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鋪展:生平敘事向獨立主題的鋪展

一 生平的考證促進研究的復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伴隨著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潮涌,關于現(xiàn)代文學作家及作品的評價與研究出現(xiàn)了一些轉機,開始了從文學政治化向文學本身回歸的艱難歷程,對于許地山的研究也逐步復蘇并走向豐富。1978年,薛綏之以一篇《論許地山》重新啟動了對許地山的研究。文章對許地山的生平加以歸納,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和作品特點作以概括,認定許地山是一位宗教家、印度文學家和愛國主義者,他作品的題材和風格“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20],但是文章也指出許地山人生觀的矛盾性及其世界觀的局限性在作品中也都有所反映。此后的一個時期,關于許地山的各類研究與評論頻繁見諸報刊。從中國知網(wǎng)文獻收錄的情況來看,1978年至1989年間,在期刊雜志上以許地山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共有36篇,同時在80年代末還出現(xiàn)了關于許地山的研究論文集《許地山研究集》(由周俟松,杜汝淼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傳記《追求終極的靈魂:許地山傳》(宋益喬著,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出版,該書于1998年再版,由作者進行了進一步修改和擴充,改版后名為《許地山傳》,仍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和《許地山評傳》(王盛著,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成果盡管不算多,但研究的切入點、評述的客觀性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變化。1989年9月,王盛出版的《許地山評傳》雖然筆墨不多,但對許地山生活經(jīng)歷、思想品格結合主要作品進行了論述,是該時期相對周全的一部論著。

從當時的很多研究來看,1978年以來,結合作家生平總結其作品特色是文藝研究領域較為盛行的批評方式,對許地山生平事跡的總結與挖掘也是這一時期許地山研究的明顯特點,這種基于史實的努力,關于許地山研究局面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拓展。許地山的夫人周俟松女士結合與自己共同生活的經(jīng)歷,先期對許地山的生平進行了披露,其在1980年《新文學史料》同一期中接連發(fā)表《回憶許地山》(周俟松著,發(fā)表于《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期)和《許地山傳略及作品》(周俟松、邊一吉著,發(fā)表于《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期),文章先是零星回顧了許地山參加五四運動游行活動以及許地山、周俟松二人的婚戀經(jīng)歷,介紹了許地山創(chuàng)作童話、在燕京大學求學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二人回訪臺灣、轉聘香港大學等經(jīng)歷和細節(jié),第二篇文章條分縷析了許地山成長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的關系,概述了其幾部重要作品、作品集的基本內容和特點,定義了許地山是“知識分子從彷徨、苦悶走向堅定積極的一種典型”[21]。關于許地山的生平也有一些問題歷來說法不一,直到80年代后才得到澄清,如許地山的籍貫問題,有稱其原籍福建,也有稱其原籍廣東,還有避而不談只稱“生于臺灣”,王盛1984年發(fā)表《許地山籍貫考辨》一文,對各種說法進行查證,確定其祖籍廣東,生于臺灣的基本事實。此外還有關于許地山出生年份的記載,很多文獻記錄存在出入,有的記錄是1893年,也有的文獻記錄是1894,經(jīng)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新編萬年歷》核對,換算公歷應為1894年2月8日,這一問題在1989年出版的《許地山研究集》中才予以澄清。

二 創(chuàng)作階段的劃分開闊研究的視野

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關于許地山創(chuàng)作風格、特點、選材、宗教色彩、文學主張等研究文章中,基本都會用很大的篇幅記述許地山的生平,將其生活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結合考察,并傾向于劃分階段來進行分步總結。大多研究者一般以1928年為分界,將1921年至1928年劃分為第一階段(或稱前期),1928年以后為第二階段(或稱后期),還有的研究者進一步將第二階段又細分為兩個階段,并以1935年為界,將1935年至1941年劃分為第三階段。王文英、朱立元1980年在文章中肯定許地山是“進步作家”“正直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堅強的愛國主義者”[22],并將許地山創(chuàng)作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結合社會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認為許地山前期(五四時期)作品富有人道主義、平民主義感情,顯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后期(20年代末期以后)“奮不顧身投入民族解放斗爭中去”,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熱情。黃修己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史》指出,盡管《命命鳥》《商人婦》《綴網(wǎng)勞蛛》等作品題材是有批判性的,但是受害方常能自我解脫,于是“一切痛苦都被消溶”,認為許地山在作品中宣揚的思想“不是泛愛,不是感傷,而是容忍、寬恕”[23],這種宿命論的支撐成為小說消極的一面,而許地山第二時期的文集《危巢墜簡》是“現(xiàn)實主義的成熟之果”。

有些研究者還專門針對某一個分期深入研究,比如宋益喬的《論許地山的后期創(chuàng)作》,先概況了許地山“落花生主義”的思想內涵,著重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以后許地山關于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主張、思想動態(tài)和創(chuàng)作特點。針對后期研究的還有香港大學的黃維樑,1987年在《五邑大學學報》發(fā)表《繼續(xù)塑造美好女性的形象——許地山在香港的創(chuàng)作》,概括了許地山自1935年起在港6年的經(jīng)歷,簡要總結了許地山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在充分肯定這些“美好的女性形象”時,認為許地山是在“通過作品寄托他對女性的看法和他對宗教的看法”[24]。1987年,章秀定重啟許地山早期小說的“二重性”研究,他以“花生外面裝得古里怪氣的”[25]為題,先將許地山與冰心、廬隱進行比較,指出許地山既有“愛”又有“哀”,指出其早期小說并不完全回避現(xiàn)實,主題上顯示出的積極的一面,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意識和“五四”的時代精神,同時,章秀定還關注到許地山小說透露出的作者對“人生多痛苦”的觀點,并最終提出不論是傳奇性的故事情節(jié)還是宗教色彩的描寫,許地山早期小說都在浪漫主義的底色下體現(xiàn)著創(chuàng)作的二重性。對許地山早期作品研究的還有束因立的《從〈空山靈雨〉看許地山早期人生觀》(《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袁凱聲《許地山早期小說的浪漫主義傾向》(《許昌學院學報》,1986年第1期)等也是按照分階段討論方式來具體把握許地山創(chuàng)作進程,但是都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許地山的早期作品。

關于許地山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的總結,也開始作為獨立的話題而被提出,黃牧總結許地山創(chuàng)作風格是“取材新奇,想象奇特,強烈的宗教色彩,濃郁的異域情調,在淡淡的抒情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語言平實、質樸、蘊藉、委婉”[26]。劉濟獻《中國現(xiàn)代文學》概括許地山的藝術特征為“海外生活的題材,異國情調的描寫,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結構,植根宗教的奇特想象,主觀感情的有意突出,象征手法的運用于宗教哲理的渲染”,與文學研究會其他現(xiàn)實主義作家不同之處是帶有“比較濃厚的宗教因素的浪漫主義色彩”[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阿拉善左旗| 东台市| 大洼县| 松溪县| 沙田区| 绿春县| 临潭县| 彰化县| 五常市| 蒙城县| 高平市| 新乡市| 新竹县| 江口县| 理塘县| 汨罗市| 城固县| 繁峙县| 杨浦区| 田阳县| 秦安县| 阿巴嘎旗| 清徐县| 广灵县| 揭东县| 姚安县| 漳州市| 鱼台县| 五华县| 新疆| 九台市| 扎赉特旗| 都匀市| 石台县| 嘉义县| 射阳县| 昌乐县| 南宫市| 兴城市|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