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19)
-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 3249字
- 2025-04-28 10:48:59
四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1994年在愛國華僑的資助下,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回一批珍貴的戰國竹簡,約有1200支,簡長23.8—57.2厘米,寬約0.6厘米,厚度為0.1—0.14厘米,3.5萬多字,涉及80余種古籍,內容以儒家、道家兩家為主,涉及哲學、文學、歷史、宗教、軍事、教育、政論、音樂、文字學等,被學界稱為“國之重寶”。這批竹簡皆為古書,其中有些可以和傳世本對照,如《緇衣》《周易》《孔子閑居(民之父母)》《曾子立孝(內禮)》《武王踐阼》等,但大多數則是先秦古佚書,如《孔子詩論》《性情論》《樂禮》《魯邦大旱》《四帝二王》《樂書》《子羔》《彭祖》《恒先》等。[26]
由于這批竹書非科學發掘,沒有隨葬器物可供參照,學者只能據《緇衣》《性情論》篇與郭店簡內容大體相同,推測這批竹書出土的地點與郭店相距不遠,是“楚國遷陳郢以前貴族墓中的隨葬品”[27],很有可能是“盜墓者獲知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竹簡之后,在鄰近地區的一個楚墓中盜掘出來的”。[28]李零先生甚至推測為荊門郭家崗墓地[29],至今無法證明。但它出土于楚地,為戰國時期的竹簡,是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于是整理者將這批竹簡命名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簡稱上博簡)。
上博簡的真偽是學者非常關心的問題,馬承源判定這批竹簡為真,主要依據:一是這些簡都來自一個泥團,沒有假簡混入的可能,竹簡在日光下會很快碳化變成黑黃色,離開水環境很快變形;二是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回旋加速器質譜計實驗室的檢測,竹簡距今時間為2257±65年,竹簡書寫用的墨為明代以前;三是楚竹書字體、書法和墨色與已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字一致,屬東土一系的六國文字;四是很多內容完全不見于傳世文獻,因此絕無造假之可能。[30]
上博簡目前已出版九冊,相關竹簡照片及釋文參看馬承源主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2年版)。在公布的上博簡中,儒家典籍是其中的大宗。《孔子詩論》(《詩論》)與《魯邦大旱》《子羔》同抄一卷,《詩論》為孔門學詩、傳詩的珍貴記錄,記載了孔子對《小宛》《文王之什》等近六十篇《詩經》篇目的評論,與今本《毛詩》多有不同,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詩學理論著作。《魯邦大旱》六支簡,殘存文字208個,記載了魯哀公十五年魯國發生大旱,哀公向孔子咨詢應對旱災的措施,孔子提出一要祭祀山川,二要加強刑德之治。之后補敘孔子與子貢的對話,表現了孔子對待祭祀鬼神的理性態度。《子羔》存簡14支,395字,篇題在第5簡簡背上端,內容為孔子向子羔介紹堯、舜、禹、契、后稷等上古帝王的身世,其中有些內容可與傳世文獻相印證,而孔子所述遠古帝王系統,有多處為傳世文獻所缺載。
上博簡《性情論》簡長57.2厘米,是上博楚簡中最長的篇章,章與章之間用墨釘“”間隔。《性情論》以“性”為核心,闡發“性”與“命”“情”“道”的關系,章序與郭店簡《性自命出》前半部分大體一致,后半部分則有所不同。上博簡《緇衣》24支簡,僅有8支簡比較完整,今本《緇衣》第一、第十六和第十八章不見于竹簡本。上博簡《緇衣》與郭店簡《緇衣》內容、章序基本相同,由于書寫習慣不同,彼此存在異文,是《緇衣》流傳過程中形成的兩個不同傳本。《內禮》與《昔者君老》可編為一篇,論為人君、臣、父、子、兄、弟之道,與《大戴禮記》中的《曾子立孝》《曾子事父母》有著密切的內容關聯。
《孔子見季桓子》內容為孔子與季桓子關于“二道”的問答,《相邦之道》為孔子應對“公”治國之術的回答,孔子退告子貢,稱許其君“不問有邦之道,而問相邦之道”,簡文殘缺,或以為可以其他篇章編聯。《從政》主要講述為政的道德原則,全篇以“聞之曰”貫穿始終,由《禮記·緇衣》“子曰: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可知,“聞之曰”的“之”或當指孔子。《季康子問于孔子》與季康子向孔子問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對于治國興魯的措施。《君子為禮》《弟子問》《仲弓》所記為孔子與其弟子的問答,其中孔子與顏淵的對話見于《論語》。《民之父母》可與《禮記·孔子閑居》及《孔子家語·論禮》對勘,對研究《孔子家語》的成書問題具有較高價值。《武王踐阼》分甲、乙兩本,為武王踐阼后,向師尚父請教治國之術,師尚父以丹書告之。《天子建州》甲、乙本是由兩個書手抄寫而成的,其關于禮制的內容可與《荀子》《禮記》對勘。
