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釜山成人教育學校
甫明志的鉛筆尖在試卷上折斷。
“語言障礙評估“的表格里,他的韓語書寫像被暴風吹散的稻穗——筆畫支離破碎,夾雜著不自覺的日語助詞和漢語語法。講臺上的金大永老師走過來,退役語言治療師的指尖在桌面上敲出三拍子節奏。
“不是你的問題。“金老師用朝鮮語低聲說,同時遞來一張紙條:“今晚八點,帶你的右手來音樂治療室。“
窗外,櫻花被海風吹得四散飄落。甫明志低頭看自己的掌心——朱砂痣周圍的皮膚下,隱約有藍色細絲在游動,像被驚擾的螢火蟲。
2006年5月,聲音的牢籠
音樂治療室的隔音墻上貼滿聲譜圖。金大永調試著老式開盤錄音機,磁帶轉動時發出與志剛遺言錄音相同的沙沙聲。
“聽這個。“他按下播放鍵。
甫明志的助聽器突然接收到超出人類聽覺范圍的頻率。他的耳膜劇痛,卻清晰地分辨出三種重疊的聲紋:朝鮮語童謠《鳥打鈴》、日語演歌《北國之春》、漢語詩詞《春江花月夜》——全是惠淑在他嬰兒期哼唱過的。
“現在,跟唱。“金大永突然切換成漢語命令。
甫明志張開嘴,聲帶卻像被無形的手扼住。朱砂痣開始發燙,皮膚下的藍絲線急速游向手腕。錄音機里的三首歌突然完美融合,變成某種超越語言的和聲——而他的喉嚨終于振動,發出十八年來最清晰的韓語:
“????????(我將成為花朵)。“
鏡子里的自己嘴角滲血,瞳孔變成志剛臨終前的琥珀色。
2007年1月,雪夜診療
惠淑的胃癌診斷書藏在泡菜壇子下面。甫明志假裝沒看見,但那些藥片的氣味混在辣白菜里,讓每頓飯都像在吞咽玻璃渣。
“試試這個。“金大永從軍醫背包取出金屬器械,形如小型雷達發射器,“朝鮮戰爭時的聲波療法,專門治療語言中樞彈片傷。“
儀器啟動時,治療室的燈泡全部炸裂。黑暗中,甫明志的右手不受控制地在墻上刻下滿文、諺文和漢字混合的句子:
“十勝農場地下三層,1991年12月17日的雪樣本仍存活。“
金大永關掉儀器,聲音發抖:“這不是治療...是喚醒。“他掀開甫明志的衣領——鎖骨下方不知何時浮現出條形碼般的紋路,編號S-1370-91。
2007年9月,三種聲音
慶北大學的入學考試現場。甫明志的筆尖懸在作文紙上,汗滴暈開了“語言與基因工程“的題目。
監考老師經過時,他的右手突然痙攣,鋼筆在試卷邊緣劃出高頻波形圖。收卷鈴響的剎那,三種語言同時從喉嚨涌出:
日語:“試験は終わった(考試結束了)“
朝鮮語:“??????(我通過了)“
漢語:“十勝數據開始傳輸“
走廊的聲控燈應聲爆裂。玻璃碎片雨中,甫明志看見自己左手不知何時攥著個U盤——金屬外殼上刻著志剛的筆跡:“給2007年的你。“
---
2008年3月,數據洪流
大學實驗室的電腦屏幕藍光刺眼。甫明志插入U盤,十勝農場的全息模型突然投影在整面墻上。1991年的暴風雪在虛擬空間中重演,每片雪花都標注著基因序列:
“S-1370-91:跨語言基因載體,在受體十八歲時激活。“
導師的腳步聲從走廊傳來。甫明志迅速拔出U盤,卻阻止不了右手自動在鍵盤上輸入吉林坐標。打印機突然自行啟動,吐出一張1991年的老照片——年輕的志剛站在試驗田里,懷中抱著個嬰兒大小的金屬容器,表面布滿與甫明志手心相同的稻穗紋路。
照片背面新浮現的字跡尚帶墨香:
“現在你已足夠強大,可以回家了。“
窗外,2008年的初櫻正在綻放。甫明志舉起右手,讓陽光穿透朱砂痣——在地面投下的影子里,分明是長白山與富士山重疊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