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方法與材料

(一)基本方法

近年來,隨著研究發展、新史料發現及新方法引進,史學呈現許多新特色,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社會史逐步從史學邊緣走向中心,日趨成為一種研究方法,或者說一種新的理論范式。學科交叉的運用,成為史學研究新趨勢。本書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文獻方法

文獻材料數量多寡、領域寬窄,內容豐貧等直接影響研究質量。本書通過梳理原始文獻及相關成果,確定研究問題,明晰研究思路,確定解決路徑。本書還對張居正改革群體演變過程進行系統梳理,體現歷史學科特點。

2.社會史群體研究的視角

群體是通過一定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而產生相互作用的集體。研究群體,需對其基本特征和參量予以關注,包括群體組成與結構,群體人際關系的動態,以及群體的價值和規范等。本書運用群體研究方法對張居正改革群體進行分類,揭示其群體特征、價值傾向及互動等。

3.田野調查方法

田野調查方法是歷史人類學的重要方法,注重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等。筆者到張居正故鄉湖北省荊州市進行實地考察,訪尋其生活遺跡,調查其現存后裔,訪問當地專家學者,搜尋地方文獻等,豐富了本書的研究材料。

4.多學科交叉

采用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史、歷史人類學等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拓寬研究視野,提升理論高度。

(二)材料

本書材料收集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研讀相關歷史文獻資料,除了《明史》《明實錄》等官修史書外,還注重文集、筆記、書牘、家譜、地方志等,特別是與張居正相關人物的書牘;二是進行田野考察,通過拜訪荊州當地專家,尋找與張居正相關的歷史遺跡,獲得張居正家譜和碑刻資料等,到張居正高祖張旺和張旺之父張唐墓地所在的宜都白洋(今屬枝江市)實地踏勘,獲取相關資料;三是通過采訪張居正后裔,獲取口述史料,豐富材料內容。

本書所使用的家譜資料為《太岳宗譜——清河流芳》(《太岳宗譜》編纂委員會編,2009年版,湖北省荊州市張居正故居藏)。此宗譜是筆者于2009年9月1日下午在湖北荊州參觀張居正故居時,由該處工作人員鐘波提供。據該譜,張居正叔祖張釴曾于嘉靖七年(1528)繪制譜系,為《江陵老譜》,其后400余年,張家未曾修譜,《江陵老譜》后亦毀佚。1989年,張居正十四世孫張其光主持重修家譜,為《張氏宗譜》。2000年,漢川一支張姓到荊州尋根訪祖,出示其以《江陵老譜》為基礎而修《張氏宗譜》三卷殘本。知明萬歷十二年(1584),張居正家難時,其子張懋修三子張玉欽時年9歲,隨外祖母避亂至漢川西鄉蝦子溝,后落籍于此。2007年,張居正十七世孫張世謨等后裔在《張氏宗譜》(張其光版、漢川等版)基礎上重修《太岳宗譜——清河流芳》。由于新修家譜,采用了一些當代人論著,為保持學術嚴謹性,本書主要采用該宗譜中所收錄的漢川《張氏宗譜》光緒年間撰寫部分及張居正家族世系等,對于當代新修內容謹慎采用,并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核對。目前張居正研究中,很少使用其家譜資料,希望本書在此有所貢獻。


[1] 梁啟超等:《中國六大政治家》,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648頁。

[2] 揚鐸:《江陵居正年譜》,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滕山:《張江陵年譜》,青年出版社1940年版;林樹慧:《張江陵年譜》,《史學年報》1940年第2期。

[3] (明)張居正:《張江陵全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935年版;(明)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4] 陶元珍:《張居正奏疏系年》,《歷史學報》1936年第1期。

[5] 萬明:《試談幾部明史中的〈張居正傳〉》,《文獻》1983年第4期。

[6] 南炳文:《修訂點校本〈明史·張居正傳〉隨筆》,《西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7] 林麗月:《讀〈明史紀事本末·江陵柄政〉——兼論明末清初幾種張居正傳中的史論》,《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1996年第24期。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陳時龍研究員惠贈此文。

[8] 田澍:《怨尤與無奈:首輔張居正的困局——以〈明史·張居正傳〉為中心的考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9] 吳量愷:《〈張居正集〉與明代社會變遷》,載臺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編《明人文集與明代社會》,臺北樂學書局2002年版。

