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從原始巫術中產生的“神靈之天”天道觀

萬物有靈和自然崇拜是每個民族、每個文明發展中必然會經歷的過程。人類在與自然的抗爭中,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和模仿,發展自己的文明。這一現象已經為當今人類學研究所證實。華夏文明的發展也不例外,每個氏族、每個部落、每個部落聯盟都有自己的圖騰和神靈。傳說黃帝部落的圖騰為熊,炎帝部落的圖騰為牛,蚩尤部落的圖騰已不可考,從其屬于東夷部落來看,圖騰應是鳥類,到了夏后氏,其部落的圖騰為“蛇身人面、牛首虎鼻”的神靈。

古文獻記載,中國遠古歷史上發生兩次重大的原始宗教改革。傳說第一次發生在顓頊時。據《國語·楚語下》記載,帝顓頊提出遠古時期民眾與神靈不能擅自混雜、互為交通,實現了“民以物享,災禍不至,求用不匱”,但九黎族亂德,使民眾與神靈雜糅在一起,使神靈沒有一點威嚴,于是以此為理由,命令南正重專門負責與“天”有關的神事,火正黎專門負責與“地”有關的民事,以恢復古老秩序,相互之間不能侵擾。這就是所謂華夏文明史上有名的“絕地天通”。《尚書·呂刑》也對這一次“絕地天通”作過描述,“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當然,所記載的主角是黃帝。第二次傳說發生在帝堯時,由于苗民不敬重神靈,故而出兵征討三苗,用來遏絕苗民、以威報虐,于是再一次強調“絕地天通”。命令羲、和世代掌管天地四時,使天、地、人各得其所。[2]撥開傳說的迷霧,可以看到,隨著部落聯盟首領權力的不斷擴張,部落間必然會發生統一思想觀念的問題,而人與神靈的關系恰恰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事務。“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部落首領要保持權威,須壟斷與神靈溝通的權力,禁止民眾私自向神靈祈福或崇拜別的神靈。如果發展到人人能享受神靈的恩澤,家家能成為巫史,整個部落的秩序就難以保障。與其說使神靈有威嚴,不如說使部落首領更有威嚴。“絕地天通”的結果,覡巫集團的祭祀權(神權)依附部落首領(王權),多神崇拜逐漸發展到主神(上帝)崇拜,對天的領悟解釋權逐漸為統治集團所專有,特別為圣王(圣人和君王合一)所專有,并用以教化萬民。實際上,這一歷史過程是漸進完成的。對此,孔子稱贊道:偉大呀,作為君王的堯!以天為最大,唯有堯能效法天道,民眾不知該如何稱頌其圣德![3]圣王效法天道、遵循自然,惡人得以懲罰、善人得以表彰,有功業卻不歸于自己、有刑罰而不任意自為,百姓日用而不知,又有什么辦法來知曉而稱頌呢?這件事情,成為后世儒家不斷稱頌圣德的依據。

我們已經無從考據堯舜至夏以來華夏先民天道觀清晰的演變路徑,據《禮記·表記》所云,“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因此,可以推測:殷商時期對神靈崇拜達到華夏文明的頂峰。他們認為天、地、人無一不是被神靈控制,神靈可以給包括天子在內的萬民帶來福祉或災難,人生的重要工作是祭祀神靈。一種以神靈為本位,王權由神靈授予和支持的神靈之天天道觀在殷商時期形成。目前中國考古發掘的三大古文明區,有位于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位于東北方向的紅山文化,位于東南方向的良渚文化,其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皆為神權為主的神權古國[4];比較而言,仰韶文化的神權政治明顯較弱,屬于軍權、王權相結合的王權古國[5]。近代以來主流學者認為,周人與夏人有密切淵源關系。[6]夏商周斷代工程結合考古材料推斷,源出黃帝的姬周族和源出炎帝的姜姓族,均與出自大禹的姒夏族關系密切,屬于承繼仰韶文化的龍山文化一脈,其神權思想較弱。[7]而殷人起源于東方的部族或者是東夷化的華夏部族[8],受神權政治影響較大。考古發現可以與《禮記》關于夏、周皆“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率民以事神”的說法相互佐證。

