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 名作 名物:2017年“8+”名人故居紀念館活動紀實
- “8+”名人故居紀念館編著
- 6620字
- 2025-04-28 11:45:21
名人故居紀念館跨區域聯盟發展及啟示
提文鳳
青島市康有為故居紀念館為青島市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專業特色博物館的文化名人故居,是青島名人故居發展的典范,是青島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它隱含著中國近現代文化豐富的內涵,是青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組成部分,記載和彰顯了康有為的思想成就及傳奇的人生。
早在1987年,康有為故居紀念館就局部對外開放,2000年全部對外開放。故居多年來積極開展康有為學術思想研討和探索,編纂了《康有為青島遺墨》《康有為研究論文集》《天游物華——康有為手書》等學術專著,每年組織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30多場,不斷提升文化品位和社會影響。在立足當地發展的過程中,本館也積極開展跨區域交流,協同國內相關名人故居紀念館,開展展覽合作,加強展覽資源共享,促進名人故居的創新與發展,實現不同地域文化交流。
一 “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的發展及啟示
2017年4月,康有為故居紀念館與北京“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合作,引進展覽“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名人·名作·名物”,并召開“‘8+’名人故居的發展現狀與展望”研討會,多家名人故居紀念館在青島的聚首,為青島的名人故居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經驗。
1.從“八家”到“8+”聯盟的模式演變
從2000年開始,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北京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等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利用各館優勢,整合資源,面向社會,一年一個主題,策劃專題巡回展覽,開展多種形式的系列文化活動,形成了一支有特色的文化團隊。18年來,聯盟每年在“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出的展覽已成系列,每年都在北京及各省市進行國內巡回展出。海外巡回展覽“中華名人展”自2004年起定期舉辦,足跡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日本、法國等地。2017年部分活動還首次采取“‘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的模式,聯合北京的詹天佑紀念館、李四光紀念館以及青島康有為故居紀念館、天津李叔同故居、廣東紅線女藝術中心以及名人家鄉、紀念地的故居紀念館,并廣泛運用網絡、微信公共平臺等媒體,擴大宣傳范圍,加強宣傳力度。今年展覽首次走進青島,也為青島帶來了博物館新的發展模式的探討。
2.“名人·名作·名物”展覽
本次展覽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中共北京西城區委宣傳部、青島市文物局主辦,由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北京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青島市康有為故居紀念館承辦。
展覽分為“名人”“名作”“名物”三部分。其中“名人”講述文化名人生平,勾勒出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名作”介紹文化名人的代表作品,他們為祖國、為世界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精神遺產和文化遺產;“名物”展示了名人故居紀念館收藏的珍貴文物,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展覽旨在通過對文化名人人生歷程、革命實踐、歷史遺存以及重要文物的展示,學習、繼承和發揚以他們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精神、愛國情懷、價值取向、奮斗精神,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發掘名人故居紀念館的館藏史料、文物資源,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觀眾通過300余幅文化名人的珍貴歷史照片以及近50件(套)館藏精品,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名人,感悟傳統文化。了解名人偉大的成就及平凡的生活點滴,透過展品去體味生活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這些名人的作品或者寫他們故事的文章在中小學教材里都出現過,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文章手稿也現身本次展覽,如李大釗的《唯物史觀》、魯迅的《魯迅自傳》、郭沫若的《郊原的青草》、老舍的《茶館》、梅蘭芳的書畫《洛神》、茅盾的《子夜》等。自開展以來,紀念館里游人如織,聞訊而來的觀眾紛紛來追尋名人的人生足跡,品讀名人的代表作品,欣賞名人用過的珍貴文物。展覽在島城掀起了空前的高潮,一方面是對名人精神的一種敬仰,另一方面也是對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強烈需求。
