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進序跋集
- 呂進
- 3560字
- 2025-04-28 11:10:55
現代格律詩的新足音
——序黃淮《黃淮九言抒情詩》
一
在我的印象中,黃淮同志是一位頗為勤奮、頗有特色的東北詩人。自從60年代步入詩壇以后,黃淮的作品大約已有千首之數吧?他的詩樸素、真摯、富有理趣。就拿《中國新詩年編(1984)》選入的《有的人》來說,我雖然并不打算把它同老詩人臧克家那首同題名作作比,但是我想說,這是80年代的中年人對臧克家《有的人》做出的富有時代特色的呼應:
有的人把別人當梯;
有的人用身軀架橋;
有的人是一座富礦,
巷道口卻被貼上封條!
自然的富礦越采越少,
總有一天會被廢掉;
人生的富礦邊采邊生,
礦工開掘不辭辛勞。
這是在過早夭亡的中年生命面前的沉思。它之所以感人,是由于這是從十分真實的人生中冒出來的詩情。這里沒有對辭藻的把玩、對才華的炫耀或者對讀者的戲弄,這是詩化了的人生經驗,優秀詩歌的標志正在于斯。黃淮的作品被選入各種選本。近幾年,他幾乎一年為讀者推出一本詩集:1985年——《愛的格律》(延邊教育出版社);1986年——《命運與愛》(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年——《人之詩》(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現在,又捧出了《九言抒情詩》。黃淮真是正值黃金季節!從四個集子的集名就可以看到詩人黃淮的兩個藝術特色。
其一,愛是他的作品的主旋律?!稅鄣母衤伞肥杖攵陶隆队幸痪湓挕罚?/p>
有一句話我并沒有說,
它象顆星嵌在我心窩。
深夜趕路眼前亮盞燈,
天寒地凍中抱團火!
有一句話我并沒有說,
它象春風運行在經絡。
為什么我的詩情如潮,
那是它涌動熱血似波。
這和聞一多的“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大異其趣。我們可以替詩人說出那“一句話”:我愛。男女之愛、對人生與世界之愛賦予黃淮的歌唱以耀眼的光環。
其二,他的作品大多是現代格律詩。詩人的氣質似乎更傾向于格律化:和熱情奔放的詩人相比,黃淮的熱情是內化的,而沉靜回環的詩情總是更鐘情于按照舞步跳舞——在規范中尋求陶醉與創造,如同熱情奔放的詩人更喜歡脫下鞋子自由奔跑一樣?,F在奉獻于諸君面前的《九言抒情詩》,正是黃淮這個藝術特色的集中顯現和新的豐富。我愿意說,《九言抒情詩》也是中國現代格律詩在成形化道路上的新足音。對格律詩來講,成形即是成熟。
二
中國新詩有個奇特現象:只有自由詩。在外國,這種詩歌現象實屬鮮見。19世紀末期以來,自由詩成為世界性傾向,這自然有它歷史的和美學的原因。但是,在外國現代詩歌中,自由詩也只是詩歌的一體,如同格律詩一樣。馬雅可夫斯基的長達343個詩行的長篇敘事詩《列寧》就是格律詩。中國新詩的這個現象的動因恐怕要上溯到新詩的濫觴。中國新詩出現的時候正遇上世界性的非格律化大潮;同時,一些新詩先驅當時對傳統文化持激進態度,而中國詩歌傳統從近體詩以降一直是格律詩傳統,兩種動因交匯,于是,格律詩在中國式微,自由詩成為中國新詩的全體(不只是一體、不只是主體)了。
這種現象作為詩國革命的前期現象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革命的批判的意義,但是它作為中國新詩的長期現象就不能不說是畸形的了。只有自由詩,至少給中國新詩帶來兩個弊端。第一,現代人的心靈有時由格律詩才能完美地表現,尤其是在新時期的中國——動亂與戰爭的歲月已經遠去,安定與和平的生活釀造出更多的適于格律詩表現的詩情。第二,中國近體詩在一千余年中對讀者的詩歌觀念、鑒賞心理和期待視野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積淀固執地拒絕中國新詩只有自由詩的現象。忽視這個傳統影響,就會失去一個的很大新詩讀者層。
中國新詩正在向現代化過渡。它包括兩個相輔相成的側面:外國詩歌藝術經驗的民族化(而不是全盤洋化),中國詩歌傳統的現代化(而不是不加區別地固守全部傳統)。就新詩詩體而言,就是自由體、格律體、半自由體(半格律體)的多元并存。
創立與自由詩一起攜手并存的現代格律詩,本已是在實踐上開始了的思考和探索,而且新詩的發展走向越來越有利于這種思考與探索。那種大體講求一定格律的“半自由體”正在與日俱增,甚至以倡導“散文美”名世的詩人艾青,也在主要寫作自由詩的同時,推出了一些“半自由體”。他的近作《歸來的歌》《彩色的詩》 具有明顯的格律化跡象。這表明了現代格律詩令人欣慰的前景。新詩格律學只能是描述性科學:它的使命在于概括、抽象業已出現的詩歌現象,而絕不是人為地設想、規定某種格律模式。因此,詩人的藝術實驗在中國現代格律詩的創立過程中具有第一位的意義。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可以斷言,這本《黃淮九言抒情詩》的貢獻是價值珍貴的:詩人用自己的作品在新詩發展最迫切的時機探索了一個最迫切的課題。
