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
- 李長莉 唐仕春 李俊領 呂文浩
- 983字
- 2025-04-28 11:43:10
第二章 近代社會史研究歷程概述
“中國近代史”一詞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出現,也有一些相關研究論著,但作為一個正式、獨立的歷史學科體系,應當是1949年后確立的。“社會史”的一些元素,早在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新史學”時就有涉及,到20—30年代“社會史”也成為一個學術術語,但在新中國成立后被作為“資產階級學術”而取消,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復興。“中國近代社會史”也伴隨社會史的復興而興起,并發展為一個史學分支學科,迄今已走過了30年歷程。
學術研究是一個長期延續、不斷積累的發展過程,為了便于回顧學術史的發展脈絡,比較分析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了解把握學科發展動態和趨向,需要進行一定的階段劃分,以進行比較和分析。回顧“中國近代社會史”的學術源流及其發展,如果從20世紀初近代“新史學”萌生算起,至今已經一百余年,可以1986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自20世紀初至1986年前的80余年,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附屬階段,“中國近代社會史”沒有形成獨立學科,雖然有一些相關的零散研究,但附屬于通史、清史、政治史,以及社會學、政治學等,不能算一門獨立學科,故可稱為附屬時期。1986年全國性的首屆中國社會史研討會召開,被學界公認為社會史學科復興的標志,“中國近代社會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也伴隨社會史復興而興起,迄今30年,持續發展,日臻成熟,可稱為學科獨立發展時期。本書對附屬階段學術源流稍作追溯,重點梳理1986年迄今30年間中國近代社會史學科獨立發展的歷程。
對于1986年以后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發展狀況,在各個時段都有業內學者作過一些回顧與評介。如閔杰對1986—2000年的研究狀況作過比較詳細的梳理評介[1]。王先明對1986—2008年的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狀況作了綜合性評介,并將這20余年發展過程分為學科復興(1986—1990年)、體系建構(1991—2000年)和穩步發展(2001—2008年)三個階段,分述了各階段的特點。[2]這些回顧與評介為我們了解相應時期中國近代社會史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引導。
本書站在2015年這個時間點,對中國近代社會史學術發展歷程試作長時段、綜合性的回顧,“中國近代社會史”的學術源流及其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20世紀初至1985年,可稱為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附屬時期;1986年以后迄今30年,可稱為中國近代社會史的獨立發展時期。為便于比較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將后一時期大致以10年為期分為三個階段:1986—1995年為興起探索期;1996—2004年為發展開拓期;2005—2015年為成熟深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