3.名人故居的發展現狀與展望
5月3日至4日,來自北京、天津、廣州、泰州等地的名人故居紀念館的20位專家老師,齊聚青島康有為故居紀念館,共商名人故居的發展現狀與展望。與會嘉賓圍繞研討主題進行了發言,涉及名人故居紀念館運營管理的有單位沿革、編制、人員、藏品管理、人才培養、設施設備、建筑等,涉及業務活動的有展覽、社教、理論研究、文物保護、信息化建設、數字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涉及名人精神的有名人精神的傳承、名作名物的研究、名人精神的當代價值體現等。通過交流大家發現,名人故居紀念館在發展中存在許多共性的問題,又有著特有的區域屬性。比如編制、人員、場所,歷史上形成的體制機制等問題;又如圍繞自身條件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活動,把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承給公眾。
最后,大家達成名人故居紀念館發展的初步意見:一是名人故居紀念館要組成跨區域的聯盟,形成資源共享的合力,加強名人故居紀念館的整體社會影響力;二是加強名人精神的傳承,挖掘名人思想的時代價值,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傳給觀眾;三是加強新媒體(微博、微信等)在名人故居公共文化傳播中的應用,加強新技術(VR、AR)在數字信息技術中的應用。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名人故居紀念館的資源;四是加大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名人遺物的預防性保護力度;五是加強館際交流,策劃生活在相同時代名人的文化交流的相關展覽。通過這些舉措,共同提升名人故居紀念館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4.時代背景孕育的價值觀
這八位名人都因自己的卓越成就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舉足輕重的一筆。每一個人單獨展出來,都是一部厚厚的歷史;同時呈獻給觀眾的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展現的是一個大的背景時代。從他們的年齡來看,宋慶齡(1893—1981)、李大釗(1889—1927)、魯迅(1881—1936)、郭沫若(1892—1978)、茅盾(1896—1981)、老舍(1899—1966)、徐悲鴻(1895—1953)、梅蘭芳(1894—1961),跨越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的一百年。在這一百年里,中國經歷了許多歷史變革,從清朝晚期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等。展覽展現的是宋慶齡、李大釗、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鴻、梅蘭芳這些文化名人在中華民族屢遭西方列強侵略之際,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或者遠渡重洋,或者著書立說,在西方民主、科學觀念的影響下,扶大廈之將傾,把改造朽腐國民精神、重建中國新文明作為他們畢生奮斗的目標,為中華文明譜寫出恢宏的文化樂章。這八位名人在歷史上大都有交集;而且,其中的文學名家以及他們創作的文學經典,曾經陪伴無數人成長。所以,這次展覽拉近了大家與文學大師的距離。在此次活動中,我們也將青島名人故居的發展狀況、發展規劃、發展目標介紹給與會嘉賓,以擴大青島名人故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 加入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的啟示
自2011年開始,我館加入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每年參加它組織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及學術研討會,與來自全國的30多家名人博物館、紀念館、故居進行學術交流、展覽合作。
1.參與活動及收獲
