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研究[132]

多洛肯

(西北民族大學)

長期以來,中國文學史著作的總體架構一直處于以漢族文學為中心而忽略少數民族文學的不完整狀態。有清一代,少數民族作家蓬勃遽興,超越前代,其文學創作對清代文學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察研究這些有貢獻的少數民族作家的文學創作必將會對我們了解和認知中華多民族文學無比豐富的深刻內涵和相激相融的客觀規律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文學創作繁興突出的表征是一門風雅。一門風雅反映出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內部文人化的聚合狀態。對相關文獻資料的調研摸底,清代滿族文學世家有80家,回族文學世家14家、蒙古族文學世家10家,壯族文學世家11家,白族5家,彝族4家,納西族3家,布依族1家[133](見下表)。

續表

近百年來,清代家族文化研究的成果仍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區與中原腹地的漢族高門大姓。代表性著作如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134]制作了嘉興91個望族的血系分圖、血緣網絡圖、世澤流衍圖,將嘉興一府七縣望族的血緣與姻親關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吳仁安《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著姓望族》[135]對三百余家上海地區的著姓望族的世系進行了考察,重點探討了這些望族形成的歷史原因、發展演變及其社會影響。江慶柏《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136]通過梳理考察相關文獻史料,分析蘇南望族與家族教育、科舉、藏書、文獻整理、文化活動等諸方面的關系。以家族文化為研究視野的古代文學研究受到文學史家的高度重視,研究工作也漸次展開,并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羅時進的《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137]、凌郁之的《蘇州文化世家與清代文學》[138]、朱麗霞的《清代松江府望族與文學研究》[139]三部著作分別以系統梳理與個案探析的方式對江南、蘇州、松江府等地的世家大族進行剖析,羅時進從宏觀的視野意圖對江南世家與文學的關聯作整體的總結。朱麗霞重點考察了松江府望族的文化生態,并指出富裕的經濟生活環境、尚文的社會風氣、科舉仕宦的自覺意識在家族文化生態中的關鍵作用。凌郁之重點選擇八個文學家族并對其文學特色做出合理的分析與評價。徐雁平的《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140]則以重要問題研究與家族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手法探究清代漢族世家文學傳統的衍生、繼承與發揚。

就目前資料來看,論及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論文十來篇,陳友康的《古代少數民族的家族文學現象》[141]中論及趙氏(白族)、桑氏(納西族)兩個文學家族。李小鳳的《回族文學家族述略》[142]對明清時期的回族文學家族進行了粗略的梳理,并淺析了回族文學家族產生的原因。李小鳳的《民族身份遺產與多元文化交融——泰州回族俞氏家族的個案考述》[143]中對泰州回族俞氏家族進行考證,并對俞氏家族的文化活動、伊斯蘭教文化著述、詩詞文賦、戲曲等方面進行考述。王德明的《清代壯族文人文學家族的特點及其意義》[144]《論上林張氏家族的文學創作》[145]兩篇論文中對清代壯族文學家族進行了一定的梳理與論析。多洛肯、安海燕的《清代壯族文學家族及其詩文創作》[146]對清代壯族文學家族中的作家、詩文作品進行全面考察,指出壯族家族文學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并將其與同時代的滿族家族文學、蒙古八旗家族文學、云貴少數民族家族文學(主要是白族、彝族、納西族)進行比較研究。米彥青的《清代邊疆重臣和瑛家族的唐詩接受》[147]與《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學與文學家族》[148]兩篇論文對清代蒙古族文學家族尤其是對瑛家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察和探析。全面考察八旗蒙古文學家族文學活動的論文有多洛肯的《清代八旗蒙古文學家族漢語文詩文創作述論》[149]和《清代后期蒙古文學家族漢文詩文創作述論》[150]。涉及滿族家族文學的則僅有多洛肯、吳偉的《清后期滿族文學家族及其詩文創作初探》[151]和《清代滿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敘略》[152]二文立足文獻,對清代后期四十五家和整個清代出現的八十家文學家族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與評述。這些研究成果仍需不斷充實與深化,還有許多亟待開墾的角落與細致挖掘的領地。

然而,在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界,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研究尚需學者們不懈努力和明顯做出成績來。問題的焦點在于,文學家族是從中古開始一直延續到近代中國文學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學現象。我們要深入細致地考察梳理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的基本情況,摸清現存詩文別集的存佚情況、流布現況。摸清家底,為深入考察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情況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清人詩文集,浩如煙海,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成員創作作品分散庋藏各地,有不少還是未經刊印的稿本、鈔本,有些刻本僅存孤本,對這筆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摸底,為防文獻散佚,必須將之進一步整理、輯錄。這些文學作品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編纂一部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詩文總集,并做相應學術研究,這是一項重大的基礎工程。這項文獻整理大工程應該盡早提到學界的研究日程上來。這將是國內外首次對少數民族文學家族作品的全面整理,也是對傳統古籍整理項目的拓展,具有開拓性和總結性。

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創作繁盛,這一方面是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互融互動的成果,漢文化影響的加強又推動了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為文學家族的產生和壯大夯實了根基。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文學遺產,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又是中華多民族文明的巨大財富。只有對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有了全面、系統、深入的了解與研究,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清代少數民族文學的總體風貌,才能比較真實地還原少數民族特定作家群體的原生狀態。

