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入秦之前

第一節 童年時期的戰國形勢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庶孽公子”,也就是非嫡系的、姬妾所生的公子,名鞅。衛國的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周為姬姓,因此商鞅本姓姬。按照當時往往以國或地位、身份為姓氏的習慣,商鞅原稱為衛鞅或公孫鞅。因其后來在秦國變法有功,受封于商邑,“號稱商君”,所以后人稱其為商鞅。

商鞅的生年無從確考,他于公元前361年由魏入秦,如果以其當時三十歲左右計算,他大約生于公元前390年。此時,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已經八十多年了(按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戰國時期始于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

由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形勢有很大變化。春秋時期的特點是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齊桓公、晉文公等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相繼稱霸(“春秋五霸”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經過長達295年的戰亂之后,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這時,許多諸侯國已在連年征戰中被兼滅,魯、衛、宋、鄭、陳、蔡等淪為任強國擺布和宰割的小國;周王室衰微至極,除在洛陽占有一小塊地盤外,徒剩下“天子”的虛名;公元前453年,魏、韓、趙“三家分晉”,從此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的局面形成?!按呵镂灏浴贝蠖啻蛑白谥芡酢钡钠焯?,而“戰國七雄”則已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春秋五霸”以蠶食、兼并周圍的小國,“合諸侯”,充當盟主為目標,而“戰國七雄”則以兼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取“周天子”而代之為目標?!妒酚洝で乇炯o》概括戰國時期的形勢為“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這里說的“諸侯”是指“戰國七雄”而言,因為其他諸侯小國都已失去了與“七雄”抗爭的能力?!皯饑币辉~最先出于《戰國策》,《秦策四》載:“山東戰國有六”,《趙策三》載:“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可見“戰國”本指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戰爭強國。這種用法在司馬遷寫《史記》時還沒有變化,如《史記·平準書》說:“天下爭于戰國”,即天下爭于七個強國。直至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時才有了“戰國之時”(《戰國策·敘》)的提法,從此“戰國”始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名稱。

戰國時期,由于冶鐵技術的進步,鐵制農具被普遍使用,牛耕鐵犁得以推廣,灌溉方法和施肥技術也有很大改進。這樣不僅使原有農田的產量提高,而且為大量開墾新的農田提供了可能。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新的生產關系也加速發展。西周末年,“宣王即位,不籍干畝”(《國語·周語上》)。韋昭《注》:“籍,借也,借民力以為之……自厲王者流籍田禮廢,宣王即位,不復遵古也?!薄抖Y記·王制》篇說:“古者公田籍而不稅。”“籍”與“稅”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周厲王、周宣王間“籍田禮廢”,這是西周井田制度在王畿內已告瓦解的標志。春秋時期,“民不肯盡力于公田”(《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对娊洝R風·甫田》描寫當時齊國的“甫田”(公田)上“維莠驕驕”“維莠桀桀”,即長滿了野草,這說明井田制的沒落在各諸侯國已普遍發生,并且非常嚴重。與此同時,在井田外開墾的私田逐漸增多,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日益興起,利用土地進行剝削的地主階級也隨之出現。各諸侯國為了增強經濟實力,在對外戰爭中取勝,不得不相繼采取按畝征稅的方式,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公元前544年鄭國“作封洫”等等,這說明新的生產方式正在得到上層建筑的認可,取得合法的地位。戰國時期,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社會階級已經逐步強大起來,各諸侯國之間更大規模、更加殘酷的兼并戰爭推動著社會改革的進程。各諸侯國相繼變法,即以新的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取代舊的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變法則強,不變法則弱;變法變得徹底則強,變法變得不徹底則弱。這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勢力消長的一條歷史規律。盡管我國史學界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性質和歷史分期還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這是沒有疑義的。如果說春秋時期是新舊社會制度過渡的時期,那么戰國時期就是過渡即將完成或新制度逐步確立的時期。

