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體系基本構建完成

超越傳統的文獻史學體系,走出疑古學派所提出的中國傳統古史研究的困境,創建新史學,重構適應新時代的古史敘述,對于考古學來說,首先需要建立以考古發現的古代物質文化遺存為基礎的新的時空框架體系,即中國古代考古學文化的縱向發展系列和橫向分布狀況。這是從考古學角度研究古史的前提與基礎。

1949年以前,雖然中國的考古學者也開展過一些夏商周時代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但零散而缺乏系統。1949年后,中國考古學的工作重點首先放在確認各種考古學文化及其時代,建立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工作上。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學基礎資料初步具備,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體系基本建立,為從考古學角度構建夏商周三代歷史奠定了基礎。

一 三代考古學文化體系與分期斷代標尺的建立

夏商周三代考古學文化體系、分期斷代標尺的建立,是建立在這一時期都城遺址為核心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基礎上的。1950年8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后,隨即組隊,由夏鼐率領,奔赴河南輝縣,發掘了琉璃閣商代墓葬[105]。這是在殷墟之外首次發現的商代墓葬,也是第一次發現早于殷墟時期的商代遺存,在商代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此后,中國考古學家在安陽殷墟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偃師商城遺址、二里頭遺址、西安豐鎬遺址等各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核心遺址開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對這些遺址所出陶器和銅器進行了分期斷代研究。

199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后,三代年代學研究由單個遺址的年代序列研究提升到夏商周三代重要遺址分期斷代的貫通、整合研究,全面梳理了夏商周三代考古學文化分期斷代序列及其標尺,不僅推動了夏商周三代年代學的整合研究,而且對促進三代時期若干重要問題,如先周文化面貌的認定,二里頭、偃師商城、鄭州商城性質討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于東周時期,通過對三晉、秦、燕、楚、齊魯、吳越等東周時期諸國都城和各種等級墓葬的發掘與隨葬陶器的分期、斷代研究,對東周時期各區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有了基本了解,構建了東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和不同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分期斷代標尺,為進一步多方位的考古學研究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東周王城的鉆探和發掘,除了對其布局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發掘東周墓葬260 座,年代從春秋初期至戰國晚期,共被分為7期6段[106]。1963—1987年,在侯馬遺址上馬村東澮河南岸二級臺地上發掘墓葬1373座,初步建立了三晉地區以陶器為代表的東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分期斷代標尺。1955—1957年在長安客省莊發掘東周墓葬71座[107],20世紀70—80年代,在雍城遺址南部的鳳翔八旗屯發掘東周秦墓50座[108],在高莊發掘秦墓46座[109],1995年,在咸陽塔兒坡發掘戰國晚期至秦代墓葬381座[110],這些墓葬的發掘與研究基本建立了東周秦文化的陶器分期斷代標準[111]

東周楚系墓葬數量巨大,據初步統計,迄今已發掘楚墓6000多座,學者們根據這些資料,對楚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112],總結了楚墓特征,建立了楚文化分期斷代標尺。

吳越地區發現的與吳國有關的丹陽大夫墩春秋墓[113],丹徒糧山2號春秋墓[114],丹徒北山頂春秋晚期墓[115]、真山大墓[116]以及其他的寧鎮地區土墩墓等,與越國有關的紹興印山大墓[117]、紹興M306[118]、鴻山越國墓地[119]等,使我們對東南地區東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分期有了基本的認識。

通過多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中國考古學已經建立了以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豐鎬地區周文化、東周列國考古學文化等為主干的從公元前21世紀(含部分前二里頭文化)到公元前2世紀之間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和分期斷代標尺。學術界一般認為這一序列與文獻記載的中國早期國家——夏商周三代相對應。

二 三代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體系構建基本完成

除了以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安陽殷墟遺址、豐鎬遺址等中心性遺址為核心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的建構外,經過70年的考古工作,夏商周三代不同時期的全區域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譜系框架也基本建立。

