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法則:不卷不焦慮,做更多對你重要的事
- (英)阿里·阿布達爾
- 3418字
- 2025-04-09 19:19:55
尋找樂趣
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末俄亥俄州的一所規(guī)模很小的大學里。在一個星光燦爛的晚上,一位年輕的研究生助理在實驗室里站著,手里拿著一只老鼠。他用一支干爽的毛刷溫柔地輕撫老鼠白色的肚子,希望能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
一開始,什么都沒發(fā)生。突然,老鼠叫了起來,但并不是出于痛苦。如果說真有什么情感色彩的話,老鼠似乎是在笑。
這些科學家給老鼠撓癢癢不是為了好玩兒。實際上,他們是在研究玩對人類大腦的生物學影響——首席科學家雅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稱之為“快樂生物學”。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只有人類才會有情感。人們認為,情緒是我們?nèi)祟惇氂械模从诖竽X皮層,這是大腦中高度復雜的部分。但潘克塞普發(fā)現(xiàn)嚙齒類動物也會笑,這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情緒一定來自大腦中較為原始的區(qū)域,比如杏仁核和下丘腦。他向人們表明,快樂是一種非常原始的體驗。
潘克塞普的主要發(fā)現(xiàn)之一就是老鼠喜歡玩耍。他在實驗中花了大量時間記錄老鼠玩耍時發(fā)出的聲音,這些聲音很歡快。他后來說:“聽起來就像在游樂場一樣。”為什么呢?因為玩耍讓老鼠釋放了多巴胺。多巴胺讓老鼠心情很好。
我們可以從這些嚙齒動物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潘克塞普的老鼠實驗表明,如果我們想從所做的事情中找到快樂,它不僅僅取決于大腦中最復雜的高級區(qū)域,即與大腦皮層相關(guān)的部分,它也歸結(jié)于我們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更古老、更基礎(chǔ)的部分——能引起好心情的激素,就像在老鼠體內(nèi)被激活的那種一樣。我們也能釋放少量多巴胺,讓我們保持快樂和專注。
但怎么做呢?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能激發(fā)多巴胺的因素來找到答案。正如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發(fā)表的一篇文章所說,“性、購物,以及聞到烤箱里的餅干香味”都會激活多巴胺,換句話說,我們覺得有趣的事都會激活多巴胺。
所以,要充分利用玩的潛力,除了將冒險融入生活,第二種方法就是到處尋找樂趣。首先讓我們回到迪士尼樂園版的愛德華時代的倫敦。
實驗3:神奇的便利貼
在做初級醫(yī)生時,有一段時間我覺得特別疲憊。我和一起租房的莫莉決定重溫童年時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歡樂滿人間》。我們希望沉浸在一個隨處可見生機勃勃的鳥兒、濃濃的倫敦東區(qū)口音和有關(guān)女權(quán)主義的熱門音樂的世界里,哪怕只有幾個小時,也能給我們帶來一些解脫。
當時,我正在努力尋找學習動力以應(yīng)對研究生醫(yī)學考試。再加上我在醫(yī)院的工作、馬上要到來的任務(wù)期限以及那些復雜的材料,這一切疊加在一起讓我覺得難以承受。一想到下班后還要坐下來閱讀教科書,我就覺得噩夢般煎熬。
但當我重看《歡樂滿人間》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這部電影不只是一個關(guān)于會魔法的古怪保姆的無聊故事——它蘊含著深刻的真理。電影中有一首很著名的歌曲,叫“一勺糖”,每當孩子們抱怨做家務(wù)時,瑪麗就會唱這首歌給他們聽。童年時聽過的很多歌詞我都忘了,只記得合唱部分是:“一勺糖讓藥下去……以最愉快的方式。”
20多年后,重溫這一熟悉卻被遺忘的場景時,我聽到了這首歌的開頭部分:
每一項必須完成的工作,
都有好玩兒的元素。
你找到了樂趣就很容易!
工作就是一場游戲。
這首歌的其余部分描述了百靈鳥、知更鳥和蜜蜂在工作時唱歌的各種方式,以使它們無聊的工作變得有趣。(知更鳥唱著“歡快的曲調(diào)”看起來是為了“推進工作”;后來我很遺憾地得知,從鳥類學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并不準確。)我決定把這個想法用到我的生活中。有一天深夜,我突然靈光一閃,拿起一支記號筆和一張便利貼,寫下了一句簡單的話:
如果這事好玩兒,會是什么樣子?
我把便利貼貼在我的電腦屏幕上,然后就去睡了。
第二天我看到電腦屏幕上的便利貼時,我都忘了是自己把它貼上去的。我剛下班回來,正準備復習生化通路知識以應(yīng)對我的醫(yī)學考試。我像往常一樣無可奈何地坐了下來。但是當我看到便利貼的時候,不禁開始思考:如果這事好玩兒,會是什么樣子?