與社會的變革相伴隨,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周天子”權威的喪失,籠罩在其頭上的“天神”觀念也黯然失色,“吉兇由人”,“天道遠,人道邇”的思想迅速傳播。由孔子揭橥的仁學思想把道德的根源從外在的“天神”和“周禮”移入人的內心,用一種人文精神重建道德的基礎。以“氣”“陰陽”為核心的自然觀逐漸剝去“天神”的神圣光輝,人們開始用理性的客觀態度認識自然與社會,從而思想得到解放,在社會的戰亂、變革中冷靜觀察,深入思索,敢作敢為。

商鞅就是生長在這樣一個時代。他的出生地——衛國,在春秋時期就已淪為小國;在“戰國七雄”的形勢下,它除了被大國侵犯、掠奪外,就是成為大國的附庸。商鞅身為衛國公子,衛國的衰微必然導致其個人社會地位的衰微。商鞅的出身和個人境遇使他對當時的社會有更深刻的體驗和更冷靜的觀察、思考。

衛國在當時占有今河南省和山東省之間北部的一小塊地區,國都設在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它北臨趙,東臨齊,西和南與魏接界,處在三大強國的夾縫中。在“三家分晉”后,趙國的勢力較強。魏文侯于公元前446年即位,隨后率先實行變法,于是魏國的勢力大增,成為當時的首強之國。衛國處在趙、魏勢力之間,它也就成為趙、魏侵略、爭奪的對象。

公元前383年(如果商鞅出生在公元前390年的話,那么這正是他七八歲的時候),趙國大舉侵衛,包圍了衛國的都城濮陽。為抵御趙兵,濮陽的八個城門用土屯塞,而其中的兩個被攻陷。在面臨亡國的危急形勢下,衛慎公“跣行告愬于魏”(《戰國策·齊策五》),即連鞋都沒顧上穿,急忙去向魏國求救。由于魏武侯“被甲砥劍”,親往救援,衛國才免遭覆滅,并且借魏之力,反敗為勝。后來縱橫家蘇秦在描述這場戰爭時,把衛國反敗為勝譬喻為弱衛是“矢”,強魏是“弦機”,“衛明于時權之藉也”。(《戰國策·齊策五》)此后,衛國基本上看魏的眼色行事,直到公元前254年被魏所滅。

商鞅在童年時經歷了那場戰亂,當衛慎公“跣行告愬于魏”時,衛國宗室以及百姓的驚惶恐懼肯定在其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烙??;而當衛國借魏之力免遭滅亡、反敗為勝時,對強國實力的欽羨也會在其思想中萌生。

公元前372年和公元前365年,趙國又兩次侵犯衛國,掠去了許多土地。(《史記·趙世家》)衛國的衰頹已經極其嚴重,商鞅當時大約十八歲至二十五歲間。在這段時間前后,商鞅可能讀了不少的書,不僅打下了比較深厚的文化基礎,而且對強鄰魏國變法圖強的歷史有了較多的了解;他個人的社會地位則已從貴公子淪落為普通的士人。當報國無門,殘破的祖國已經無醫可治的時候,商鞅離開了故土,來到魏國的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放下破落公子的架子,投到連任魏武侯和魏惠王兩朝國相的公叔痤門下,做了他的家臣“御庶子”(《戰國策·魏策一》)[1]。此行使他得以成為魏國變法思想的繼承者,是他一生事業和榮華的一個過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云港市| 河间市| 大田县| 军事| 长白| 讷河市| 峨山| 游戏| 宁远县| 双柏县| 双鸭山市| 平阴县| 凤台县| 秭归县| 容城县| 抚远县| 庄河市| 湘阴县| 永靖县| 句容市| 资源县| 阿克| 大渡口区| 盐津县| 忻州市| 三门县| 长白| 靖西县| 阿克陶县| 涟源市| 鄯善县| 江安县| 勃利县| 余干县| 阿瓦提县| 长葛市| 庄河市| 民丰县| 广西| 福安市|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