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活動詩歌:20世紀中期紐約派詩歌研究
- 蔣巖
- 1479字
- 2025-04-28 19:40:31
摘要
詩歌是一門古老又常新的藝術,在制度與技術變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生發新的詩意形態。詩歌在發源之初融合了音樂與舞蹈,在儀式、勞作或娛樂中以口頭與表演形態呈現;在印刷術居文化傳播主導地位的時代,詩歌棲身于文字并形成以印刷文本為核心的詩歌體制;自19世紀末錄制技術的發明到20世紀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的興起,詩歌又以聲音、文字、圖像、影像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抵達“讀者”。然而,當下詩歌研究仍主要以書面文本為中心,并未重視非文本的詩歌形態。包括弗蘭克·奧哈拉、約翰·阿什貝利、肯尼斯·科克、詹姆斯·斯凱勒、芭芭拉·格斯特在內的紐約派詩人,不僅創作大量文本詩歌,也廣泛進行跨越書面文本的詩歌實驗與跨界實踐。20世紀中期,他們的詩歌朗讀和“詩—畫”“詩歌—劇場”“詩歌—音樂”“詩歌—電影”等跨藝術門類的合作,構成這一時期美國詩歌從文本向活動形態轉向的重要推動力量,深刻影響了當代美國文學與藝術史。
本書突破以書面文本為核心的詩歌研究范式,將紐約派詩歌的聲音呈現、舞臺表演、圖文合作、詩樂合作、影像表現等納入研究視域,在此基礎上提出與“文本詩歌”相對的“活動詩歌”概念。通過對活動詩歌的生成方式、傳播形態、審美維度、接受方式等進行分析,對活動詩歌的當代合法化路徑及其體制予以闡釋。
緒論部分論述了“活動詩歌”概念提出的必要性,闡述活動詩歌與社會、技術、文類的關系,并介紹紐約派詩歌與活動詩歌、美國詩歌史的關系。同時,梳理國內外紐約派詩歌研究現狀并指出該論題的學理意義與現實觀照。
第一章對“活動詩歌”概念作出辨析,對東西方活動詩歌溯源,并論述活動詩歌對印刷術時代“文本詩歌”生成的影響;其次,探尋表演研究譜系及其與活動詩歌的關聯;最后簡要概述紐約派活動詩歌的歷史性出場及其對現代主義詩歌與新批評主義的超越。
第二章展開對紐約派詩人詩歌朗讀與“詩歌—劇場”的研究。文本在詩歌朗讀過程中隱退為“腳本”,朗讀過程的聲音與表演成為詩歌本身,紐約派詩人以其“非表演化”的朗讀風格在戰后新一代詩人中獨樹一幟;同時,他們的“詩歌—劇場”既是“外百老匯”運動的先驅與后戲劇劇場的早期表現,又構成活動詩歌本身的展演。
第三章是對紐約派詩人與畫家、電影導演、音樂家合作的研究。詩歌的生成是一種“語境實踐”而非文本創作,以語言為質料與其他藝術媒介融合,打破了藝術門類間的隔閡,取消了藝術現實與社會現實的界限。先鋒派在把藝術重新整合進生活的同時,也構成了互相確證的既具先鋒性也充滿矛盾性的藝術家共同體。
第四章是活動詩歌時間、空間與觀眾的研究。活動詩歌時間由文本中的“象征時間”轉為“事件時間”或“設置時間”;在空間維度,活動詩歌存在兩重空間:一是活動詩歌發生的實地場所,二是活動詩歌的再生空間—錄制檔案;而文本詩歌視域下的“詩人—讀者—文本”模式也轉變為“詩人—觀眾或參與者—空間”模式。此上三種轉變共同促成新的活動詩歌體制:詩歌錄制檔案的建立為活動詩歌的合法性建立依據,詩歌教學與評價突破“細讀”的中心地位,加入了“細聽”與“細察”,詩人進入詩壇的路徑也從文本轉向空間。
第五章是對活動詩學的總結。活動詩學主要表現為從文本到行動的過程詩學、從“互文”到“互引”的交往屬性以及從符號到持存的“物性凸顯”。
最后,結語指出:“活動詩歌”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轉變“詩歌等同于紙上詩文”的文學觀念,這既是對當代詩歌變革的回應,又連接了潛藏在詩歌“基因”中的原初形態,使被遮蔽的文學形態重返敞亮之地。同時,也是對技術變革時代的文學進行理論升華的嘗試。
關鍵詞:活動詩歌;紐約派詩人;詩歌聲音;詩歌表演;跨媒介合作;“詩歌體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