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是在民漢文化交融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壯大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漢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在我國少數民族思想文化中傳播、影響歷史久遠,漢文化與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交融激蕩,少數民族文化對儒家文化的文化價值認同,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互攝交融,促進了我國多民族文化的發展格局。在這里最基本的關鍵因素就是漢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傳播,特別是學校教育的推廣對清代少數民族地區儒家文化傳播的關鍵作用,這一點可以從官學、書院、義學、社學、私塾等方面進行細致梳理與考察。八旗滿蒙的教育制度對于八旗滿蒙的漢化以及對“國語騎射”政策的影響。清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政權,清王朝對不同民族地區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對滿蒙八旗、對各地的回族、對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采取了不少不同的促進社會經濟的措施,為民族地區儒學的傳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文學創作往往是以漢語文詩文創作為主,在中國歷史上,漢語文文學并非單一的漢族文學,漢語文文學很早就成為以漢族文學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學。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文學創作既是本民族的,又是漢語言文學的光輝篇章。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文學創作,為少數民族文學書寫新篇章的同時,也為漢語文文學的發展壯大作出了貢獻,達到了古代少數民族文學史上的最高水平。

研究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文學創作,不但要考察八旗滿蒙文人與詩壇領袖的師友傳承關系,還要梳理考察清代重要的詩文流派,如性靈詩派、桐城文派在廣西、云南、貴州地區的傳播。對近三十年來文學家族的研究現況進行深入考察與述評。界定文學家族概念的內涵與標準,概括文學家族從家風、家學、家脈三個方面對少數民族作家和文學創作的影響,這也是文學家族研究應涉及的重要范圍。在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個案考察中,主要的創作樣式是以詩文為主的,但也應將詞學世家、曲學世家甚至戲曲世家也納入考察的視野之中,從不同的文體角度開拓與深化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研究。

陳寅恪說:“蓋自漢代學校制度廢弛,博士傳授之風氣止息以后,學術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復限于地域,故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宗教皆與家族、地域兩點不可分離。”[153]他還指出:“東漢以后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托”,“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地方化及家門化”[154],中古之后中國文學創作的重心的下移成為一種趨勢,表現為地域化、家族化的傾向。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研究應關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與文學創作的關系,人文地理環境因素是相當重要的內容,成為文學家族研究的重要路徑和方法。生活在中原文化圈的滿蒙八旗文學家族,由于地處政治中心北京,大多被儒家文化所融化。東北文化圈的滿蒙八旗也逐漸轉用了先進的漢文化,其文學家族的出現也就很自然了。云貴高原文化區的白族、彝族、納西族,在明代就已開始受到儒家文化的儒化,清代改土歸流后文學家族的現象就很突出。廣西壯族地區隨著改土歸流政策的實施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出現了11個“詩書傳家”的文學家族。回族文學家族的地域性較為例外,主要分布在江浙、福建地區。

文學家族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文學家族往往具有良好的文化環境,并有相當的文化積累。文學家族致力于家族的文化教育,把教育作為培養人才、振興家族的重要手段,并為此采取了許多切實的措施。各項文化活動的頻繁開展,不僅能培育族人對文化的重視,也使家族注意圖書的大量收藏,這又進一步培育了家族成員的讀書風氣,促進了家族的健康發展。

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著述豐厚的基礎是家族文學創作的繁榮。其實我們對一些重要作家、學者的成就并不缺乏了解,只是因為缺少家族視閾,我們的了解是個別的、散狀的、沙性的。文學家族作為一個認識維度,對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認識其文化精英階層的文化成就,其意義不可忽視。

研究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一是有利于拓展中國文學研究的視野,家族是社會的細胞,文學家族是文學殿堂的基石,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在中國文學家族發展史上的不可輕忽的地位,決定了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研究對于拓展中國文學研究視野的重要意義與實際應用價值。為中國大文學史的形成提供更為豐富的內容,對于正確闡釋中華文化多元格局,加強文化多元基礎上的國家認同感,維護祖國統一,強化民族團結,促進多民族地區多元文化參與全民族文化整合與建構,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是豐富中華多民族文學研究成果,對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展開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可以從一個重要層面拓展中國文學研究領域,豐富中國文學研究的成果。研究中國文化,離不開文學家族,研究文學家族,離不開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只有對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有了全面、系統、深入的了解與研究,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清代文學家族的總體特征。進而言之,只有真實、準確地把握住了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特殊的總體風貌與原生狀態,才能為完整勾畫出中國文學原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陶县| 昌吉市| 甘肃省| 浦北县| 南城县| 甘德县| 遂宁市| 惠安县| 涞水县| 鹰潭市| 蒲城县| 丰镇市| 吉水县| 开平市| 盐津县| 南宫市| 武城县| 蕉岭县| 莱西市| 获嘉县| 呼伦贝尔市| 高雄县| 鸡泽县| 沙田区| 右玉县| 鄂温| 白朗县| 五指山市| 余江县| 乌兰浩特市| 进贤县| 化德县| 弥勒县| 阳东县| 浙江省| 东阿县| 玛沁县| 灯塔市| 司法| 雷波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