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明末清初西陵詞壇研究作者名: 耿志本章字數: 2733字更新時間: 2025-04-27 18:13:22
序
明清之際,西陵地區的詞學非常發達,不僅詞人眾多,歷時較長,而且其活動也不限于創作,凡與詞學相關的,如詞選、詞論以及填詞技法的討論等,均有涉及,吳熊和先生以為,“清初在西陵出現的是詞的全面復興態勢”。研究明清之際的詞學復興,西陵詞壇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樣本。但研究西陵詞壇也面臨一些實際困難,如西陵地區詞人眾多,卻缺乏明確的領袖人物,也沒有統一的風格取向,這就涉及到如何為西陵詞壇定性的問題。另外,西陵地區詞學活動頻繁,留下的詞學文獻也非常多,如何搜集、整理這些數量很大,且有些還處于散亂狀態的原始文獻,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因此對西陵詞壇的研究,始終沒有很好地展開,也較少有突破性的成果。耿志從博士二年級起,就對明末清初的西陵詞壇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并以此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此后幾年,他從搜集材料入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盡可能還原西陵詞壇真實面貌的基礎上,對西陵詞人的群體性質以及詞史定位,西陵詞學的基本特點、演化過程、在清詞中興中的貢獻以及自身局限性等問題,均作了比較深入的思考與扎實的論證,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博士學位論文在答辯時受到答辯委員的一致好評,并被推薦為優秀論文。現在,他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書稿《明末清初西陵詞壇研究》,得到國家社科基金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的資助,即將出版,可喜可賀。
通讀書稿,我覺得有幾點比較突出,值得專門提出來談一談。
首先,打通朝代切割,將西陵詞壇視為一個整體。一般的詞學史研究往往受政治社會史的影響,習慣于將朝代作為劃分詞學史的時間節點。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看出不同社會政治對詞學的影響,顯示出不同朝代詞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同時也簡潔明了,容易操作。但缺陷是容易忽略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并因人為切割而影響對研究對象內在發展完整性的把握。書稿根據西陵詞壇的研究實際,摒棄了借助政治社會史以建構文學史的思維模式,將明末清初的西陵詞壇視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梳理出西陵詞壇的演化軌跡。作者通過仔細分析原始文獻,認為西陵詞壇的基本詞學精神從天啟年間已開始孕育,理論宣言提出于崇禎間,而其逐漸產生影響是在順治間,至康熙十年左右形成氣候,康熙二十年則取得了全面成就、產生了重大影響。西陵詞壇的詞學活動和內在的詞學史演變貫穿了明天啟、崇禎和清順治、康熙四朝,具有連貫性和整體性,中間并沒有因明清易代而發生割裂或者停頓,也沒有發生演化方向的明顯變化。因此,書稿在材料的基礎上,梳理了西陵詞壇的發展過程,揭示每個時段的特點和彼此關系,勾畫出演化的軌跡。基于此,書稿提出西陵詞學“兩段論”的觀點,認為西陵詞壇的演化以康熙十四年《西陵詞選》和《見山亭古今詞選》的刊刻為節點,經歷了兩個時期。前期理論旗幟是明末主情論基礎上的多元審美主張,后期理論旗幟是詩教規范下的多元審美主張。后者之于前者的區別在于詞體情感的凈化與詞體品格的升華,顯示了明代詞風向清代詞風的過渡。這一判斷是在認真梳理西陵詞壇演化過程后提出的,比較貼合實際,也能體現出詞壇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以及前后演化的軌跡。
其次,既有較強的理論色彩,又有扎實的文獻基礎。耿志碩士期間讀的是文藝學,理論基礎較好,因此他的文章比較注重思辨性,這點在書稿中也有所體現。總體來看,書稿的問題意識較強。在確定選題時,他就面臨一個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明末清初西陵詞壇上是否存在著西陵詞派?也就是說,西陵詞壇諸人是一個松散的詞學群體,還是一個成形的詞學流派?書稿基本上都是圍繞這一根本問題在展開,最后得出結論:以多元審美為基本詞學精神并曾持續活動于西陵這一特殊詞學生態中的詞人,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一個相對明確的準流派性質的西陵詞學共同體。書稿還對這一共同體作了比較明晰的界定:這是一個以仁和、錢塘為中心,以余杭及海寧部分地區為外圍,由天啟至康熙約百年間的百余位詞人組成的,無宗主的,以婉約、豪放并存不廢的多元詞風主張為理論和創作旗幟的詞學共同體。這一結論比較平穩、公允,也符合西陵詞壇的實際,容易得到認同。考慮到明清之際,江南地區存在大量比較松散的、以地域為紐帶的詞人群體,這一結論也對這些郡邑性詞人群體的性質認定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是要得出這一結論并不容易,作者需要搜集、綜合大量原始材料,并經過認真思考與仔細斟酌。結論的背后,有扎實的文獻作支撐,這點在書稿的第一章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作者為了全面考察西陵詞人的群體規模和創作情況,從詞人、詞作、其他詞學文獻三個方面搜集、整理文獻,最后于《全明詞》《全清詞》系列之外,新輯補詞人19位;梳理了西陵145種詞集,其中包含不少《全明詞》《全清詞》漏收的重要詞集,新輯補詞作1700首以上;考察西陵近40種詞學文獻,重點發掘、考辨一批罕為人知的文獻。這三組數據的背后,是作者艱辛的基礎性工作,凝聚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可見,書稿在理論創建的背后,有扎實的文獻基礎。
再次,縱橫交錯的結構布局。西陵詞壇的詞學活動歷經天啟、崇禎、順治、康熙四朝,詞人眾多,留下的作品和其他詞學文獻也相當多,如何從這些材料中理出頭緒,再以一種合理的結構方式將其組織起來,展現出詞壇的真實面貌,也需要認真思考。書稿采用了橫向為主,縱向為輔,點面結合的結構方式,比較科學合理。從橫向看,全書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西陵詞壇的總貌描述,以下三部分依次是選本研究、理論研究和詞的創作研究,基本上涵蓋了西陵詞壇的主要方面。從縱向看,選本、詞論和創作三部分,每一部分均按時間順序進行系統梳理,或考察其詞學觀念與理論表達上的前后聯系與變化,或分析其創作風貌變遷的動態過程。三部分各自梳理,呈現某一方面的特點與前后變化;合并起來,又能顯示西陵詞壇整體性的演化過程。與縱橫交錯的結構相配合,書稿還注意采用點面結合的論述方法,這在闡述西陵詞人的創作部分表現得比較明顯。西陵詞人數量較多,創作風貌也比較多樣,如果要一一加以描述顯然比較困難,因此書稿主要選取不同時間段中對西陵詞學風會有關鍵影響及創作成就卓越的詞人進行重點闡述,再以點帶面,呈現西陵詞壇的總體創作風貌。如通過徐士俊、卓人月的創作,考察西陵多元詞風對突破明代詞壇格局的嘗試及其創作得失;通過曹元方及“冰輪二陸”的詞,呈現易代變革對于詞壇風會的影響;通過考察沈謙的詞風嬗變,透視多元化審美風氣的演進過程;通過對“東江詞人”的剖析,呈現多元化的創作表現,并借以展示西陵詞壇的代表性創作成就。從全書看,既有點的深入,又有面的展開,以點帶面,很好地闡述了西陵詞壇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貌及其變化過程。
耿志是個青年學者,書稿的出版對他是一個鼓勵,也是他學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我衷心希望他能以此為新的起點,不斷努力,不斷進步,取得更多、更有影響的學術成果。
朱惠國
2022年10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