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施政之德

歷代帝王廟中的“德”不僅表現在帝王自身的道德修為,還涵蓋了治國安民的政治行為——施德政。

西周時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認為統治者應當“施德于民”“敬德保民”,通過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來達到治國安民的目的。《尚書》載:“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16]即王要以施行德政的方法,來祈求上天能夠賜予長久的福命。孔子則總結了“三代”的治國方略,主張“為政以德”,重視為政之德的教化作用,即教化之德。漢代大儒董仲舒以漢代的社會現實和儒家德政傳統為基礎,提出了“德政”的思想。用正君、教化于民、德主刑輔的三種方法作為德政實現的手段。

“德政”是相對“暴政”而言的概念,包括道德為主,教化于民;以民為本,愛民利民;倡廉節儉,減輕徭役;不事征伐,百姓安居;德刑兼施,德主刑輔;舉薦賢良,清除貪污,使“賢者于位,能者于職”。如三皇五帝“德昭天下”,商湯王、周武王以“德治”君臨天下,《史記·孝文本紀》載:“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17]即漢朝的興起,是因為廢除了秦朝苛刻的政令,簡化法令,并且施德政恩惠于民,人人都生活安寧。《論語·為政》中提到:“德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8]用法制政令來引導百姓,有不服從者,便用刑罰來約束和懲治,那么民眾為了茍免于刑法,不敢作惡,卻不知犯罪的恥辱;如果用道德來感化百姓,用禮法來約束和規范百姓,那么,他們不僅免于受刑,而且還會有羞恥之心,進而歸化于德。由此可見,“德”也是為政安民的首要內容。

中國古代幾個治世的出現都與帝王較好地實行德政密不可分。如在廟中享祀的漢文帝劉恒,他在位期間以“德政”治天下,推行“牧民之道,務在安之”的治國方針:減省租稅,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兩次大幅度減免田租。減輕徭役,使“丁男三年而一事”[19]。弛山澤之禁,準許私人開采礦產,開發漁業資源,促進農民副業生產,使“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20]。躬修節儉,文帝在位期間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并對于自己陵墓的修建也要求從簡。改革刑制,廢除肉刑與連坐法。與其子漢景帝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再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提出重民思想,制定偃武行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務實求治的施政方針,并總結道:“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于一時,敗亡亦促。”[21]唐太宗在位時期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生產發展,呈現了“關中豐熟,咸自歸鄉”,“馬牛布野,外戶不閉”的繁榮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圖2 漢文帝劉恒

圖3 唐太宗李世民

反觀上文提到的秦、晉(西晉)、隋三個王朝,多為暴君,他們在位期間濫用人力財力,重稅賦、重徭役、重酷刑,諸王爭斗,政亂朝危,禍亂不斷,社會動蕩,致使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再如夏桀、商紂、周厲王、漢之桓靈二帝等,也是濫施暴行、肆意殺戮,篡竊得國、失德亡國的殘暴、昏庸之主,歷代帝王廟內均不予祭祀。而這些行暴政的帝王也被作為反面典型,為當朝執政者敲響警鐘,提醒他們要廣施德政,惠施萬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德县| 连江县| 巴林左旗| 金秀| 大埔县| 恩平市| 洪泽县| 微山县| 图片| 武汉市| 古田县| 兴义市| 舒兰市| 荆门市| 云阳县| 临洮县| 富平县| 陵水| 斗六市| 酉阳| 阜康市| 平谷区| 五大连池市| 衡南县| 万载县| 鹤山市| 龙门县| 衡东县| 绍兴县| 梅河口市| 鄯善县| 萍乡市| 罗山县| 文成县| 宽城| 岳池县| 根河市| 柳州市| 宿迁市| 攀枝花市|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