三
所謂格律,就是程式化、固定式的格式和韻律,也就是詩中廣義的節奏結構。它包括三個方面:節奏式——節奏單元的組成和節奏單元組成詩行的方式;韻式——韻的組成方式和韻在詩中的安排方式;段式——詩行組成詩段的方式和詩行(或詩段)組成詩篇的方式。
不同語言的詩歌有不同格律,相同語言的詩歌在不同時代也有不同格律。中國古詩格律的要素是對仗、平仄,新詩迄今就并不把它們看作格律要素。詩歌格律實質上是詩歌形式、技巧中的部分語言問題,所以,詩的格律的主要依據是語言文字的語音特點。歐洲詩歌的格律就是從歐洲語言文字的語音特點(如文字屬表音文字體系、語言有重音等)來的。創立中國現代格律詩就必須把握現代漢語語言文字的語音特點。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如果從仰韶文化算起,漢字的歷史可以遠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漢字也是唯一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它有一系列十分有別于其他文字的特點,所以歐洲人常常用“漢字”這個詞來表示“難以理解”“神秘深奧”等意思。在我看來,漢語言以及作為書寫漢語言的符號體系的漢字,至少有四個重要的語音特點。
1.漢字不是表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說文解字·敘》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倉頡是否實有其人,且留待文字學家去爭論吧,但漢字確實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有很強的營造意象的功能。
2.漢字不是音素文字,它是音節文字。除了少數漢字是例外(如兒化中的“兒”、一些計量單位名稱用字等),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有很強的靈活組合的功能。
3.漢字的單音詞豐富。換而言之,漢字中一字一詞的情況普遍,這又從一個側面強化了漢字靈活組合的功能。和古漢語相比,現代漢語已經涌現為數甚眾的雙音詞和多音詞,尤其是前者,但和其他語系相比,又不能不看到,即使是現代漢語,其單音詞也仍然是一個突出特點。
4.漢字沒有重音。歐洲格律詩的“音強體”“音強—音節體”等都以重音作為格律要素,漢語格律詩卻不可能有有力的節奏。(四聲只是漢語的四種聲調,它不是重音,而是漢語獨有的區別于不同的字詞及其含義的手段。)
回過頭來看看《黃淮九言抒情詩》,它的節奏式、韻式和段式對漢語言文字的語音特點有所遵循和運用,所以,這種實驗是有價值和有生命力的。首先,它以頓作為節奏單元,每行大體都是四頓(但不必都是同字頓),造成了讀者聽覺上的節奏感:
身后—的路,—到此—中斷,
眼前—的山,—隔在—彼岸。
從—已知數—走向—未知數,
本應該—有個—等號—相連。
——《橋》
其次,每頓的字數雖然可以不必相同,但是每行的字數一定相同。九言詩就是九音詩。日文的俳句是十七音詩,但它不可能成為十七言詩,因為日文是多音節文字。一字一音的漢語就能夠做到這一點,它造成了讀者視覺上的均齊感、建筑美。再次,《九言抒情詩》大體采用腳韻(行尾韻)和偶體韻(ABCB)、三行韻(AABA)的韻式,使讀者“一、三行不論,二、四行分明”,產生節律化的審美期待,很容易適應詩的韻式。最后,《黃淮九言抒情詩》的每個詩段都由四個詩行組成,而全詩的段數則依照展意馳情的需要靈活變化:最普遍的是兩段,最長的可達十余段。所有的這些節奏式、韻式、段式的特點,構成了九言詩大體適應漢語言文字語音特色(因而民族特色)的獨特格律。這是詩人的實績。
四
當然,《黃淮九言抒情詩》只是一種探索的開始。詩人的探索不得不解決漢語言文字在現代的變化所帶來的課題。比如,古漢語的雙音詞和多音詞較少,所以古詩的四言、五言、七言都較容易寫作,而現代漢語大量的雙音詞和多音詞就給每個詩行都要做到字數相同造成了困難。這個問題還有待完美解決。在《黃淮九言抒情詩》中尚有少量篇什給人不自然的印象:詩人似乎為了每行九言而顯得生硬和勉強。此外,詩人的探索似還需要從內容與形式的和諧上繼續推進。古詩的一句五言詩是兩句四言詩的筒約,一句七言詩是兩句五言詩的簡約。詩行的加長實際是詩篇的更加精練。如果這樣苛求于九言抒情詩,就會感到,有的詩章在詩情內涵上還不夠充實,有的詩情甚至也許是更適合自由詩體的。
外國諺語說:“開始就意味著一半的成功?!敝匾氖情_始。《黃淮九言抒情詩》是瑕不掩瑜的,而這“瑜”首先就是藝術實驗的開始。我贊賞詩人黃淮的創新意識,我祝福詩人黃淮新的成功。
是為序。
1988年2月22日于重慶
(黃淮:《黃淮九言抒情詩》,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