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敘事學視野下的宋代自傳文學研究
- 王瑩
- 881字
- 2025-04-27 17:40:52
第一節 “自傳”一詞在中國的首創及其在世界“自傳”語匯中的時間坐標
與西歐所用的autobiography一詞語義完全吻合的中文的“自傳”語匯,最早出現在公元800年左右的中國中唐時期陸羽(公元733?—公元804?)的《陸文學自傳》一文中,這一時期也是中國自傳文學發展的一個新紀元。Robert Folkenflic在他所編的The Culture of Autobiography[1](《自傳文化》)一書中曾對“autobiography”一詞從語源學角度做了深入的考證,從而得出了以下結論:1786年,“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這一以“autobiography”為詞根的形容詞形式最早出現,“autobiography”以及其同義詞“self-biography”在18世紀后半葉在英國、德國偶得一見,法國則一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開始使用。而據日本學者中川久定的考證[2],以盧梭的《懺悔錄》為先導的歐洲近代自傳,形成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前半葉,和“autobiography”一詞的出現時間,大致吻合。
由此可知,中國的“自傳”一詞的出現,較之西歐,早于其千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自傳文學在中國的誕生卻遠遠早于“自傳”這一標志性語匯的出現。中國的自傳在最初出現時,是以置于書籍之末的序中登場的,稱為“自序”、“自敘”或“自述”,目前歷史上有記載的當推司馬相如的《自敘》,惜其早已亡佚,所幸文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因《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的采錄得以流傳至今,但其作為自傳存在的原文惜已隨歷史湮滅。這可視為自傳入史的重要例證。故現存的已有公論的中國自傳文學濫觴當推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篇。從這以后,‘自序’就作為書籍的序言形式,世代相傳。”[3]
那么,中國自傳文學從問世之日起就為其傳統奠下了怎樣的底色和基調呢?郭沫若在其作于1928年的《我的童年》的《前言》中的一段話或可為此做以明晰的注腳:“我不是想學Augustine(奧古斯丁)和Rousseau(盧梭)要表述甚么懺悔,我也不是想學Goethe(歌德)和Tolstory(托爾斯泰)要描寫甚么天才。我寫的只是這樣的社會生出了這樣的一個人,或者也可以說有過這樣的人生在這樣的時代。”[4]郭沫若的概括中透露出西歐自傳兩種廣為人知的主要類型:自我懺悔剖白型和卓越天才展示型。而正如郭沫若所言,在中國的自傳文學傳統中,則多是在描述自我生命軌跡的同時,凸顯人物在歷史浮沉、命運升降中的精神追求和靈魂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