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立于2009年12月,目前成員中既有全國性的中國現代文學館,也有縣一級的莫言文學館;有成立最早的北京魯迅博物館,也有剛剛成立的紀念館;有遍布在各地的康有為、曹雪芹、李大釗、林語堂、郭沫若、茅盾、冰心等個人故居紀念館,也有被稱為“文人故居群”的湖北咸寧向陽湖文化博物館;甚至還有以單部著作建立的青島駱駝祥子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越來越承擔起了保存傳統價值以及傳統文化遺物的責任,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審視傳統、反思今天和創造未來的平臺。2011年在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首次集體亮相。圍繞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與記憶”,共組織了三項活動。一是“文學與記憶”教育戲劇活動和座談會。通過教育戲劇的形式,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們的形體與語言表演,再現了《女神》的意境。這有點像我們平常所說的情景戲劇。對文博行業來說,這是一種創新的宣教方式,不同于傳統的說教方式,用形體和表情把詩的意境和主題體現出來,留下永久的回憶。二是“記憶的身影——中國文學博物館巡禮”主題展覽。在北京魯迅博物館推出了31個成員單位的專題圖片展覽。我館提供的資料和圖片制成的展板在展覽中亮相,吸引了大批同行和觀眾,大家對康有為故居紀念館的德式建筑、豐富館藏展品、康有為的文學藝術人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三是“博物館與記憶”主題論壇。與會者就“文學博物館與文學記憶”“文學博物館與公眾”“文學博物館與社會和諧”“文學博物館的未來”等議題進行了研討。
從交流中可以看出專業研究力量的差異。有的名人故居紀念館擁有專門的研究機構,有專業的研究人員,出版有研究著作及專業刊物。北京魯迅博物館有《魯迅研究月刊》,蒲松齡紀念館也擁有自己的核心期刊,廣泛發行海內外,而這些正是我館的弱項。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我們的主要工作,缺少研究人員和專業指導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名人故居紀念館基本都配套有書社,例如北京魯迅博物館有“魯博書屋”,老舍故居有“老舍書社”。因為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參觀面積都較小,大都采取了較好的保護措施,游客無法進入房間,只能通過窗戶參觀。對每日參觀流量都有明確限制。展示的展品大都是復制品。
針對不同級別的藏品,采取不同的展覽方式和保護手段,是各個博物館的通用方法。對不同材質的藏品采取不同的環境保護,也是各館采用的保護手段之一。比如對象牙雕件、紫檀材質的藏品、書法、繪畫等藏品,對溫濕度、燈光等都做了特殊處理。展示的主要內容是人物的生平史跡、名人在故居的生活歷史及期間取得的成就、故居的復原陳列、生前生活用品、收集的物品、與名家的交往記錄等。
好多紀念館在設計中都能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在郭沫若紀念館中有一個展陳細節,非常有特色。可以隨意拿動的、關于郭沫若作品的詳細介紹,既可節省展覽空間,也可滿足部分游客觸摸和深度參觀的需求。展覽部主任介紹說,這也是他們從馬克思故居借鑒來的。這些星星點點的細節匯成了觀眾面前推陳出新的新意。
2012年,我館參加了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與上海巴金故居、普陀區圖書館聯袂主辦的“全國文學博物館館藏精品聯展”和“作家的故居與研究”論壇,并且配合出版《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圖錄》、所屬成員紀念明信片。我館的康有為書法和手札參展,并受邀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參展展品,特別是一幅康有為在上海生活期間,在游存別墅撰寫的手札,得到了與會嘉賓的共鳴。這是反映康有為在上海生活的真實記載。康有為從海外流亡回來以后,大部分時間在上海生活,對此研究的力度與深度尚淺,公開的資料也很少。我館借此機會,把康有為與上海的淵源作一陳述。上海本地領導與專家一致認為,上海應該加強對康有為故居的保護與康有為的研究。在學術交流中,我館提供的文章《小展覽、大視野、長效益——名人故居陳設展覽探討》參加了大會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2.對康有為故居紀念館的啟示
通過連續多年參加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借助這個全國性的文博平臺,加強了康有為故居紀念館與協會成員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拓展了康有為故居紀念館的視野,學習了全國不同博物館的管理經驗,提升了康有為故居紀念館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國更多的觀眾了解和參觀康有為故居紀念館,宣傳了青島的文博事業。通過與國內30多家名人館的交流,比如館際互換展覽,互助開展業務合作,提供資料共享,我館在業務上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一些兄弟博物館開闊視野,放眼國際,也值得我館學習。例如,冰心文學館曾帶領全館中層以上干部赴美,對冰心在美學習、生活的地方進行了走訪,和當地專家交流冰心文學研究的共同收獲。他們還赴俄羅斯,參觀普希金故居博物館、高爾基故居博物館等文學大師的博物館。通過這些國際交流,對該館的全面管理與研究的提升,對其業務拓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冰心文學館還啟動了“海峽作家文庫”工程,成為全國首家全方位接收海峽兩岸近現代著名作家手稿、實物的單個作家博物館。康有為旅居海外16年,他致力于傳播中華文化,注重在世界視野中表現中國文化的發展,值得我們深思與研究。
3.名人街區的開發模式探討
