县| 建瓯市| 长宁区| 安化县| 延吉市| 上林县| 潜江市| 蕲春县| 衡阳县| 海林市| 谢通门县| 遂宁市| 六枝特区| 高雄市| 新余市| 绥棱县|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