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廟國子監論叢(2017年)
-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編
- 789字
- 2025-04-25 17:50:07
偶遇老萊子
《莊子·外物》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后耳,視若營四海,不知其誰氏之子。’老萊子曰:‘是丘也,召而來。’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為驁,終身之丑,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知兩忘而閉其所譽。反而非傷也,動無非邪也,圣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歷。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通過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孔子與老萊子是一種師生關系,他們不止一次見面。所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述:“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明確地說,老萊子就是孔子的老師。
那么,《莊子·外物》所載孔子與老萊子的見面,是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蒙山腳下。《列仙傳》和《高士傳》有相同的記載,曰:“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于蒙山之陽。”經考證,老萊子所耕之處,就在今山東省平邑縣柏林鎮孝義村,因老子在此行孝而得名,村中曾立“善孝”碑一通。明代詩人王雅量《登蒙山絕頂》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不受秦封辱,老萊遺跡存。”指的就是孝義村。清代詩人楊儀廷在《詠懷古跡·老萊居》中對其隱居之處,亦有精彩描寫:“墾山播種蒿為室,萊子當年早息機。道路幾千甘避地,年華七十尚斑衣。居鄰孔氏心應愜,駕稅楚王愿已違。宅里至今傳孝義,蒙山治水仰清暉。”
這次孔子從蒙山上下來,在山下與老萊子意外相遇。在貫莊通往孝義村的路上,緊鄰東山書院舊址,貫莊烈士陵園門東側二三十米,據傳就是孔子遇見老萊子的地方,那里有座石拱橋,原名五獅橋,因孔子與老萊子在此相遇,因而改名為“遇圣橋”,現為平邑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孔子遇老萊子一事,另一說在今湖北省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