上海匯聚了兩個名人居住集中區。一個是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1998年虹口區人民政府以文化街定位,對其進行改建。該街全長550米,路面用石塊鋪成,兩邊的各式洋樓涂飾一新,街邊的名人銅像、古玩小店、紀念館和美術館很多。歷史上虹口區曾經居住過許多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如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等也曾把這里作為活動基地。一個多世紀以來,多倫路從側面集中顯現了這段歷史印跡和文化縮影,如今,這條幽靜而文化氣息濃郁的特色小街吸引著游客。參觀以后才發現,事實上這是一個人為賦予的“名人街”,那幾位名人只是在虹口區居住過,并不都住在多倫路,也沒有故居留下來。但當地人很好地整合了資源,游客在這里仍能體會到二三十年代的大上海氣息。
另一個名人故居集中區是武康路,長1183米,坐落著37座著名建筑和名人故居,宋慶齡、巴金、黃興、周作民、陳立夫、陳果夫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是中國近現代史風云變幻的縮影。對外開放的有宋慶齡故居、巴金故居、黃興故居。2010年,在黃興故居建有武康路旅游咨詢中心(也稱“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展有著名老房子的模型,并且提供武康路旅游的全面服務設施及信息。作為政府的公益窗口,咨詢中心依托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保護區,為來往于此處的游客提供便捷、溫馨、周到的公益服務。該配套基本的服務項目,包括旅游宣傳、咨詢服務、旅游援助、旅游投訴受理、旅游資料發放等。同時,通過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的圖片、模型、美術、攝影等,展示老房子的藝術作品,從藝術的角度向游客詮釋徐匯乃至整個上海老房子的歷史底蘊。此外,該中心提供導游儀租借、自行車騎游租借、導游講解服務、集散中心票務受理、紅十字會救助服務等一系列的升級服務,得到游客的稱贊。
此開發模式值得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康有為故居紀念館所在地)借鑒。根據我館多年接待名人故居游客的經驗,在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可行性的開發模式,就是集中展示,做好旅游服務,滿足游客對文化名人的精神需求。青島的名人故居相對集中,都在小魚山附近,雖有標示牌,但還不夠清晰明確。很多游客反映,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卻只能看到一處康有為故居。這說明我們的工作還做得不精細,游客需要一個參觀指導,明確故居的簡介、地址、交通路線、開放情況,而這個參觀指導,應該是一個對游客實用、對青島進行很好宣傳的產品。
2014年,青島市文物局出版了“尋舊日時光,講老城故事”青島名人故居篇系列資料,包括一本《青島名人故居概覽》以及一套手繪名人故居地圖、名人故居書簽、名人故居折頁、名人故居明信片,把青島名人故居通過不同介質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2014年《青島市名人故居保護利用規劃》出臺,整合青島名人故居文化資源,優化名人故居發展布局,構建名人故居保護利用體系。
4.全面推動康有為研究
多數人對康有為的了解是他領導了“戊戌變法”,而康有為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的成就則鮮為人知。萬木草堂書錄中,收錄康有為所著的經、史、子、集、詩歌等138種,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是博大精深的。事實上,康有為一生的政治活動與文化創作始終是相伴同行的。康有為一生著作900多萬字,文章涉及奏議、政論、游記、雜文、書信等。康有為作詩2000多首,反映了他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和生活遭遇,從中可以大概了解晚清幾十年中國歷史的風云變幻。
在和大型聯盟實現合作的同時,康有為故居紀念館也加強與康有為同時代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合作。例如,與佛山市南海區博物館、天津市梁啟超紀念館、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合作,共辦展覽,開展學術研究及交流。正是這些跨區域的合作,把研究名人個人的歷史放大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講到歷史事件時,涉及的不是一個人,而是與之有關的那個時代的全體。只有這樣才能還原歷史的真實,理解他們的思想、觀點和做法。雖然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有過合作和分歧,只要站在當時的歷史境遇中,就能理解產生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把他們的精神傳承給當代的公眾。
(作者系青島康有為故居紀念館副研究館員)
參考文獻:
1.康有為:《萬木草堂詩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馬洪林、呂正言:《康有為集》,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
3.康有為:《列國游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