受神權政治的影響,加上氏族制度對先祖的崇拜,殷商時期遠古祖宗神與主神(上帝)逐漸合為一體,成為庇護殷商族子孫的神靈。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里有段表述應該是正確的。“殷時代是已經有至上神的觀念的,起初稱為‘帝’,后來稱為‘上帝’,大約在殷周之際的時候又稱為‘天’。……由卜辭看來,殷人的至上神是有意志的一種人格神,上帝能夠命令,上帝有好惡的……這殷人的神同時又是殷民族的祖宗神,至上神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9]在殷墟甲骨片上,我們可以找到殷商時期對上帝的崇拜與對祖宗神崇拜合一的確鑿證據。上帝操縱著上天的事務,保佑地上商王治理天下。人格化的上帝降福、降命于商王,有意識、有意志地直接監督地上的一切事務。梁啟超把這一過程稱為“神意政治”進為“天意政治”,并命名為“天治主義”,從而形成中國特有的天道思想。[10]其實,殷商時期,人們對天的理解主要指向“神靈”,占卜、祭祀仍是商王最重要的國事,設有專門的官員來處理。作為日常生活組成部分,商王每隔十天就要占吉兇,每有大事必然用龜占卜問吉兇。由于商族祖宗神與上帝同一并操控天命,庇佑著商族子孫,使商王對神靈決定的天命非常自信。商湯王在討伐夏桀的誓師大會上宣稱:夏氏有罪,天命要亡它;我畏懼上帝,不敢不去討伐[11]。商紂王面對周人剿滅黎國并步步進逼之時,依然詰問,難道我生來不是有天命護佑嗎?[12]殷商時期可沒有“天命靡常,唯德是輔”那一套觀念,殷人固執地認為天命會永遠降福于自己,祖宗神(上帝)只能庇護本族,只要取悅了神靈,人間力量就奈何不了我。神靈的庇佑才是政權穩如磐石的基礎,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實施殘忍的用活人做犧牲祭獻上帝,用活人殉葬。后世所掩蓋的真相,已被現代考古所揭開。

