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導讀2 “優秀的綿羊”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姚洋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

威廉·德雷謝維奇的這本書把美國的大學生比喻為“優秀的綿羊”。他曾長期在耶魯大學執教,對美國精英大學里的學生有第一手的觀察。這些學生從中學就開始打拼,努力把自己鑄造成名校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學習成績拔尖、課外活動豐富、擅長多項文體活動、富有領導力,等等;進入大學之后,他們的競爭沒有停止,下一個目標是成為高薪行業——特別是金融業——所期待的優秀畢業生的樣子。他們很優秀,但失去了個性、失去了創造力。無獨有偶,德雷謝維奇在耶魯大學的同事丹尼爾·馬科維茨在《精英陷阱》這本書里也有相同的描述。馬科維茨進一步指出,優績主義導致全社會的焦慮——普通人竭盡全力想擠入精英階層,但勝出者寥寥;精英們的狀態也好不到哪里去,盡管他們的收入很高,但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他們不得不卷入無休止的競爭和過度的勞累之中,生活也不幸福。

相比于美國,“優秀的綿羊”在中國只會更多。相對于人均收入而言,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在把自己的孩子訓練成“優秀的綿羊”方面所付出的精力和金錢,遠比美國家庭多得多。訓練不是從中學開始的,而是從幼兒園開始的;等到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已經成為一群“優秀”而溫馴的“綿羊”,等待社會的“宰殺”。“焦慮”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流行詞,而教育和升學壓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擇業困境,無疑是全社會焦慮的重點之一。

如何矯正這種狀態?馬科維茨認為優績主義是萬惡之源,但并沒有提出像樣的改進措施;德雷謝維奇往前邁進一步,為個體和學校提出了一些建議。一方面,馬科維茨全面否定優績主義,顯然是走過頭了,因為一個不獎勵勤奮和才智的社會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的計劃經濟時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德雷謝維奇的建議又過于微觀,無法清除培養“優秀的綿羊”的土壤。

美國和中國教育的共同問題是重選拔、輕培養。美國的初等教育好于中國,基本上貫徹了培養的目標,但又過于輕松,普通學生沒有學好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到了高中階段,美國的中學就和中國的中學沒有多大差別了,選拔成為學校最為重要的任務。中國學生一路被選拔上來,高中只是他們接受選拔路上的一個環節而已;美國學生卻不同,突然到來的選拔讓許多學生無所適從,掉隊的很多。進入大學之后,兩個國家的大學生面臨同樣的壓力,拼績點、拼履歷,全力把自己塑造成高薪行業所希望的樣子。

兩個國家都需要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弱化教育的選拔功能,讓教育回歸培養人這個本來目的。其他國家的實踐已經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比如給學生隨機分配學校,教師在不同學校之間輪崗,大學獨立招生,等等。美國的少數城市已經開始實施高中階段抽簽入校,對于提升教育公平起到積極作用。中國在教育改革方面落后較多,選拔仍然主導著中小學教育。初中之后的“普職分流”就是一個致力于選拔的典型例子。然而,在AI和自動化加速替代重復性勞動的時代,職高教育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普職分流”非但不是人才培養的正確路徑,反而加劇了社會的焦慮,因此必須改革。另一個例子是對拔尖人才的培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恢復高考之后就辦少年班,但40多年的實踐證明,少年班的畢業生并不比普通大學畢業生的成就更高。然而,過去十幾年間,更多的少年班冒了出來,而且往往冠以名人的名字。這些“XX班”除了給學生烙上“XX”的名牌之外,不會有任何突出的成績呈現給社會。如果說中美的大學都在培養“優秀的綿羊”的話,遍地開花的少年班就是在培養溫順但未必優秀的“羔羊”。

德雷謝維奇的《優秀的綿羊》在國內再版,是一件好事。希望這本書能夠給中國教育界再次敲響警鐘,推進中國教育的改革步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神县| 阳谷县| 垫江县| 商洛市| 资溪县| 柯坪县| 无棣县| 平远县| 大冶市| 晋中市| 博爱县| 鄯善县| 本溪| 长丰县| 卢氏县| 邻水| 西昌市| 桓台县| 章丘市| 天门市| 疏附县| 桓仁| 镇坪县| 哈尔滨市| 舞阳县| 成安县| 衡阳县| 正定县| 石渠县| 营口市| 稻城县| 吴堡县| 宁安市| 青海省| 平陆县| 陵川县| 漳浦县| 南靖县| 海阳市| 古浪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