[10] 葉偉強:《張居正“十五為諸生”辨》,《江漢論壇》1985年第9期。

[11] 劉勇:《〈江上望黃鶴樓〉詩作者考實》,《文獻》2010年第3期。

[12] 馮明:《張居正與同鄉、同僚、下屬關系考辨》,《三峽論壇》2013年第1期;《張居正與恩師、同年、門生關系考辨》,《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13] 蘇基郎、譚家齊:《首輔貪污?——從反貪思想和法律角度論張居正的貪污罪狀》,《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3年第12期,感謝蘇基郎教授惠贈此文。

[14] 黃杰:《關于張居正歷史遺跡的調查》,《華中師院學報》(哲社版)1985年第1期。

[15] 馮明:《張居正是出自枝江的歷史名人嗎?》,《三峽晚報》2011年2月11日第7版。(注:原稿標題為《枝江白洋鎮張居正遠祖墓塋考實》。)

[16] 一丁(宋晨):《發現張居正父親的墓志銘》,《江漢商報》2009年5月11日第4版。

[17] 陳禮榮、周榮:《荊州博物館驚現張居正之父墓志銘》,《荊州日報》2010年5月5日第1、6版。

[18] 陳禮榮:《張宅并非遼府考——張居正侵奪廢遼王府“攘以為第”說辨》,《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19] 陳禮榮:《張居正“攘奪遼王府案”初始成因》,《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20] 宗亮:《朝鮮文獻所見張居正史料述略》,載荊州市張居正研究會編《張居正研究》(第1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頁。

[21] 陳啟天:《張居正評傳》,中華書局1934年版。

[22] 朱東潤:《張居正大傳》,開明書店1947年版。

[23] 陳啟天:《張居正評傳》,中華書局1934年版,第1頁。

[24] 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成書后,反響強烈,各界人士紛紛著文對其評論,如葉圣陶:《張居正大傳(朱東潤著)》,《文藝復興》1946年第4期;朱晨:《張居正大傳》,《中央周刊》1947年第25期。

[25] 蕭少秋:《張居正改革》,求實出版社1987年版;張海瀛:《張居正改革與山西萬歷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韋慶遠:《暮日耀光:張居正與明代中后期政局》,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劉志琴:《張居正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南炳文、龐乃明:《“盛世”下的潛藏危機——張居正改革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展龍:《張居正改革時期民族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劉建明:《張居正秉政與晚明文學走向》,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年版。

[26] 學界已有張居正研究綜述如下:謝景芳、張文雙:《張居正改革綜述》,載景有泉、宋強剛、胡凡主編《中國歷史研究專題述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234頁;王玉德、黃永昌:《近五年來張居正研究綜述(2000—2004)》,《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馮明:《近三十年來國內張居正研究綜述》,《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秦博:《張居正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年第5期;萬麗芳:《2010—2015年國內張居正研究綜述》,《荊楚學刊》2016年第3期。

[27] 徐泓:《序韋慶遠教授〈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明史研究專刊》1999年第2期;孟昭信:《讀〈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史學集刊》1999年第3期;吳量愷:《讀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1期;方志遠:《永遠的張居正——〈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讀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6月3日第5版。

[28] 毛佩琦:《張居正改革,一個神話——為張居正正名》,《晉陽學刊》2010年第4期;《無關進步改革——從歷史邏輯出發給張居正定位》,《博覽群書》2010年第10期。

[29] 曹邦軍:《張居正整頓吏治的思想和措施》,《江漢論壇》1982年第6期;黃國強:《論張居正整頓吏治和改革財政的措施》,《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南炳文:《論張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敗的原因》,《史學集刊》2005年第3期。

[30] 覃樹冠:《明代張居正領導的政治改革淺論》,《學術論壇》1983年第6期;張海瀛:《論張居正的考成法》,《晉陽學刊》1987年第5期;金戈:《張居正的考成法》,《安徽史學》1985年第5期;蔣長芳:《張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學術研究》1980年第1期;孟昭信:《試論張居正“考成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5期;胡鐵球:《新解張居正改革——以考成法為中心討論》,《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31] 梁方仲:《一條鞭法》,《中國近代史研究集刊》1936年第1期;《明代江西一條鞭法推行之經過》,《地方建設》1936年第1、2期;《一條鞭法的爭論》,《益世報(天津)史學》1936年第37期。

