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分岔路
- 槐花飄香的年代
- 劉禾安
- 3270字
- 2025-04-13 01:15:01
一九八五年八月的第一個周五,程衛東蹲在廠房門口,盯著地上的一灘機油發呆。三臺返修的脫粒機擺在一旁,外殼上沾滿麥秸和泥土,像三個打了敗仗的士兵。維修單上“主軸斷裂“四個字刺得他眼睛生疼——這是本月第七起質量事故了。
“東哥!“大劉急匆匆跑來,“又來了個退貨的,說齒輪箱異響...“
程衛東抹了把臉上的汗,工作服后背已經濕透。自從張建軍去省城上學,廠里技術問題不斷。新招的十幾個農村青年雖然肯吃苦,但連游標卡尺都認不全,更別說看懂圖紙了。
“先換備用機給人家。“程衛東站起身,膝蓋發出不堪重負的“咔噠“聲,“這批零件到底怎么回事?“
“鋼鐵廠新換的料。“大劉壓低聲音,“我聽說...他們換了采購科長。“
程衛東眉頭緊鎖。縣鋼鐵廠是他們主要供應商,合作一直很順利。但上個月突然通知更換材料規格,價格低了百分之五,質量卻明顯下滑。
“程廠長在嗎?“一個穿藍色工作服的男人走進院子,手里拎著個帆布包,“省農機所的。“
程衛東連忙迎上去。來人是劉工程師的助手,專程送來一份檢測報告——關于他們最新研發的小型收割機樣機。
“總體不錯,“技術員翻著報告,“但傳動效率比蘇聯原型低了十二個百分點。“
程衛東心里一沉。這個數據差距太大,意味著油耗高、動力弱,在市場上根本沒有競爭力。
“張建軍同志什么時候回來?“技術員問,“劉工說有些參數只有他能調整。“
“明天。“程衛東看了看墻上的日歷,“每周六日他都回廠。“
技術員走后,程衛東獨自去了設計室。桌上攤著收割機的圖紙,密密麻麻的標注中,有幾個張建軍用紅筆圈出的地方,旁邊寫著“需優化“三個字。他盯著那些復雜的計算公式,突然感到一陣無力——自己連問題在哪都看不懂,更別說解決了。
“東子!“姜曉蘭的聲音從外面傳來,“梅梅的檢查報告出來了!“
縣醫院兒科診室里,風扇“呼呼“地轉著,卻驅不散盛夏的悶熱。姜曉蘭抱著程梅坐在醫生對面,孩子的小腿不安分地踢蹬著,嘴里“咿咿呀呀“地說著嬰兒語。
“抬頭和翻身都比正常孩子晚一個月。“醫生翻著評估表,“肌肉張力偏低,需要康復訓練。“
程衛東握緊了拳頭:“嚴重嗎?“
“早產兒常見情況。“醫生推了推眼鏡,“但必須重視。省兒童醫院有專門的康復中心,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姜曉蘭的手下意識地護住孩子:“要去省城?“
“每周至少兩次。“醫生寫了張紙條,“這是專家出診時間。“
回家的路上,夫妻倆都很沉默。程梅在嬰兒車里睡著了,長長的睫毛在臉上投下細小的陰影。程衛東推著車,不時偷瞄妻子緊鎖的眉頭。
“我去跟王校長說說,“他突然開口,“看能不能讓你復職。這樣...“
“不行。“姜曉蘭斬釘截鐵,“廠里現在這么忙,建軍又不在...“
“可孩子的治療...“
“我來想辦法。“姜曉蘭停下腳步,直視丈夫的眼睛,“東子,咱們好不容易走到今天,不能半途而廢。“
程衛東望著妻子堅定的眼神,想起七年前那個在暴雨夜背著他母親求醫的姑娘。時光改變了太多,但有些東西始終沒變。
第二天一早,張建軍果然回來了。他比上次見面時瘦了不少,眼鏡片也厚了一圈,但精神很好,一進門就直奔設計室。
“東哥!“他興奮地揮舞著幾張紙,“周教授幫我重新推導了傳動公式!效率至少能提高八個點!“
程衛東接過紙張,上面滿是天書般的數學符號。他苦笑著搖搖頭:“你看著辦吧。對了,鋼鐵廠的料有問題...“
話沒說完,大劉慌慌張張跑進來:“東哥!縣里來了調查組,說我們產品不合格!“
院子里站著三個穿制服的人,領頭的亮出工作證:“質監局接到多起投訴,請配合檢查。“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像場噩夢。調查組翻遍了生產記錄和質檢報告,最后指著那堆返修機器下了結論:限期整改,暫停生產許可證。
張建軍追到門口:“同志,主要是鋼材問題,我們正在...“
“材料問題是借口!“調查組頭頭冷笑,“技術不過關才是根本!“
看著遠去的吉普車,程衛東一拳砸在墻上,指關節頓時滲出血珠。張建軍默默遞過手帕,突然說:“東哥,我有個想法。“
原來周教授認識省鋼鐵廠的總工,可以幫忙牽線搭橋。但最好的辦法,是把關鍵部件升級成鑄鐵的——這需要重新設計模具,短期成本會增加三成。
