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家
- 李存山
- 1140字
- 2025-04-27 17:42:32
第二章 變法前夕
第一節 秦孝公頒布求賢令
秦國原來是西北地區的一個落后部族,在周平王東遷洛邑時因秦襄公救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國,春秋時期建都于雍(今陜西省鳳翔縣東南)。在秦穆公當政時期,他任用了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賢能之臣,革新內政,發展生產,增強軍事實力,“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史記·秦本紀》),成為雄踞西方的大國。秦穆公死后,秦國的國勢漸削。戰國初年,秦國的貴族侵凌公室,庶長(相當于其他諸侯國的卿大夫)專擅朝政,甚至操縱國君的廢立,以致在秦躁公至秦出子幾十年間“數易君,君臣乖亂”,“國家內憂,未遑外事”,河西地區被魏國攻占,“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記·秦本紀》)
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曾在魏國寄居二十多年,他于公元前384年回到秦國,殺秦出子,奪取了君位。受魏國變法的影響,秦獻公即位后也就施行了一些改革,其主要內容是:(1)“止從死”,即廢除了在秦國延續多年的人殉制度;(2)將國都從雍城東遷至靠近河西地區的櫟陽(今陜西省臨潼縣北),鎮撫邊境,準備東伐,收復失地;(3)“為戶籍相伍”,即把秦民按五家為一伍進行編制,載入戶籍,以利于國家管理和征兵;(4)“初行為市”,即開始在都邑設立貿易市場,活躍經濟,增加財稅收入。這些改革措施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奏響了序曲。
在秦獻公當政的后幾年,隨著國力的增長,秦軍在對外戰爭中取得了幾次重大勝利。公元前366年,秦軍大敗韓、魏聯軍于洛陰(今陜西省大荔縣西);公元前364年,又大敗魏軍于石門(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斬首六萬;公元前362年,與魏軍戰于少梁,虜魏相公叔痤。這些勝利初步扭轉了秦國在軍事上的劣勢,顯示了秦獻公改革的成效。正當秦軍厲兵秣馬,準備東伐收復河西地區時,秦獻公于公元前362年去世。
次年,太子渠梁繼位,此即秦孝公。面對“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史記·秦本紀》)的天下形勢,面對與秦交界的魏、楚兩國對秦構成的威脅,年輕有為的秦孝公總結數百年來秦國治與亂、強與弱正反兩方面的教訓,既為秦穆公時期的“修德行武……天子致伯,諸侯畢賀”而感到榮耀,又為秦穆公以后“諸侯卑秦”,“夷翟遇之”,秦“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而感到恥辱;每當想到河西地區淪陷于魏,先君獻公欲收復“繆公之故地”的遺愿沒有實現,就“常痛于心”。(《史記·秦本紀》)為了振興秦國,爭雄天下,秦孝公施恩布惠,籠絡民心;招募戰士,擴充軍備;嚴明賞罰,整飭內政。除此之外,他還效法秦穆公廣招人才、任用賢能,果斷地頒布了“求賢令”。此令稱:“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保ā妒酚洝で乇炯o》)
這道“求賢令”是一代英主選賢任能、勵精圖治的宣言書,它不僅振響于渭水兩岸,而且遠傳中原。此時,商鞅正苦于滿腔抱負、一身才能在魏國不能施展,聞此令后,便星夜兼程,西奔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