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西北地區的行政區劃與自然環境

一 行政區劃

在撰寫本節內容前,筆者需要指明的是,本書所指西北地區的范圍為現如今的陜甘青寧新五省,但從歷史上說,清代西北各省的政區前后多有變動,如寧夏的前后隸屬即有不同,西寧等府在這一時期也歸屬甘肅管轄。在本書的結構上,筆者會基于清代西北地區的行政劃分,將文章分為陜西、新疆、甘肅三省。為便于后文的論述與統計,故有必要將這一時期西北政區的沿革梳理一番,由于西北地區疆域遼闊,筆者在此僅做簡要概括。[113]

清初,陜西仍襲明制,順治二年(1645)四月設陜西巡撫,轄西安、鳳翔、漢中、延安、平涼、鞏昌、臨洮、慶陽8府,下轄1直隸州興安、20州、96縣。[114]此時的陜西范圍包括今陜、甘兩省。順治二年(1645)五月,設延綏巡撫,駐榆林衛,轄榆林鎮與延安府綏德一帶,康熙元年(1662)九月裁。不久,陜甘分治。康熙二年(1663),陜西布政使司左右分治,左布政使仍治西安城,領西安、鳳翔、漢中、延安4府與興安直隸州。[115]右布政使移駐鞏昌府,轄平涼、鞏昌、臨洮、慶陽4府。康熙三年(1664)二月,增設甘肅按察使司按察使,駐區與右布政使重合。康熙五年(1666),甘肅巡撫移駐蘭州,康熙六年(1667)七月,改名甘肅布政使司[116],由此完成對陜西的分省。

陜甘分治后,在省級行政機構方面,康熙十一年(1672)四月,設陜西總督專理陜西。十九年(1680)十一月,裁四川總督,改陜西總督為川陜總督。乾隆十三年(1708),因征金川用兵,將川陜總督分設。此后,陜西總督多稱為陜甘總督。地方行政區劃亦有改變,分省后陜西轄西安、鳳翔、漢中、延安4府和興安直隸州以及榆林衛,下轄11州、68縣。康熙三年九月,升耀州、商州、華州、同州、鄜州、乾州、邠州、葭州、綏德州等9州為直隸州。八年(1669)十一月,改榆林衛為府。十三年(1674)四月,升同州為府,降耀州、華州為屬州,乾隆元年(1736),又降葭州為屬州。四十七年(1782)九月,升興安直隸州為府。這是陜西行政區劃變遷的基本情況。

甘肅在清初為陜西之一部分,順治二年四月沿襲明制,設甘肅巡撫,駐甘肅衛。順治十七年(1660)移駐涼州衛。康熙五年移駐蘭州。雍正元年(1723)三月,川陜總督統領西安、甘肅、四川三處事務。乾隆十三年后,陜西總督多被稱為陜甘總督,二十四年七月,改陜甘總督為川陜總督,改甘肅巡撫為甘肅總督,專理甘肅。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二月,改甘肅總督為川陜總督,統轄兩省事務。二十九年(1764)三月,裁甘肅巡撫。

甘肅在陜甘分治后轄4府: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下轄9州、28縣,又轄寧夏等諸衛,衛由通判、同知管理。在此基礎上,先后設置了甘涼、西寧、寧夏、蘭州、鞏秦階、鎮迪諸道。雍正二年(1724)十月,置寧夏、西寧、涼州、甘州4府。雍正三年(1725)六月,平涼、固原衛改屬平涼府,慶陽衛歸屬慶陽府,臨洮、河州、蘭州衛及歸德所歸臨洮府,洮州、岷州、靖逆衛及西固所由鞏昌府管轄。[117]雍正四年(1726),裁蘭州、平涼等7衛,改為州縣管轄。六年(1728)十二月,升秦、階為直隸州。次年四月,又升肅州為直隸州。乾隆三年(1738)改臨洮府為蘭州府,二十四年(1759)九月,設安西府,裁撤靖逆廳。三十八年(1773),改安西府為直隸廳,四十二年(1777)九月,升涇州為直隸州。