[32] 鄧智華:《論明朝中葉一條鞭法的改革——以龐尚鵬在福建的變革為例》,《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一條鞭法與萬歷新政——基于龐尚鵬起任福建巡撫的分析》,《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第6期。

[33] 唐文基:《張居正的丈田運動》,《福建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34] 樊樹志:《晚明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頁。

[35] 張海瀛:《張居正軍事改革初探》,《晉陽學刊》1986年第1期。

[36] 展龍:《張居正改革前周邊民族形勢之透視》,《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論張居正改革時期的西南民族政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張居正改革時期構筑北邊防御體系述論》,《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張居正安撫西南少數民族歷史透視》,《民族論壇》2013年第5期;《張居正改革時期民族政策得失論》,《民族論壇》2013年第7期;《張居正改革時期民族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7] 尹選波:《論張居正的教育改革》,《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38] 徐泓:《序韋慶遠教授〈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明史研究專刊》1999年第2期。

[39] 任冠文:《論張居正毀書院》,《晉陽學刊》1995年第5期。

[40] 劉岐梅:《論張居正禁講學》,《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41]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140頁。

[42] 劉祥學:《論明末張居正評價的走向》,《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43] 劉凌凇:《明末至民國張居正歷史評價的變化》,《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44]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之得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102頁。

[45] 徐復觀:《明代內閣制度與張江陵(居正)的權、奸問題》,《民主評論》1966年第8期。

[46] 郭厚安、田澍:《對張居正權力之剖析》,《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47] 張海瀛:《張居正改革與萬歷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63頁。

[48] 田澍:《論張居正的為政之道》,《西北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顧命政治視野下張居正的行政軌跡——張居正“人亡政息”新解》,《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

[49] [美]黃仁宇:《萬歷十五年(增訂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4頁。

[50] 劉志琴:《張居正的性格悲劇》,《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51] 吳量愷:《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的意志、性格與思維方式》,《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

[52] 蒿峰:《范仲淹、王安石、張居正變法異同論》,《山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

[53] 吳建華:《關于王安石與張居正清丈土地迥異結局的探析》,《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54] 嵇文甫:《張居正的學術》,《經世》1937年第5期。

[55] 熊十力:《論張江陵》,明文書局1988年版,第1—2頁。

[56] 蔣明宏:《張居正學術思想考證》,《學術月刊》2003年第4期。

[57] 梁曼容:《張居正學術思想的演變歷程》,《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5期。

[58] 吳量愷《明代張居正改革的理論構想》,《廣東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59] 張守軍:《張居正的財政思想》,《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張居正的經濟思想》,《財經問題研究》1998年第3期。

[60] 張舒、張正明:《明代晉商與張居正》,《文史月刊》2014年第10期。

[61] 張瑞威:《足國與富民?——江陵柄政下的直省鑄錢》,《明史研究》2005年第8期。

[62] 郭厚安:《論張居正的政治思想》,《社會科學》1985年第5期。

[63] 高壽仙:《張居正政治思想闡釋》,《渤海學刊》1992年第4期;《治體用剛:張居正政治思想論析》,《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64] 周國林、由迅:《張居正〈書經直解〉思想探析》,《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65] 林相:《張居正研究的新領域——以〈書經直解〉為例》,《保山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谫議張居正〈書經直解〉的經世思想》,《成都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

[66] 張怡涵:《張居正改革時期邊疆民族思想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18年。

[67] 田澍:《張居正的蒙古觀及其實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

[68] 王世華:《張居正家法》,《安徽史學》1985年第6期。

[69] 張遷:《張居正教育思想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0] 王振洲:《中國歷史上政治家型教育家的個案研究——以明朝中期張居正為例》,《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11期。

[71] 尹選波:《培養君德 開導圣學——張居正對萬歷皇帝朱翊鈞的早期教育述論》,《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72] 謝貴安:《張居正對明神宗的儒學教育與經筵日講新論》,《孔學堂》2018年第4期。

