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的緣起

從傳統意義上講,小說的研究是從時間序列上展開,關注時間維度下文本中的故事情節發展、人物性格變化,等等。事實上,小說的空間書寫,不僅為小說故事情節作鋪墊、作背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的空間書寫也映射了社會歷史與文化的變遷。然而,目前研究鄉村小說的成果雖多,但主要是針對鄉村小說的文學史、文化表征、藝術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對小說中關于鄉村空間書寫的研究尚且薄弱,特別是對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的鄉村空間研究幾乎空白。小說鄉村空間的書寫不僅僅是地理學上的敘述,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學和文化學意義。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認為,小說空間呈現著社會關系,小說中人物事件以及情節之間的關系和變化與空間的變化有著緊密關系。他說:“每一個社會——因此每一種生產方式及其亞變種(即所有被普遍概念例證的社會)——都生產出一個空間,它自身的空間。”[1]新文化地理學的代表人物邁克·克朗(Mike Crang)也認為:“文學作品不能被視為地理景觀的簡單描述,許多時候是文學作品幫助塑造了這些景觀。”[2]文學作品將那些在社會歷史進程中不斷消失的鄉村風景,以文字形式記錄了下來,特別是現實題材的文學作品,呈現的空間想象是現實世界的映射。達比(Clifford Darby)在1948年對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筆下的西薩克斯點評道:“任何一部小說均可能提供形式不同,甚至相左的地理知識,從對一個地區的感性認識到對某一地區和某一國家的地理知識的系統了解。”[3]同時,“蘇聯美學家卡岡在闡述藝術同生活現實相聯系的系統時,將文學劃分到藝術活動領域,認為它(文學)是文化的形象‘肖像’”[4]。由此可見,小說中地理空間的書寫可以讓人對這一地區有系統的地理(空間)知識的認識。小說書寫中的地理屬性上的空間流變,也反映了現實世界鄉村地理(空間)的變化。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也是反映這個地域文化的“肖像”。小說書寫的空間具有社會性與文化性,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不同歷史階段的典型現實題材長篇小說書寫的地理(空間)知識的變化,觀照這一地區社會與文化的變化。但是,小說中的地理空間的書寫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小說書寫的地理空間是不同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從小說中呈現的地理空間書寫的流變,來觀照社會與文化的變遷過程。可見,小說的空間書寫,不僅具有文學史意義,還具有社會學與文化學意義。

在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中,魯迅是鄉村小說的開創者,他在1919—1924年,先后創作了《阿Q正傳》《祝福》《故鄉》等小說,客觀真實地描寫了浙東水鄉的鄉村景象(空間)。根據蹇先艾、許欽文、王魯彥等作家的創作,魯迅認為“鄉土文學”創作者的身份應該是離開了家鄉、對故鄉故事的回憶創作,作品具有“鄉愁”的情調。此后,中國書寫鄉村的作家層出不窮,如蕭紅、沈從文、廢名等,他們秉承魯迅的精神,將目光投向鄉村的風土人情,表現農民在封建社會中的人性,他們的作品展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鄉村的不同風貌。以蹇先艾、臺靜農、裴文中等為代表的作家,發表了一系列反映鄉村生活的小說,他們繼承的是魯迅的藝術風格和精神立場,表現鄉村文化的落后與封閉。可以說,他們都是小說鄉村景象(空間)書寫的先行者。但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小說書寫,立足于通過書寫小人物的命運,揭露封建社會下鄉村的黑暗面,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因而,小說鄉村景象(空間)的書寫除表現鄉村風土人情外,主要是為小說中人物命運的變化作鋪墊。之后,以葉紫、沙汀、艾蕪、柔石等人為代表的作家,開始轉向通過描寫中國鄉村的社會現象,以體現時代變化帶給鄉村與農民的影響。直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后,當代作家逐漸將鄉村小說的視點,放在了表現鄉村階級斗爭與鄉村生活上來。以趙樹理、周立波、柳青等為代表的解放區作家,將鄉村的書寫與時代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體現現實鄉村的變化,通過書寫鄉村來展示整個社會的變革,政治的斗爭和農民的蛻變,鄉村小說的現實主義書寫越來越濃厚。新時期以后,以賈平凹、路遙、張煒、孫惠芬、關仁山、周大新等為代表的當代作家,更加關注社會歷史發展下鄉村的農民生活、鄉村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他們創作了大量豐富的現實題材鄉村小說。可以說,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描寫鄉村的現實題材小說,堪稱當代中國鄉村生活形象的編年史和風俗畫,具有重要的文學史與社會文化史研究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綿延數千年的中國鄉村發生了巨變,其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發生了變遷,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地對鄉村空間進行重構。生活來源于現實社會,鄉村空間成為了鄉村文化再生產的主要場所。作家利用自己敏銳的感知,觀察鄉村世界和農民,創作出映射時代變遷的現實題材鄉村小說。這些現實題材鄉村小說呈現的鄉村空間變化,正是鄉村社會與文化變遷產生的直接結果。“像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柳青的《創業史》、浩然的《艷陽天》等作品,全景式記錄了中國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過程,在表現社會主義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5]文學,特別是現實題材文學,反映而且參與了這個空間變化的過程,成為中國鄉村發展變遷的見證人和代言人。當代中國社會發生的幾次重要社會變革都影響著文學作品的創作,每當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時,有關政治革命或啟蒙等類型的文學作品中書寫的地理空間也會隨之更換。我們可以從這些文學作品中的空間書寫,看到當代中國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發生的變化。通過分析文學作品中不同歷史時期一系列的空間書寫流變,分析其社會與文化變遷。