上博簡《周易》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易經》傳本,共58簡,涉及今本34卦的內容,共1806字,保存今本《周易》34卦的內容,其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組前所未見的易學符號(亦即紅黑符號),既有紅色、黑色的■,也有■與不同顏色的組合,對于紅黑符號的規律及意義,學界仍未有定論。上博簡《逸詩》包括《交交鳴烏》《多薪》兩首。行身“若虎若豹”,行政“皆上皆下”,是《交交鳴烏》歌頌君子的主要內容;《多薪》存簡兩支,是歌詠親密和諧的兄弟友誼。
上博簡中道家文獻也占有重要比重,《恒先》認為“恒先”先天地而生,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與《老子》中的“道”異名而同實,強調“氣是自生”,是一篇道家宇宙論的珍貴佚文。《彭祖》以耇老問道于彭祖的形式寫成,主要內容是心地純正,謙卑自修,才能“受命永長”,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彭祖書。
上博簡中有些文獻學派性質不好判定,學界爭議很大,我們姑且稱之為“雜家類”文獻,整理者認為《鬼神之明》記述墨子與弟子或他人的對話,討論的內容是鬼神有所明和有所不明的問題,應是《墨子》的佚文。[31]但墨子著《天志》《明鬼》,強調“鬼神之明必知之”,以鬼神的賞罰作為勸誡善惡的標準,與《鬼神之明》主旨頗有不同。《曹沫之陣》記載曹沫與魯莊公講述為政用兵之術,學界多認為屬于兵家,但卻帶有較多儒家特色。[32]《史記》將慎到歸于黃老道德之術,而《慎子曰恭儉》內容似與儒家有關,其內容也不見于各種版本的《慎子》。《三德》以人間的社會秩序為天常、天禮,卻以災異為說。
上博簡還有不少史書體文獻,所記多為吳、楚兩國的歷史故事。《景公瘧》記述齊景公病重,寵臣勸殺祝史,被晏子勸止之事,內容見于《晏子春秋》《左傳》等文獻。《平王問鄭壽》記載楚平王國事禍敗之后,問政于鄭壽。《鄭子家喪》分甲、乙本,記載公元前605年,因靈公不予公子宋食龜,子家與公子宋弒君,楚王圍鄭之事。《昭王毀室》記述一位穿喪服的君子告知楚昭王說,他父母的尸骨埋葬在昭王新建的宮殿下,昭王聞此隨即將新宮拆除,凸顯了昭王之德。《柬大王泊旱》記載楚簡王病疥和為楚邦大旱占卜的故事。《君人者何必安哉》范戊以白玉三圍,譬喻君主不能完全擯棄耳目之欲,勸諫楚王適當地改變為政的方式。
《申公臣靈王》記申公臣服于王子回,《吳命》記述吳王率軍北上,與晉國周旋外交之語,《莊王既成》《姑成家父》主要贊揚姑(苦)成家父忠君愛民、勤勉為政的事跡。《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當合為一篇,篇題為《鮑叔牙與隰朋之諫》[33],主要記載鮑叔牙與隰朋借發生日食之機,勸諫齊桓公行先王之法,改革弊政,善待百姓。《容成氏》敘述上古帝王傳說,與《莊子·胠篋》有很多相近之處,它主張禪讓,鼓吹三代以上,皆授賢不授子,學界有儒家說、墨家說、縱橫家等不同說法,但看法并不一致,我們主張暫將其歸入史書類文獻。
《凡物流行》前四章為一部分,主要涉及自然規律,后五章講人事,為楚辭類作品。《用曰》文中有葉韻現象,多警世語,短小精悍,含義深刻。《采風曲目》存有40首詩的篇名,用一個特定的音名(音高)標記在一首或幾首詩的篇名,《采風曲目》中發現了宮、商、徵、羽四個“聲”名和穆、和、訐等九個變化音名。馬承源先生認為該篇可能是楚國樂官整理的采風歌曲目錄的殘本。[34]我們懷疑,儒家《樂經》如經秦火尚存,其形式可能與《采風曲目》相似。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出土楚簡總計10萬字以上,而上博簡占總數的三分之一,上博簡全部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的早期古籍,很多可與傳世文獻對照,大量文例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于楚文字的認識,超出了考古學的范圍,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學、音樂、文字、軍事等諸多方面的研究。[35]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經典的形成時期。上博簡的出土,必將為中國經學和先秦學術思想研究帶來難得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