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上的中國史:藏在地理里的歷史
- 葛劍雄編著
- 1005字
- 2025-04-14 13:40:38
三、郡縣制的確立
公元前211年,這個體制在秦始皇統一時得到了規范。秦始皇將各國各行其是的郡縣,統一規范,開始時將全國分為36個郡,后來增加到近50個。各郡都由朝廷派遣長官,稱為守、郡守、郡太守;每一個郡下面再設立幾十個,或者十幾個縣,縣的長官稱為令、縣令或者長、縣長。政令由皇帝、朝廷向郡、縣逐級下達,縣、郡逐級向皇帝、朝廷報告,形成上通下達統一的郡縣制度。
郡縣制的建立并非一帆風順,有過反復的過程。秦朝滅亡以后,漢朝初年又出現了一些諸侯國,開始有異姓的諸侯,像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不姓劉的諸侯。劉邦為了打敗項羽,需要這些人為他賣命、出兵。而當時還有一種觀念:既然人家立了功,或是出了兵,總得封他一個王位,讓他統治一片土地。在這種情況下,劉邦為了爭取到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支持,不得不封他們為王,劃一片土地給他們,這樣就出現了一批“異姓諸侯”。后來,異姓諸侯陸續被劉邦消滅了。劉邦作為一個出身“低微”的皇帝,原本沒有一個貴族式的大家族作為支撐,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他在平定異姓諸侯以后,又把自己的兒子、侄子、劉氏家族都分封為諸侯,以取代原來那些異姓諸侯,便形成了一批同姓諸侯、同姓王。劉邦在世時,這些諸侯都是他的子侄孫輩,以他開國皇帝的權威,完全能夠掌控他們。但等到劉邦去世后,特別是漢景帝即位時,那些諸侯就發動叛亂,于是有了“吳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被平息,及至漢武帝在位的時候,朝廷就采取種種手段,削弱、消滅企圖與朝廷對抗的諸侯國。所以,在武帝一朝以后,盡管還照樣有諸侯國,但是它們已經沒有實權,無非是在這些諸侯國的土地內部收點租稅過日子,王國內的行政事務已經完全歸朝廷派遣的官員管理。除了名稱不同,還有一個世襲的王的名號以外,與郡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樣,這一階段的侯國——封給列侯的一片土地,也只是給他收一定數額的租稅,行政事務也是歸朝廷任命的官員管的,侯國與縣也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
所以,郡縣制經過了西漢初年的反復,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得到鞏固,再也沒有出現過反復。以后歷朝歷代始終實行這樣一種分層級的、由中央集權管轄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其間的不同也就是兩處:一是層級不一定完全相同;二是政區的名稱不一定相同。一個政區如果管轄的地方太大,往往管理的效果比較差;特別是在人員來往、信息傳遞相當困難的年代。但是,管轄的地方如果太小,又會產生浪費,行政成本就會很高。所以,每一個政區都要有一個合理的管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