[73] 馬良懷:《皇帝與乳母、師傅之關系》,載氏著《士人 皇帝 宦官》,岳麓書社2003年版,第146—157頁。

[74] 戰繼發:《萬歷初政格局探析》,《學習與探索》1999年第6期。

[75] 林延清:《李太后與張居正改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76] 李紹強:《再論張居正與宦官馮保的聯合》,《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77] 洪早清:《明代閣臣群體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8] 譚平:《論明代著名政治家徐階——兼與張居正比較》,《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4期。

[79] 岳天雷:《張居正密謀“王大臣案”的確證》,《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5期。

[80] 岳天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慶政局的走向——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中心的考察》,《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81] 熊敏:《張居正與張四維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2] 劉倩:《誠與庸——申時行的政治行為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3] 程志強:《海瑞與張居正比較研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84] 孫衛國:《16世紀兩類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貞與相臣張居正》,載常建華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6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5] 徐劍:《明后期武人的政治參與》,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86] 馮明:《張居正與其改革群體成員之關系——以潘季馴為例》,載荊州市張居正研究會編《張居正研究》(第2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頁。

[87] 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版,第163頁。

[88] [日] 溝口熊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轉變》,索介然、龔穎譯,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72頁。

[89] [日]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李慶、張榮湄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頁。

[90] 顏廣文:《張居正治粵方略評析》,《歷史檔案》2000年第4期。

[91] 吳琦、馮明:《張居正與湖北地方社會》,《理論月刊》2010年第8期。

[92] 吳琦、馮明:《歸鄉與治國:以張居正嘉、萬時期回鄉為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93] 孟修祥:《張居正與荊州》,武漢出版社2019年版。

[94]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1991年;王秀林:《晚唐詩僧群體研究等》,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3年。

[95] 謝南燕:《五代宰相使相群體及宰相制度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王鳳翔:《五代士人群體及士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董剛:《元末明初浙東士人群體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4年。

[96] 柏樺:《明清州縣官群體》,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版;洪早清:《明代閣臣群體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吳琦:《明清社會群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吳琦、趙秀麗:《明代問題皇帝研究:一項基于社會類群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朱英、魏文享:《近代中國自由職業群體與社會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李強:《中西之間:晚清江南地區中國耶穌會士群體研究(1842—1912)》,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大學,2019年;任金帥:《近代華北鄉村建設工作者群體研究——以鄒平、定縣、宛西為中心的考察(1926—1937)》,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13年。

[97] 展龍:《張居正改革時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影響》,載南炳文、龐乃明主編《“盛世”下的潛藏危機——張居正改革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3—191頁。

[98] 馮明:《張居正改革群體的形成與特征》,載南炳文、商傳主編《張居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頁。

[99] 謝盛:《張居正反對派群體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100] 吳琦:《明清社會群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1頁。

[101] 展龍:《張居正改革時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影響》,載南炳文、龐乃明主編《“盛世”下的潛藏危機——張居正改革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3—191頁。

[102] 吳琦:《明清社會群體研究成熱點》,《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月20日第20版;《明清社會群體的新趨向》,《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103] 萬歷十三年(1585)六月,面對清算張居正的浪潮,時人針對言官的肆意彈劾,云“處分已竟,乃有一輩言事之臣,妝綴舊聞。不曰交馮保,則曰不終喪。不曰杖言官,則曰毀書院。諸如丈田、鑄錢、捕盜、多殺之類,鼓已如簧之舌,而剌剌不休。嚼人屢唾之柤,而津津有味。豈欲將萬歷十年以前,凡居正共事之臣,皆謂之‘黨’,盡行罷斥而后已乎?可禁也”。《明神宗實錄》卷162,萬歷十三年六月丁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969頁。如何準確劃分張居正改革群體,是本書的重點與難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马公市| 康平县| 涟水县| 济阳县| 缙云县| 乌鲁木齐市| 新晃| 临夏市| 郯城县| 将乐县| 满城县| 温宿县| 穆棱市| 青龙| 南康市| 保定市| 喀喇| 阳西县| 阿拉善左旗| 阜新| 黄大仙区| 年辖:市辖区| 大渡口区| 天台县| 日喀则市| 炉霍县| 惠安县| 分宜县| 湘阴县| 银川市| 漠河县| 南丰县| 无锡市| 息烽县| 吕梁市| 北辰区| 通河县| 余庆县| 宁明县| 丹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