在這種神靈之天的天道觀支配下,普通人或外族人的地位極其卑微。甲骨片中記載著殷商族群的殘暴,那些隨處可見的“仆”字,就是倒霉的活人祭品,很普通的“用”字,說明將活人做犧牲就如同用一頓飯那么尋常。考古進一步確證殷商時期普遍實行著用活人祭神、殉葬的人祭、人殉制度。20世紀70年代胡厚宣做過統計,能找到尸首骨頭的“商代人殉人祭有確數的共三六八四人,若再加上幾個復原和不能確定的一些數字,那就將近四千人”。從當時能搜集到的甲骨中,“找出有關人祭的甲骨共有一三五〇片,卜辭一九九二條。就時代而論,甲骨文里有關人祭的卜辭,以殷武丁時為最多,計有甲骨六七三片,卜辭一〇〇六條,祭用九〇二一人,另有五三一條未記人數。一次用人最多的是五百個奴仆”[13]。處于商朝昌盛期的武丁是常被后世美化、稱頌的明君,“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復興”,他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使“殷商大治”(《史記·殷本紀》)。武丁改革祭祀制度,使王權借著神權得到強化,成為使用人牲最多的時期,其中一次就用多達500個活人作祭祀,觸目驚心。有學者考證,人祭卜辭中有商人一次使用人牲高達千人的記錄;人祭時有11類殺死人牲的方法,如焚燒、烹煮、曝干等。[14]從安陽殷墟婦好墓穴中挖掘出的青銅甗,正是裝著一顆煮熟的人頭。[15]相對于人祭,殷商王公直至有地位的平民死后以人殉葬更是相當普遍。根據胡厚宣的考證,人殉現場殘忍血腥,采取活埋、成排跪下后砍殺等方式,許多是兒童,“有的連天靈蓋都還沒有長”。1976年安陽西北郊發掘的一中型墓,其四周密布著人祭坑,共有1400余人。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殷王陵區發現一個祭祀場,找到1178具遺骸,周圍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達5000多人。殷商強盛時期,周作為西北方向的小國,命運是悲慘的,因為其主要職責就是為商王的祭祀抓捕、提供“人牲”。文王姬昌就是一個例子,他的父親季歷被文丁所殺,成了人牲,長子伯邑考被帝辛所殺,做成了肉醬,還被逼分食。殷商文化的殘忍性不見史載,如沒有考古學做證據,后人難以想象神權政治的殘酷性,也難以領會商周之際的革命性變革有多么偉大!殷商盛行人祭的動因在于祈福免災和鞏固政權合法性,因為商人所信奉的祖宗神就喜歡“人牲”,人牲的地位越高(比如異族的首領)神靈越高興,而只有通過持續性的活人祭祀才能使殷王天命永固。[16]到了帝辛(紂王)人牲數量減少,每次為一二十人。[17]這也預示著商王朝國力的衰竭。毫無疑問,假如沿著殷商文化的路子繼續發展下去,華夏文明的前途堪憂。這一切之所以能徹底改變,可歸因于周代商。殷商的神靈之天的天道觀,在墨子和漢代又有復活,但這已經是經過民本主義改造過的“鬼神”。

如果說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還只是一次朝代的更迭[18],隨著武王離世周公攝政,開始迎來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革命。周公所確立的西周禮樂文化,洋溢著人文氣息,通過“改天換地”,重新規劃出一條華夏文明發展道路。所謂“改天”,是指逐漸由“道德之天”替代殷商所信奉的“神靈之天”,天子的職責是“敬天保民”,要做到“順乎天而應乎人”,君權不是絕對的神授,不能只祈求神靈的庇佑,君主能否給民眾造福才是關鍵;所謂換地,是建立以禮樂為核心的,建立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明德慎罰,從制度上廢除了人殉、人祭制度,嚴厲禁止商人酗酒的惡習。考古學已經證實,周人故地的墓穴中極少有人殉的事件。隨著周代商,一種新的觀念開始形成,比如,天地間人為貴,侍奉神靈、不如安天下萬民;天命無常,唯有君王德性才是可靠的保證;萬民皆為天的子孫,上天所看到就來自百姓所看到,上天所聽到就來自百姓所聽到。這些觀念的產生,帶來的影響極為深遠,保證華夏文明走向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連孔子這位殷商貴族的后裔都由衷贊嘆“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發出“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孟子·梁惠王上》)的詛咒。似乎孔子并不知道殷商有人殉制度,因而對用陶俑陪葬都覺得難以容忍。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寫道:“殷周間之大變革,其自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還認為,周公設計的制度文物“乃出于萬世治安之大術”[19]。歷史學家陳啟云評論說:“中華物質文化的基礎雖然奠基于殷商,但富有人文主義的精神文化傳統則肇始于西周。”[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迭部县| 澳门| 黄浦区| 天柱县| 丹寨县| 理塘县| 盐亭县| 普兰县| 汉源县| 盈江县| 社旗县| 杭锦旗| 航空| 青河县| 广饶县| 长子县| 岐山县| 井陉县| 江孜县| 枞阳县| 兴业县| 长岛县| 伽师县| 颍上县| 鲁甸县| 轮台县| 舟山市| 弥勒县| 上高县| 彰化市| 交口县| 河池市| 宁阳县| 南宫市| 寿阳县| 阿巴嘎旗| 长春市| 闻喜县| 手机|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