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鄉村空間書寫流變論
- 張歡
- 2994字
- 2025-04-28 12:29:43
前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鄉村空間”成為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重要的書寫對象,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書寫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演變,映射了不同歷史時期鄉村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根據鄉村空間書寫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征候的差異性,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的鄉村空間書寫大概可以劃分為“十七年”時期與“文化大革命”時期(1949—1976年)、新時期(1977—1999年)、新世紀(2000至今)三個歷史階段。
本書以“十七年”時期與“文化大革命”時期、新時期、新世紀三個重要歷史階段的典型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的鄉村空間書寫為研究對象,探討小說鄉村空間書寫的對象、空間書寫的特點,以及空間書寫的演變所映射的鄉村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第一章,緒論。本章論述了研究的起源與背景、相關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闡釋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厘定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廓清鄉村空間書寫流變的歷時輪廓等。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論述了本書選題的起源,小說中諸如地域地貌、各類場景、物象景觀等鄉村空間的書寫,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鄉村社會與文化的變遷。因此,本書嘗試從空間書寫視角來研究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鄉村的發展與變化,具有合理性。第二節分析了國內外關于鄉村小說空間書寫研究的現狀。目前針對鄉村小說的文學史研究,鄉村小說的文化表征研究,以及鄉村小說的藝術形式研究較多,而針對鄉村小說的空間書寫研究較少。因此,現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鄉村作為空間中的“物”而存在。第三節介紹了本書采取的研究方法。本書除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獻整理法、比較分析法、社會歷史研究法等傳統研究方法外,還采用了文學地理學與文化社會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第四節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闡釋“鄉村小說”“鄉村”“鄉村空間”的概念,表明“鄉村空間”是與“城市空間”相對應的空間。厘定了本書研究的對象與研究范圍。闡明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小說中實有可見的“具象空間”,以及由民俗事象形成的“非具象空間”。第五節闡述了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的鄉村空間書寫的階段性演變過程,揭示了鄉村空間書寫呈現的社會與文化變遷。
第二章,傳統文化的消逝與革命政治文化的興起(1949—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傳統文化仍影響鄉村,鄉村聚落空間書寫的特點是“依山傍水”“自然生態”。同時,由于革命政治生活逐漸成為鄉村的主要生活形態,鄉村的民居文化、民俗與民間信仰、生產勞動等都受到影響,空間書寫出現了政治化轉向。
本章主要以周立波、浩然、柳青、丁玲、趙樹理等當代作家的典型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主要分析了“十七年”時期與“文化大革命”時期長篇小說鄉村聚落空間書寫呈現的特點,表明傳統文化影響了鄉村聚落空間的形成。同時,在革命政治文化影響下,聚落空間書寫中出現了“合作社”“供銷社”“水渠”等新質元素。第二節主要分析了民居空間書寫呈現的特點,剖析空間書寫背后的社會與文化變化。政治文化影響了民居空間的呈現,民居空間書寫映射了鄉村各階級之間的斗爭與對立。第三節分析了在政治文化影響下,鄉村的民俗裝飾、婚喪嫁娶儀式、民間節慶等空間的書寫具有政治化特征。以“龍王廟”“土神廟”“堂屋神龕”“墓地”等為代表的民間信仰空間,被具有政治意味的符號所置換,映射了鄉村社會精神文化的變遷。第四節分析了會議室空間、集會空間的書寫。會議空間書寫成為“十七年”文學的鮮明特征,具有某種精神權力控制的實際意義,代表著鄉村宗族文化讓位于革命政治文化。第五節分析了農田、水渠與合作社的書寫特點,表明土地改革和合作化運動對中國鄉村生產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家庭生產向集體生產轉變,傳統農業生產向現代生產過渡。第六節分析了在時代變遷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長篇小說中集鎮空間與商業空間的書寫,表明傳統鄉村并非完全封閉,鄉村逐步向現代化過渡。
第三章,新時期長篇小說鄉村空間的書寫(1977—1999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傳統文化逐漸在鄉村復蘇,鄉村逐漸從封閉型半封閉型走向開放,與外界交流增多。各類型商業經濟蓬勃發展,鄉村出現許多商業空間。本章主要以周克芹、路遙、賈平凹、何申、浩然、張煒、賀享雍等當代作家的典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的鄉村聚落空間呈現的特點。聚落空間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空間書寫中出現了新質元素,如“城”“鎮”“新房”“新路”等。這些新質空間書寫的出現,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后,傳統鄉村聚落空間結構開始改變,中國鄉村文化兼具傳統與現代特征。第二節分析了民居空間書寫的特征。與“十七年”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不同,因受到商業文化的影響,民居空間書寫體現了農民貧富的差距、鄉村權力結構的變化,以及農民價值觀的蛻變;而民居內部裝飾空間的書寫,體現了鄉村文化的多樣性。第三節分析了民俗與民間信仰空間書寫的變化。隨著傳統文化逐漸恢復,婚慶民俗、喪葬習俗等民俗開始復蘇。廟宇空間與祭祀空間等信仰空間的政治特征弱化,它們開始與當地旅游結合,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第四節主要分析了公共商業空間(街道、集市),私人商業空間(私人商店、個體戶的各種攤點)的書寫特點,以及責任田、工廠與農業園等生產與工作空間的書寫。鄉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生產與勞作模式,大集體生產讓位于家庭生產,生產空間變得多元化,商業文化逐漸影響鄉村。
第四章,城市文化的滲透、融合與新變(2000年至今)。進入21世紀,在鄉村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鄉村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不斷碰撞與融合中產生新變,不斷呈現出新的空間形態。小說中出現了新的工作空間、休閑與娛樂空間的書寫,新世紀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的空間書寫呈現多元化特征。本章主要以賈平凹、周大新、孫惠芬、賀享雍、關仁山等作家的典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主要分析了鄉村聚落空間的書寫。受到新農村建設等政策的影響,鄉村聚落空間發生了質的改變,雖然文化的繼承性仍然存在,但新質空間大量呈現,甚至完全改變了傳統聚落的空間結構和文化內涵,如整齊劃一的村莊、荒蕪空曠的土地、商業氛圍濃厚的鄉村街道、休閑娛樂的文化廣場等。聚落空間的新變,意味著鄉村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傳統特色正逐漸消失。第二節分析了鄉村民居空間的書寫。表明21世紀傳統文化在鄉村得到延續,但城市文化進一步影響鄉村,農民價值觀也隨著改變,城市建造觀念影響了傳統民居的建造,年輕一代與父母的居住觀念不同,傳統的家庭文化受到了沖擊。第三節分析了鄉村工作空間的書寫,與“十七年”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工作空間不同,新世紀鄉村的工作空間是工廠、鄉鎮企業、礦區等。傳統的工作空間——土地變得空曠,有的被轉賣成為工廠或商鋪,土地價值發生變化。第四節分析了民俗與民間信仰空間的書寫,表明傳統民俗依然在鄉村得到延續,但有新變特征。民俗與商業結合,推動經濟發展,有的民俗的內容與形式都發生了改變。信仰觀念的虔誠度降低,信仰文化多元化。第五節分析了公園、廣場、影院、舞廳等鄉村休閑娛樂空間的書寫,表明農村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讓農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得到提高,鄉村休閑娛樂設施越來越多。同時,大量返鄉農民創業,帶來了城市文化,影響了鄉村傳統的休閑娛樂活動,豐富了鄉村精神文化生活。
總體來看,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的鄉村空間書寫反映了當代鄉村社會與文化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