清初寧夏維持衛所制,隸屬于陜西布政司。順治二年四月沿明制設寧夏巡撫,駐寧夏衛。康熙四年(1665)五月,裁撤寧夏巡撫,將轄區并入甘肅。雍正二年十月,裁寧夏衛置府,治寧夏城。其所屬左衛改為寧夏縣,右衛改為寧朔縣,中衛改為中衛縣,平羅所改為平羅縣,靈壽所改為靈州[118],領1州4縣。后于雍正四年、六年分別增設新渠縣、寶豐縣。乾隆三年(1738),寧夏地震,從欽差兵部右侍郎班第奏議取消兩縣建制,次年正式取消,復歸平羅縣。[119]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置寧靈廳。至此,寧夏府領寧靈1廳,靈州1州,寧夏、寧朔、平羅、中衛4縣。

青海在明代屬西番之地,為蒙古部落所統治。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雖悉數歸附,卻并未建置。雍正元年(1723),清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稱此地為青海。二年十月,清朝在青海設置青海辦事大臣,統轄蒙古29旗和青南玉樹地區、果洛地區及環湖地區等40族土司部落。同時清廷將青海東北部西寧衛改為西寧府,碾伯所改碾伯縣,置大通衛。[120]并繼續沿襲明朝的土司制度,西寧府歸甘肅省管轄,領2縣1衛。因青海辦事大臣常駐西寧,故乾隆后通稱“西寧辦事大臣”。康熙三年(1664),青海辦事大臣到任,總理青海地區事務。在管理之初,因境內蒙古各部族雜亂、不便管理,故編為五部,另附大喇嘛所屬一旗,均統轄于辦事大臣。[121]乾隆八年(1743)十月,置擺羊戎廳。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衛為縣,領1廳3縣。五十六年(1791)七月,置貴德廳。道光三年(1823)蘭州府循化廳屬青海。[122]道光九年(1829),置丹噶爾廳。直至清末,共領4廳3縣。可見清代的青海分為兩部分轄屬:西寧府屬之西寧、碾伯(今樂都縣)、循化、大通、巴燕戎(今化隆縣)、貴德、丹噶爾(今湟源縣)等7廳縣歸甘肅布政司管理;其他地區則歸西寧辦事大臣管理,西寧辦事大臣常駐西寧。

新疆在明朝時處于諸部林立的狀態,綽羅斯、杜爾伯特、和碩特與輝特四衛拉特居北疆;別失八里、葉爾羌、吐魯番諸國,以及回部派噶木巴爾諸族居于南疆。[123]清順治至乾隆年間,新疆諸部或歸屬,或被平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在此置伊犁將軍,開始在新疆實行軍府制。由此,新疆天山南北兩路統歸伊犁將軍管轄,結束了各部爭斗的局面。因新疆幅員遼闊,設置廳州縣數量也較其他省多。具體而言,南路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節制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烏什、阿克蘇、庫車、喀喇沙爾等處。東路烏魯木齊都統節制庫爾喀喇烏蘇、古城、巴里坤、吐魯番、哈密等地[124],兼管鎮迪道及所屬廳州縣,伊犁將軍則管轄北路伊犁、塔城參贊大臣。新疆共計15地,每地下設眾多城與旗。伊犁設有惠遠城、熙春城、寧遠城等9城;庫爾喀喇烏蘇設慶綏城,另領3旗;塔爾巴哈臺有綏靖城,附牧3旗;烏魯木齊有鞏寧、迪化、喀喇巴爾噶遜、濟木薩、瑪納斯等8城;巴里坤領會寧、木壘2城;吐魯番有辟展、托克遜等6城;喀喇沙爾設3城,另附7旗;庫車2城,阿克蘇4城,烏什1城,喀什噶爾19城,葉爾羌24城,和闐1城。

