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居正改革群體研究
- 馮明
- 3070字
- 2025-04-28 20:24:18
序
我在《明清社會群體研究》一書的序言中曾言:“明清時期任何一個群體都是我們考察社會變動與發展、社會內部的結構性變化的有力視點。”這是我一直以來對明清社會群體研究抱有極大興趣并致力于研究與思考的主要原因。不過,興趣點太多,個人之力無法一一企及。于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博士、碩士研究生們投入明清社會群體的研究,不少同學的選題頗具學術意義,并撰寫出了特色鮮明的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馮明本科的專業是市場營銷,但他對于中國歷史卻有著不同尋常的興趣與執著。碩士研究生期間,他反復梳理中國古代史的主要線索和重大問題,做了充分的專業準備工作,并查閱了大量的地方志文獻,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清代湖北義學研究》,作為他初窺學術門徑的嘗試。在此期間,他做了大量有益的學術訓練和積累,比如查閱各類歷史文獻,對于義學的數據統計和分析,關照地方社會的發展與變化等。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后,馮明順利地考上了博士研究生,繼續向著他的學術發展目標前進。讀博期間,馮明對明清社會群體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廣泛涉獵歷史文獻與今人成果,綜合考量之后,最終確定了張居正改革群體作為研究的選題。該選題承載了馮明深厚的家鄉情結,正如他在學位論文緒論“研究緣起”中所言:“湖北是張居正的故鄉,有關張居正和湖北的研究成果不多,從事張居正研究的湖北學者亦很少。但張居正有著濃厚的桑梓情懷,居京做官時,熱切關心故里,做了不少惠及鄉里的實事,他的改革事業與湖北關系密切。作為張居正的鄉黨,若能為張居正研究盡綿薄之力,亦為人生一大幸事。”其選題流露的情懷可見一斑。
馮明博士畢業之后,前往黃岡師范學院任教,后因妻子在湖北宜昌工作,調回三峽大學工作,從事三峽文化和鄂西“三線建設”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馮明一直在修改和完善博士學位論文,并將出版發行。
該作的書名仍為《張居正改革群體研究》。客觀而言,學術界對于張居正、張居正改革有著超乎一般的重視,相關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張居正及其思想、張居正改革及其改革措施、張居正與明代中后期政治格局的關系等方面,其中不乏同質化、重復性研究,研究方法及視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換言之,張居正及張居正改革的研究具有較大的拓展空間。《張居正改革群體研究》恰是這一領域的新拓展。該作選取張居正改革群體為研究對象,將張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通過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之演變,力圖揭示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張居正、張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會變遷的復雜關系。選題立意甚好,且具有十分明顯的創新性。
關于張居正改革群體,該作認為:“張居正改革群體,是在張居正領導下,積極參與張居正改革,并形成緊密利益關系的政治群體。”張居正改革群體包括核心成員和邊緣成員,核心成員主要指受張居正重用,且為某項或各項改革措施的主要推動者或執行者,有的與張居正存在緊密的私人關系;邊緣成員則主要指未參與具體改革進程,但追隨張居正,并對張居正改革有一定影響的一類人。這一群體的界定及其中核心、邊緣群體的區分比較合理,既有助于我們明確主題,又有助于我們理解張居正改革的背景與實質。
該作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張居正及其時代,集中討論張居正的人生經歷、成就及時代背景,為深入理解張居正改革群體提供一個全面的時代及個人背景。二是張居正改革群體構成,分析張居正改革群體的演變過程、組成及其特征,其中對于張居正改革群體進行了成員的篩選和類分,文中尤其關注了學緣、地緣、事緣、血緣、姻緣等促成群體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從地域、出身、官職等方面總結張居正改革群體的特征。三是張居正改革群體與萬歷新政,重點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張居正及張居正改革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萬歷新政中的若干重要措施的推行,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在改革舉措的形成、實施等過程中的作用,進而總體評價張居正改革群體在萬歷新政中的角色、地位及作用。四是張居正改革群體與晚明政治格局,深入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與晚明政治格局變動的關系,文中充分關注了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通過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與皇室、中官、言官關系變化,揭示群體之間的互動;還考察了張居正改革與湖北地方社會的關系,分析張居正與湖北地方官員、士紳的關聯,并通過張居正兩次回鄉的不同經歷,揭示其政治生涯的變化。
雖然全書只有四章,但該作緊扣主題,圍繞張居正、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群體層層分析,既有事件、人物的個案分析與史料、史實考稽,又有改革與時局的宏觀考察與把握。文中所見史料翔實,馮明除了參閱《明史》《明實錄》等官修史書外,十分注重文集、筆記、書牘、家譜、地方志等歷史文獻的釋讀,尤其重視與張居正相關聯人物的書牘。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該項研究,馮明開展了多次田野考察工作,前往張居正的家鄉荊州,拜訪當地專家,尋找與張居正相關的歷史遺跡,十分驚喜地獲得了張居正家族的《太岳宗譜》,以及相關的碑刻資料。據馮明介紹,他專門去了張居正高祖張旺和張旺之父張唐墓地所在的枝江市白洋鎮實地踏勘,獲取資料。馮明在拜訪張居正后裔的過程中,也收獲了不少家族史料。正是基于這種資料的積累,馮明對于張居正及張居正改革群體的研究,才能夠做到筆觸細膩,把握準確。
該作多有新見,從選題到具體問題的分析再到觀點的闡述,均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該作把張居正改革視為明代中后期政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一時期改革浪潮的高峰,對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響。在這一總體立論之下,對張居正改革群體進行整體評價,并對張居正改革進行重新審視。書中認為,張居正改革群體具有以楚人為重、南人為主,楚官經歷、終南捷徑,進士為主、他途甚少,官員精干、巡撫為主,一個中心、多元互動等特征;張居正改革群體形成了從中央的閣臣、部臣到地方的督撫、州縣官完整的行政體系,有力地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張居正改革群體成員動機與目的不一,缺乏共同的改革目標、綱領等,沒有形成完備的組織體系,改革群體的穩定性與利益平衡主要靠張居正的個人魅力和權勢來維系;張居正群體成員良莠不齊、相互之間的利益沖突及張居正若干重大事務處置失策,注定張居正改革群體解體的必然性,亦造成張居正的人生悲劇和改革的被迫中斷;張居正改革是對張璁興革的深化、系統化以及制度化的過程,然而,兩人具備的改革條件存有差異,在君臣關系、改革群體素質以及個人政治素養等方面,張居正更具優勢,因而改革成效更為顯著。這些觀點,不僅是對于張居正改革群體的深刻認識,而且頗具新見,對于學術界進一步理解張居正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
該作的學術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相信該作出版之后,將成為該領域研究的一部力作。當然,該作仍有可以進一步完善之處,準確地說,該作尚存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在選題確立之初,我在與馮明的研討中,提出了三點認識,希望他在研究中思考。第一,通過張居正改革群體的研究,揭示中國古代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政治家,如何借助各種社會關系資源和政治資源,實現其政治目標和政治意志。第二,張居正改革的舉措是多方面的,推行的程度和效果也不一,在改革的進程中,張居正是如何通過其改革群體去分別推行和實施的?導致不同成效的具體原因何在?第三,將張居正改革群體置于整個中國傳統社會,通過對于張居正、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群體具體而微的研究,總結歷次政治改革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應該說,馮明對于以上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揭示,但還有深化的空間。這項工作留待馮明日后開展。當然,我更希望看到學界朋友在這個領域開展廣泛的學術對話。
吳琦 謹識于南湖之濱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