“做。“程衛東毫不猶豫,“質量第一。“
“還有...“張建軍猶豫了一下,“周教授建議我們申請高校合作項目,能享受稅收優惠和科研經費。“
程衛東眼前一亮:“具體怎么操作?“
“需要企業技術負責人有中級以上職稱。“張建軍苦笑,“咱們廠...沒人符合條件。“
一直沉默的姜曉蘭突然開口:“如果和職工大學聯合申報呢?建軍現在算在校生,能不能以學校名義...“
張建軍猛地拍了下腦門:“對啊!我這就去找周教授!“
他匆匆收拾了幾張圖紙就要走,臨行前突然想起什么,從背包里掏出個紙盒遞給姜曉蘭:“給梅梅的,省城買的。“
盒子里是個精致的撥浪鼓,鼓面上畫著 smiling的小熊。姜曉蘭眼眶一熱——這個曾經孤僻的年輕人,如今竟會給孩子買禮物了。
周一早晨,姜曉蘭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她把程梅綁在胸前,騎著那輛老鳳凰自行車去了縣醫院。
“醫生,省城的康復治療,我們自己在家能做嗎?“
老醫生從眼鏡上方打量著她:“理論上可以,但需要專業指導和持之以恒。“
“請您教我。“姜曉蘭堅定地說,“我每天給孩子做。“
醫生嘆了口氣,拿出一摞資料和一張訓練計劃表:“每天至少兩小時,不能間斷。“
就這樣,姜曉蘭開始了她的“雙線作戰“——白天在廠里負責新工人的培訓,晚上給程梅做康復訓練。孩子哭鬧時,她就哼起搖籃曲,那是程衛東母親教她的青山村民謠。
八月十五這天,廠里來了位不速之客——縣鋼鐵廠的新任采購科長趙德才。這人四十出頭,滿臉橫肉,金項鏈在襯衫領口若隱若現。
“程廠長,聽說你們要換供應商?“他大咧咧地坐在辦公室,煙灰直接彈在地上。
程衛??強壓著火氣:“趙科長,你們那批45號鋼硬度不達標...“
“胡說八道!“趙德才猛地拍桌,“明明是你們技術不行!知道我跟縣里什么關系嗎?敢拆我的臺!“
正僵持著,姜曉蘭抱著程梅推門進來。趙德才的目光立刻黏在了她身上,從臉到胸再到腰,最后停在孩子身上。
“喲,程廠長好福氣啊。“他陰陽怪氣地說,“老婆孩子熱炕頭,還當什么企業家?“
程衛東的拳頭捏得“咯咯“響。姜曉蘭卻上前一步,平靜地說:“趙科長,這是質檢報告,您過目。“
趙德才隨手翻了兩頁,突然瞪大眼睛——報告上蓋著省鋼鐵廠檢測中心的章。
“你們...“
“我們找到了新供應商。“姜曉蘭微微一笑,“當然,如果貴廠能按國家標準供貨,隨時歡迎繼續合作。“
趙德才臉色鐵青地走了,臨走時狠狠摔上門,震得窗玻璃嗡嗡作響。
“曉蘭,你什么時候...“程衛東驚訝地看著妻子。
“上周建軍帶回來的。“姜曉蘭把睡著的程梅放進搖籃,“省鋼同意按出廠價直供我們,免去中間商差價。“
程衛東突然抱住妻子,聞到她發間淡淡的奶香和汗水混合的氣息。姜曉蘭瘦了不少,肩膀摸上去比以前單薄,但那股堅韌的勁兒,反而更強了。
“對了,“姜曉蘭輕聲說,“梅梅今天能自己翻身了。“
程衛東鼻子一酸。他錯過了多少孩子的成長瞬間?第一次微笑,第一次抓握,現在又是第一次翻身...
“東子,你看。“姜曉蘭突然指著窗外。
院子里,新來的學徒工小王正蹲在地上,認真擦洗零件。這個十七歲的農村少年不識字,但特別細心,張建軍夸他“有手感“。此刻,他身邊放著本翻開的《機械基礎》——那是夜校的教材,雖然看不懂,但他總帶在身上。
夕陽西下,最后一縷金光穿過槐樹枝葉,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程衛東突然覺得,這一切辛苦都值得。他們不僅僅是在辦一個廠,更是在為這些年輕人打開一扇通向新生活的大門。
夜深了,程衛東伏在桌前核算賬目。鑄鐵模具和優質鋼材會讓成本大增,但質量必須保證。姜曉蘭在床上給程梅做被動操,孩子發出舒服的“咕咕“聲。
“東子,“姜曉蘭突然說,“我想把夜校擴建一下,加開幼兒班。“
程衛東抬頭:“那得多大工作量?你現在...“
“請李嬸幫忙。“姜曉蘭輕輕揉著女兒的小腿,“廠里女工都有孩子,大家一起輪流照看。“
程衛東走到床邊,看著女兒紅撲撲的小臉。程梅看見爸爸,突然咧開沒牙的嘴笑了,小手在空中抓啊抓。
“好。“程衛東輕聲說,“明天就安排。“
窗外,一輪滿月懸在槐樹梢頭,清輝灑滿院落。遠處傳來火車的汽笛聲——那是開往省城的夜班車,或許正載著某個懷揣圖紙的年輕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往返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