二 自然環境

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多樣,地形錯綜復雜,以高原、山嶺、沙漠、戈壁和盆地為主,高、低山谷相連,從而構成奇特的自然景觀與多樣的人文生態環境。現今西北五省的面積約為300多萬平方千米。境內多山,幾條東西向山脈構成地勢的基本走向。

在陜西,山脈按走向可分為東西走向與南北走向兩大類型。其中以東西向山脈為主,包括橫山、秦嶺和大巴山;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陜西北部的黃土高原,包括子午嶺、黃龍山與隴山。秦嶺橫貫中部,是長江與黃河的天然分水嶺,同時也將陜西一分為二。

自南向北來看,陜西南端的大巴山至中部秦嶺之間是陜南漢水流域,山嶺縱橫,有不少盆地散布其中。漢中盆地西起勉縣武侯鎮,東至洋縣龍亭鋪,長約100千米,寬5至20千米不等,漢中城附近寬達30千米。盆地包括漢江沖積平原,該平原海拔500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河渠縱橫密布,是陜西的主要水稻產區。盆地的外圍是低山丘陵地帶,包括嘉陵江和漢江南北兩岸的丘陵區,全長360千米,南北寬10至60千米不等,是陜南重要的林木種植與農業生產區之一。

關中平原介于秦嶺與黃土高原之間,東起潼關、西至寶雞,東西長有300余千米,南北不一。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橫貫關中平原,長約700千米,水源充沛。渭河及其支流滋養了廣袤的“八百里秦川”,這里地勢平坦、土膏微潤、水源充足,適宜農業生產,是陜西主要的糧食、棉花生產基地,亦是西北農業經濟十分發達的地區。

陜北處于風沙灘地區與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帶。風沙灘區包括定邊、靖邊、橫山、榆林、神木與府谷6地,氣候屬溫帶半干旱季風區,夏季多陣雨。農業生產以旱坡耕地為主,主要種植春播秋收作物,以谷子、糜子的種植較為廣泛,其次是小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的栽種,油料等經濟作物也有生產。畜牧業比重較大,養殖羊、牛、馬等牲畜,羊的飼養量最多。該區域因地處風沙地帶,自然災害頻發,因此農業生產不穩定。陜北的黃土丘陵溝壑區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均海拔高度為900至1300米,是西北黃土丘陵溝壑區的組成部分之一。河流水文特點是洪水較大,枯水極少,缺乏地表徑流。受氣候影響,每年7、8月份多暴雨,在土質松散、植被較少的坡面,容易引發水土流失,不利于農業生產。[125]

甘肅體型狹長,形似啞鈴,橫跨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東南與四川交界,形成隴南山地,屬長江流域,北部與陜西和蒙古各部落交界。甘肅地形自南至北可分為五區:一是隴南山地,主要指秦嶺的西延部分;二是隴中的黃土高原與嶺谷,這部分位于祁連山與秦嶺之間;三是北山與阿拉善高原,北山位于阿拉善高原以西,河西走廊的安西、敦煌盆地以北;四是河西走廊平地,河西走廊是一條南北寬5至50千米的狹長地帶,西起疏勒河,東止烏鞘嶺,南北為祁連山和北山所阻;五是祁連山地,是指位于河西走廊與柴達木盆地間許多平行走向的高山、縱谷的總稱,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高山冰川堆積,谷地沖積平原較多,甘肅境內多條河流(疏勒河、湟水、大通河等)需要依靠祁連山融化的雪水補給。

氣候與水文方面,甘肅因地處內陸,大陸性氣候顯著。東部受夏季風的影響,降雨較多,西部因大陸季風原因常年干燥。甘肅山地較多,隴南的秦嶺山地因地勢高,降雨充沛;隴中的黃土高原一帶,降雨較少,適宜種植小麥、棉花。河西走廊地區,除祁連山因地勢較高而降雨多外,其他地區降雨較少。由此可見,甘肅擁有多種氣候條件。河流水文方面,黃河自西流入甘肅,隨后進入寧夏中衛,繼而北上,出石嘴子山。這片流域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瓜果,是甘肅、寧夏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撐。甘肅的內陸河大多發源于祁連山,這些河流流程較短,上游水量大、河水湍急,下游水量小、河床多變,是甘肅農業用水的重要來源。

