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歷史學研究70年
- 卜憲群主編
- 1320字
- 2025-04-25 18:27:17
第二節 三代考古諸文化探源研究
夏商周三代相關考古學文化得到中國學術界的基本認同后,關于它們的來源,即它們來自何處?經歷了怎樣的一個過程?建立夏商周王朝以前的夏人、商人、周人的文化面貌如何?彼此之間的關系怎樣?如何從物質文化遺存去追溯夏、商、周文化的源流?如何處理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關系?諸問題自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對象,不同于文獻史學的文化探源研究等也因此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 先夏文化研究
在探討夏王朝與二里頭文化的關系時,先夏文化的研究必然被涉及。當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夏王朝紀年范圍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而據研究,二里頭文化的年代范圍為公元前19世紀中葉至前16世紀中葉。早期夏王朝文化已超出二里頭文化,進入龍山時代。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河南登封王城崗發現兩座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小城和夯土基址、奠基坑、青銅器殘片等[171]。2002—2004年的考古工作又發現一座大城城址,面積約30萬平方米[172]。加之新砦遺址[173]、禹州瓦店遺址的發掘,大大推動了早期夏文化的探索。
有學者提出,二里頭文化的核心類型是在豫西地區龍山時代王灣三期文化的基礎上經由新砦期發展而來,“新砦期”遺存是夏人建立夏王朝前后的文化遺存。也有學者提出龍山文化的三里橋類型、陶寺文化與夏文化有關系[174]。
二 先商文化探索
20世紀30年代,梁思永提出“后崗二層不但是較早的,而且也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驅”[175]。1936年“中研院”史語所李景聃等在豫東的調查和發掘,揭開了先商文化探索的序幕[176]。
20世紀50年代,隨著鄭州二里崗、洛達廟、邯鄲澗溝等遺址的發現,先商文化問題被正式提了出來。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編成的《中國考古學》第三編《商周——青銅時代》中,首次使用了“先商文化”一詞。其所謂先商文化,是指成湯以前的先公時代商“部落”創造的文化,考古學上指分布于黃河兩岸,晚于龍山文化、早于鄭州二里崗的文化遺存。
經過幾十年的田野工作和研究討論,多數學者承認先商文化的存在,但在選擇具體探索對象方面仍存在分歧,一種意見將探索目標集中于豫北、冀南地區的下七垣文化并由此上溯[177];另一種意見傾向于豫東及魯豫皖交界地區的岳石文化、龍山文化遺存為先商文化[178]。
三 先周文化探索
從考古學角度探索先周文化始自1933—1937年前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在陜西寶雞斗雞臺的發掘[17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圍繞先周文化這一課題進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重要發現有灃西地區早期遺存[180]、劉家墓地[181]、禮村遺址墓葬[182]、鄭家坡遺址[183]、壹家堡遺址[184]、寶雞紙坊頭遺址[185]、碾子坡遺址[186]、扶風北呂先周墓地[187],等等。基于這些重要考古發現,學者根據自己對各遺存時代和文化屬性的認識,提出了各自有關先周文化的觀點。
四 早期秦文化和楚文化探索
對早期秦文化和楚文化的探索也是三代考古的熱點問題,幾十年的探索取得了系列收獲。
隨著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及圓頂山秦貴族墓的發掘以及近年發現的多座城址、祭祀遺址和密集的聚落遺址,甘肅禮縣的西漢水上游和天水一帶被公認為是探索早期秦文化及秦人活動的最重要地區之一[188],清華簡的記載和相關考古發現顯示秦文化最早來自東方。
關于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丹陽地望的研究則基本集中在商州、丹淅之會說和沮漳河流域的枝江說[189],對于早期楚文化陶器群與周文化的異同也有了初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