第一個答案立刻出現(xiàn)了:如果這事它好玩兒,應(yīng)該有音樂。我意識到,當我的耳機里播放著電影《指環(huán)王》的配樂時,記憶枯燥的生化通路知識竟神奇地變得有趣起來。突然間,音樂變成了為我的學習帶來更多樂趣的重要方式。
我也開始在工作中運用這種方法。當時我在老年醫(yī)學科實習,醫(yī)生辦公室是病房角落里一個裝飾簡陋的小房間。在一個異常繁忙的下午,我坐在辦公室里,看著面前長長的任務(wù)清單,我決定用一下“音樂娛樂”法。我沒有帶揚聲器,于是從廚房拿了個碗,把手機放進去當臨時揚聲器。我打開Spotify音樂播放平臺,在這一天的剩余時間里,用低音量播放電影《加勒比海盜》的音樂。效果非常明顯:我感覺好多了。
“如果這事好玩兒,會是什么樣子?”這個問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中的指導性問題。而且這個方法應(yīng)用起來相當容易。假如你現(xiàn)在有一件不想做的事情,那么問問自己:如果這事好玩兒,會是什么樣子?你會換一種不同的方式去做這件事嗎?你會在里面加入音樂、幽默感或一些創(chuàng)意嗎?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做這件事,或者答應(yīng)完成任務(wù)后犒勞一下自己,會怎樣呢?
問一下自己: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難熬的過程變得有趣一點?
實驗4:享受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
有另外一種方法能讓你從所做之事中找到樂趣,而且不需要你去重看一遍20世紀中期的兒童電影。一位身高5英尺7英寸[1]、染著金色頭發(fā)的西班牙少年就是最好的例證。
2021年8月,阿爾貝托·吉內(nèi)斯·洛佩茲(Alberto Ginés López)登上了東京夏季奧運會的領(lǐng)獎臺,奪得歷史上首枚奧運攀巖金牌。在此前的幾周時間,全世界都在凝視著他在東京青海城市體育公園色彩斑斕的巖壁上完成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動作。最激動人心的是速度攀爬——運動員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攀爬,就像蜘蛛一樣。洛佩茲以6.42秒的速度飛快登上了巖壁頂部。
但是,觀看洛佩茲和他的同伴們飛速地在巖壁上攀爬的時候,人們還注意到了這項體育運動的不尋常之處。和傳統(tǒng)的田徑運動員相比,這些運動員不僅在打扮上更灑脫不羈,比如頭發(fā)都染成了五顏六色,背帶也是五彩繽紛,他們的表情也更加放松。看著競爭對手爬上巖壁時,他們并沒有避免眼神接觸,也沒有緊張地盯著他們,而是在下面愉快地聊天,甚至分享著技巧。他們的臉上絲毫沒有短跑運動員或者足球運動員表現(xiàn)出的那種痛苦的緊繃感。實際上,他們看上去很享受這一切。
攀巖運動員向我們暗示了尋找樂趣的另外一個方法。它強調(diào)不要從結(jié)果中尋找樂趣,而是要從過程本身獲得樂趣。
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攀巖和其他運動項目(如踢足球)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大多數(shù)攀巖者完全沉浸在過程中(攀巖),而不是最終結(jié)果(贏得比賽)。米哈里是“心流”研究的先驅(qū),“心流”是指我們沉浸在一項任務(wù)中,而世界上的其他事情似乎都消失了的狀態(tài)。米哈里在青少年時期觀察阿爾卑斯山的登山者時,首次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學會關(guān)注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我們就更有可能享受一項任務(wù)。
但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對攀巖者來說可能很容易,因為攀巖本身就很有趣(至少對某些人來說是這樣)。但是如果你面臨的是更單調(diào)甚至令人厭惡的事情呢?
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關(guān)注過程的力量就更強大了。因為無論看上去多么無趣的過程,加上一點創(chuàng)意,你都能找到樂趣。
以馬修·迪克斯(Matthew Dicks)的經(jīng)歷為例,他是最會講故事的人,也是暢銷小說作家。在出版第一部小說之前,迪克斯曾在麥當勞工作多年。他討厭這份工作。“感覺這一天永遠都完不了。”他跟我說,“同樣的工作要反反復復地做。接訂單、煎漢堡、分薯條。沒有激情,沒有活力,也沒有挑戰(zhàn)。”
因此,迪克斯決定看看有沒有可能從過程中,而不是從結(jié)果中(那點少得讓人惱火的薪水)找到一點樂趣。他使用了一個經(jīng)典策略:追加銷售。“我把一些日子定為燒烤醬日,”他回憶道,“在這樣的日子里,我每接到一個訂單都會加上一小段推銷詞。如果顧客點一份巨無霸和薯條,我會問他們要不要加點醬。如果他們說不,我會笑著說:‘好吧,不過我真的推薦燒烤醬——沒有什么比這更好的了。’一般聽到這話,他們會有點吃驚,然后會說:‘好吧,我來點燒烤醬。’如果他們還是不動心,我會說:‘沒關(guān)系,但你真的錯過了一個好機會。我的上一位顧客一開始也不愿意,但當她嘗過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迪克斯說,這些日常工作中微小的變化意外地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用他的話說,這些小任務(wù)可能“使顧客這一天感覺更好了,當然也使我自己把那些原本無聊的日子過得更有活力了”。這真的有效。迪克斯發(fā)現(xiàn)自己很期待輪班,因為他急切地想知道他能說服多少人嘗試一下燒烤醬。
這個工作本身并不那么令人愉悅,但是迪克斯創(chuàng)造了一種讓它變得有趣的方法。這樣,他就在無趣的環(huán)境中找到了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