青海地區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拔3000—5000米的地區占全省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地形特點是自西向東傾斜。西高東低的地理因素使境內河流呈現自西向東的流向,河流也因此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適宜開發水磨。青海西部山區是黃河的發源地,黃河流經青海形成湟水。在青海東北部,依托湟水形成了一片河湟谷地,是青海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之一。青海境內湖泊眾多,河谷和山間盆地地勢平坦,適合發展農業,至于海拔較高的高原牧區則可飼養牲畜。但青海地區自然災害多發,雪災、風災等對農牧業生產帶來一些不利影響。

寧夏地處我國西北內陸,東臨陜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部與甘肅相連,南北跨度約456千米,東西250千米左右。寧夏地處我國東部季風、西北干旱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地帶,自然環境較為復雜。寧夏可分為靈鹽臺地、賀蘭山山地、六盤山山地、銀川平原、寧中山地與平原、寧南黃土丘陵等6個地貌區。氣候上,寧夏干旱少雨,是較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土壤類型多樣,有黃土丘陵地區的黑壚土,寧夏中部和北部的灰鈣土,寧夏平原的潮土、沼澤土、泥炭土、鹽土、堿土等,種類較多。清代寧夏地區的土壤沙化趨勢明顯增強,因宋明以來在寧夏地區大力屯墾,致使植被破壞嚴重,加之清代也并未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致使土地沙化趨勢不斷加強。河流水文方面,黃河是寧夏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由中衛市流入,石嘴子山流出,全長397千米,在流經寧夏地區時坡度較緩,有利于引水澆灌,灌溉面積占全區96.4%,給寧夏發展農業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過黃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故須年年修浚。清朝為進一步促進寧夏農業的發展,在寧地修建了大清渠、惠農渠與昌潤渠3條水渠,分別灌溉耕地657.6頃、2717.4頃、1018.2頃,合計4393.2頃。寧夏地區的自然災害較為嚴重,主要有干旱、霜凍、冰雹、風沙、地震、水澇等,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大。[126]

新疆地區的基本地理特點是“三山夾兩盆”,三山包括北部阿爾泰山脈,中部天山山脈以及南部昆侖山脈,兩盆是指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準噶爾盆地。依托此三山,將新疆分為北疆與南疆兩地。北疆地勢高而平坦,域內大小湖泊分布,其中伊犁河和額爾齊斯河是境內較長的兩條河流,滋養北疆的畜牧業,兩條河流的流域成為新疆歷史上許多游牧民族活動的地區。南疆沙漠廣闊,降雨稀少,但發源于天山等山脈的河流使沙漠邊緣形成綠洲,成為南疆農業經濟發展之根基。

需要注意的是,為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筆者在自然環境一節中將西北地區分為五省論述,然而青海與寧夏在筆者研究的時間段內大都屬于甘肅管轄,因此下文在論述清代甘肅地區的手工業與市場時,青海和寧夏地區將同甘肅合為一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麦盖提县| 台中县| 太湖县| 香河县| 垫江县| 青岛市| 灵山县| 甘谷县| 甘南县| 桂阳县| 额敏县| 淮安市| 思茅市| 新巴尔虎右旗| 岫岩| 浏阳市| 伊宁县| 鸡西市| 香港| 泽州县| 嘉义市| 黔西| 荃湾区| 平利县| 嵩明县| 潍坊市| 浦城县| 凉山| 陆丰市| 玉田县| 沅江市| 博爱县| 文水县| 平谷区| 两当县| 南宫市| 耒阳市| 馆陶县| 安福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