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廟國子監論叢(2017年)
-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編
- 1517字
- 2025-04-25 17:50:09
一 為君之德
歷代帝王廟在創建之初便將“德”作為判斷帝王是否可以入祀的標準之一。據南京歷代帝王廟《敕建歷代帝王廟碑》碑文記載:“秦晉及隋,視其功德,不能無愧。故斥而不與,是可見?!?a id="w4">[4]朱元璋認為,秦帝、晉帝和隋帝,他們的功績德行遠不能與兩漢、唐、宋、元的帝王相比,不能無愧,故不讓他們進入廟堂。清康熙帝更是提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的入祀底線,同時也是對入祀帝王在個人德行方面提出了標準與要求。
皇帝作為古代最高統治者,是上天所授之君主,具有上承天命,下統萬民、調和天人關系的重要作用?!渡袝份d:“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a id="w5">[5]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6]即統治者的德行好比是風,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隨風而倒。誠如孔子所言,在古代社會,統治者的德行不僅影響其執政效果,對于社會的整體風氣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關乎立國安民的大局。“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a id="w7">[7]統治者加強自身德行修養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國家政權穩定的基本條件。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統治者才能增強自身的信服力,也才能起到影響深遠的道德輻射效應。
若想成為一代有“德”之君,首先要修德正己,《論語·子路》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a id="w8">[8]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a id="w9">[9]唐太宗言:“君天下者,惟須正身修德。”[10]“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11]修己是為君的要素,若想安定天下,統治者必須先要端正自身,言行應以“德”為基點,立足于“德”,行善事、行善政。其次,要謙遜禮讓。只有做到謙遜禮讓,才能得到他人的指教,進而提高自身的品德。君王位高權重,四海獨尊,很容易產生驕矜自傲的情緒?!皶x武平吳、隋文伐陳已后,心逾驕者,自矜諸己,臣下不復敢言,政道因茲馳紊?!?a id="w12">[12]若君王不保持謙遜恭謹的話,自認為尊貴崇高,獨斷專行,那么忠誠正直之臣不敢直言勸諫,奸邪諂諛之徒便有可乘之機,統治者看不見自身的過失,最終導致政權喪失,國家滅亡。昔日舜帝曾告誡禹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a id="w13">[13]所以只有克制自身心理上的優越感,時刻保持謙讓恭敬的品德,虛懷納諫、改進政務,才能使政權得到穩定,國家得到治理。最后,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讓民眾有遵從的目標,起到表率和教化的作用?!吧侠侠希衽d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14]統治者在道德上做出了榜樣,身體力行,臣民自然會上行下效,社會秩序也自然會公正和諧,歸于正道。
統治者加強自身德行的修養是為政之本。西周大臣召公奭在其所作的《召誥》中說:“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a id="w15">[15]文中總結了正是因為夏、商二朝帝王對自己德行修為不夠,平時不能謹慎自己的德行,才致使國祚早亡,喪失了福命。帝王有德,則朝代興盛,功績重光,德教相續,國泰民安;帝王失德,則重刑厚斂,腐敗泛濫,民怨積累,社會動蕩。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第六次親祭歷代帝王廟后曾作《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恭記》一文,文中有“蓋宜入廟,與不宜入,誠昭然應知懼”,“當以不入斯廟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等語句,乾隆皇帝以廟中帝王為例,告誡自己的子孫,要效法入祀帝王的德行,以不入廟的“失德”之君為訓誡,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治國態度,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彰善憎惡,修德正己,做到“憬然而思,惕然而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