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魯迅:“國家作家”的形象史
- 魏韶華 范陽陽 趙曉妮 叢曉梅
- 2809字
- 2025-04-17 11:29:21
魯迅研究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顯學”,如何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進行新的開掘,關乎學術創新,更涉及對魯迅的整體認識。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為文學家的魯迅,他與同時代的其他作家的主要不同是什么?魯迅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作家,作為精神資源,“魯迅”廣泛參與了中國百余年來民族國家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建設,所以,他是一位“國家作家”,是一位必須置于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國家建構的維度來認識的作家。而魯迅的研究史也就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術史,它必須在對魯迅的這一新認識基礎上來梳理、書寫。
本書主要采用闡釋學的思維與方法,以產生于不同時期的有關魯迅的傳記、論著為文本,梳理、考察魯迅形象的復雜演變過程,以及這一過程是如何隨著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歷程而發生微妙變化的。通過魯迅形象演變史,思考現代國家意志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構成和文化取舍所產生的影響,探尋魯迅形象演變的內在精神依據。
從梁啟超的“少年中國”到李大釗的“青春中國”,再到郭沫若的民族“涅槃”,就百年文學來說,民族國家建構正是20世紀20年代的國家主義文學主題發端、30年代的民族主義文學思潮、40年代的“民族形式”論爭一直到貫穿于解放后的歷次文學運動的總背景。nationalism通常被翻譯成“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劉禾稱為“國家民族主義”,他說:“對現代性進行思考和肯定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理論,這使漢語的寫作和現代國家建設之間取得了某種天經地義的聯系。”不僅中國百年文學運動和文學主題的基本形貌與現代民族國家建構密切相關,而且與之同步的文學研究和作家研究也與此一大背景密切相關。魯迅的誕生、步入文壇以及對他的書寫、言說基本亦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歷史同步。
因此,以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為視域,全面梳理、考量整個闡釋河流上魯迅形象演變史無疑具有重大學術價值。魯迅的豐富性和矛盾性使他成為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中一個重要的話語資源。不同時代及置身其中的不同個體都構筑起自己的“魯迅觀”和“魯迅形象”,不同的“魯迅觀”和“魯迅形象”的論辯與沖突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圖景。通過從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初產生的各種魯迅傳記和其他關于魯迅的言說,勾勒出這一文化圖景中魯迅形象的演變過程,從而獲得對魯迅形象演變的整體性認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尋繹步入“魯迅世界”的恰當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為透鏡考量整個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神脈動;重新思考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對于魯迅形象演變的潛在影響。
應該看到,中國的魯迅學史在新時期以來已經獲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王富仁的《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通過四個不同歷史時期對魯迅的認識與評價,勾勒出魯迅形象的演化;張夢陽在《魯迅傳記寫作的歷史回顧》中認為:認真梳理、評述魯迅傳記寫作的歷史,從理論上總結魯迅傳記寫作的歷史經驗,探索新版魯迅傳的寫作新路,不僅對魯迅研究會有所推動,而且對其他中國現代作家研究和傳記寫作以至整個傳記學的理論建設都會有所裨益。但是,這些新的思考尚被框范于魯迅研究史和傳記學的視域之內。張夢陽的皇皇巨著《中國魯迅學通史》,將魯迅研究作為20世紀中國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現象進行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的梳理與評述,以原始文獻為基礎再現了20世紀中國魯迅學史的全貌,并對其中的精神文化背景與個中玄機作了深刻的分析。其不足之處在于,側重于“魯迅學史”的研究而未將魯迅形象演變史作為重心,更不可能將魯迅形象演變史放在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宏觀視域中去加以考量。徐妍長達40萬字的新著《新時期以來魯迅形象的重構》也特別值得關注,其突出新意在于,以新時期以來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為視點觀照“魯迅形象的重構”,對新時期以來的魯迅研究作了細致的梳理和整合,研究將重心放在“魯迅形象重構”是一大學術創新。可問題是,該項研究只將視野限制于“新時期”,這樣就不能在更長的時段上宏觀考量魯迅形象的演變史及其內在機理;而將自己的研究視點框范于“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則未能使之提升到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層面,致使許多深層次的問題被懸置。
總之,在魯迅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對魯迅研究之研究已越來越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現在對魯迅研究史、對魯迅形象的建構史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思考的時機已經成熟。在此一方面的研究上,最值得關注的趨勢有兩個:一是從傳記學的角度對魯迅傳記的寫作史進行研究;二是從學術史的角度對魯迅研究史進行研究。
而以現代闡釋學意識和方法為切入點,以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為宏觀背景,梳理、反思魯迅形象的整體演變史,并將魯迅形象演變史放在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視域中探尋其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在目前還未形成專著專論,亟待引起學界的關注,因為這不僅關乎狹義的文學研究,而且關乎我們現代民族國家建設的未來。因此,不同時期魯迅形象的建構,與中國知識分子所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的精神構成密切相關。
自“魯迅”產生以來,對魯迅的言說就從來沒有停歇過,而這一言說過程恰與中國的現代民族國家建構史大致重合,對二者之間復雜細密的互動關聯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尋繹魯迅形象演變史的脈絡,更為重要的是,借由這一作家形象演變史觀瀾中國現代民族國家成長的壯麗圖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作家是如何經由不斷被言說而被納入現代國家意志和文化想象的。魯迅是中國現代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魯迅的形象塑造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對于自身精神的剖析與描述。換言之,考察魯迅形象的演變也就是考察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變化狀況,這一演變過程幾乎可以勾勒出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變遷史。魯迅形象的演變既可歸因于西方思潮“外部沖擊”的影響,也源于魯迅形象自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更是由于中國知識分子自身的內部需要,即在建構魯迅形象的背后,隱含著中國知識分子不同的文化觀念和精神選擇。
有建樹的闡釋并不在于全面刷新以往有關魯迅的言說,或者徹底否定以往的結論,即使泛政治化的闡釋,也是要考慮闡釋的特定歷史性。基本思路緊緊圍繞:魯迅形象的動態演變以及魯迅形象與闡釋主體間相互生成的互動過程。在此基礎上,以時間順序為經,以同一時期產生的魯迅傳記為緯設定基本研究構架。傳記作者從自己所處的歷史語境出發,使魯迅形象經歷了由啟蒙者魯迅逐漸走向政治形態的魯迅,以后又還原為啟蒙者魯迅,同時深化了文化巨人與精神偉人的巨大空間與深邃世界,再轉向探索個體魯迅的多個側面,最后匯合成多元的、立體的魯迅形象:“民族精神的締造者”、“飽含人文關懷的學者”以及“自由主義者”、“蔑視偶像的萊謨斯”、“社會公民”和“受凌辱最甚的人”等。這其中又包含一個解構的過程:解構者亦從反思政治形態的魯迅被神化出發,發展到為了打破魯迅神話而進行的缺少學理性的全盤否定,再經由俗化的論爭,最后升級為對魯迅形象的全面顛覆,包括其思想、文學和人格。把魯迅形象演變史置于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史的語境之內,思考魯迅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文學寫作者”演變成一位偉大的“國家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