本書從聚落空間、民居空間、民俗與民間信仰空間、生產空間、商業空間、工作空間、休閑娛樂空間等鄉村空間書寫的文學敘述中,來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鄉村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以及現代化進程對鄉村的影響。這些文學作品書寫的空間演進和流變,也是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的結果,隱含了不同歷史時期鄉村社會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審美觀念的嬗變和更新。

本書從多維視角對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書寫的鄉村地域地貌、鄉村場景、物象景觀等多重疊加空間進行分析,深入研究鄉村空間生產的內在隱秘。通過研究小說呈現的各類空間意象,來展現小說空間書寫背后所隱藏的鄉村民俗文化、鄉村信仰文化、鄉村政治權力文化、鄉村居住文化、鄉村生產與工作文化、鄉村商業文化、鄉村休閑娛樂文化的特點及變遷。小說中對鄉村自然環境、人造環境的描寫,不僅是客觀的物理空間的再現,而且包含歷史環境中人們對社會與歷史的理解。本書重點研究不同歷史階段的典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書寫,研究空間書寫的對象,空間書寫的特點,從而研究空間書寫流變映射的整個當代中國鄉村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本書研究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鄉村空間書寫呈現的地理學屬性上的空間變化特征。空間書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不僅有當時地理學上的自然因素,也有每個時期文化、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以及作家思想的影響,從而側面反映鄉村社會與文化的變化。本書首先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研究小說中書寫的鄉村空間的變遷,再從文化社會學角度研究小說鄉村空間書寫呈現的社會與文化成因。空間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通過分析研究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書寫對象與特點的變化,從文化與社會的視角研究鄉村空間書寫變遷的過程,發現空間在小說書寫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通過對鄉村空間的敘述,動態呈現了中國鄉村空間的變化,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鄉村社會與文化變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屏东县| 宿迁市| 通榆县| 西青区| 宁晋县| 如东县| 广昌县| 泰和县| 聊城市| 安陆市| 定日县| 海原县| 聂拉木县| 井陉县| 唐海县| 新巴尔虎左旗| 射洪县| 邵武市| 自治县| 抚宁县| 赤城县| 萍乡市| 汝南县| 泗洪县| 监利县| 奉节县| 花垣县| 屏山县| 浏阳市| 靖安县| 鹿泉市| 阿拉善左旗| 盐城市| 永昌县| 宁南县| 克东县| 陈巴尔虎旗| 崇州市| 荆门市| 上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