自1974年開始對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與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面貌相類似,又具有自身特點的東下馮類型[120]。其后,對二里頭文化地方類型的研究不斷深化。

早商時期的二里崗文化類型包括二里崗類型、琉璃閣類型[121]、臺西類型[122]、東下馮類型、北村類型[123]、京當類型、盤龍城類型[124]、大城墩類型[125]和大辛莊類型[126]等。晚商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類型有殷墟類型、蘇埠屯類型[127]、安邱類型、前掌大類型[128]、天湖類型[129]、老牛坡類型[130]等。

對于以上這些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和殷墟文化時期的地方類型文化的性質是方國、族群,還是只是一種陶器文化共同體,尚無定論,還需要深入討論。

進入西周時期,由于相關文獻記載較多,且考古發現的青銅器銘文與相關文獻記載可以相互對應,因此西周、東周時期的區域考古學文化一般表現為相關封國文化。迄今考古發現的西周封國文化遺存有、齊、魯、滕、曾、吳、虢、應、燕、邢、晉等。近年來,又有一系列與西周封國有關的考古發現,特別突出的有:山東高青陳莊齊國貴族墓地和城址的發現[131],湖北隨州葉家山曾侯墓地和附近城址的發現[132],山西黎城縣黎國貴族墓地,絳縣橫水鎮西周倗伯家族墓地[133]和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等重要發現[134]。陜西韓城梁帶村和澄城劉家洼兩周墓葬和城址的發現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芮國的地望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135]。甘肅禮縣秦文化調查和大堡子山、西山坪等遺址的發掘使我們對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136]。所有這些發現對研究西周封國分布、文化面貌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結構提供了重要資料。

東周時期的諸侯國考古同樣取得了巨大成績,尤其是東周諸侯國城市考古。20世紀50年代以來,做過全面勘探和調查的重要東周時期城址有晉都新田[137]、鄭韓故城[138]、趙國都城邯鄲、燕下都、中山國靈壽古城[139]、齊國都城臨淄、魯國都城曲阜古城、蘇州木瀆春秋古城[140]、秦國都城雍城、櫟陽和楚國都城紀南城遺址等。

三 周邊區域考古學文化譜系初建與概貌的日益清晰

1950年,裴文中率領東北考古發掘團對吉林西團山石棺墓地進行了發掘。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對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遺存進行的首次發掘[141]

70年來,通過對內蒙古赤峰夏家店遺址[142]和寧城南山根石棺墓[143]等的發掘,辨識出分布于遼寧西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144]。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的發現,為探討夏商北方地區另一考古學文化的面貌提供了新的資料,成為探討商文化北傳范圍和鄂爾多斯式青銅器起源重要線索[145]

遼寧地區高臺山、廟后山、魏營子、雙砣子一至三期、雙房等夏商周時期青銅文化遺存的發現,為研究東北地區東夷、貊等部族的歷史與文化及其與中原和山東半島、朝鮮半島諸文化的關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146]

京津地區夏商周時期的薊縣張家園和圍坊、北京鎮江營等遺址的發掘和對大陀頭文化、圍坊三期文化的命名以及綜合研究,使京津唐地區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序列得以初步建立[147]。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墓的發掘使學術界得以了解西周時期的北方文化面貌及其與周王朝的關系[148]。河北易縣七里莊遺址發掘,展現了易水流域乃至太行山東麓北部地區夏商周時期比較全面的文化序列[149]

考古發現的北京平谷劉家河,山西石樓、保德、靈石等地既有某些商文化的因素,又頗具地方特色的遺存[150]。在山西靈石旌介村發現了商代方國貴族的墓葬,山西柳林高紅發現商代夯土基址[151],陜西清澗李家崖發現了商周時期城址[152]。陜西長武碾子坡、扶風劉家村、武功鄭家坡等遺存的發現,為從考古學探索先周文化提供了資料[153]

山東牟平照格莊、泗水尹家城、益都郝家臺、桓臺縣史家遺址等一批岳石文化遺址的發掘和岳石文化的命名,為探索夏代東夷的文化面貌及其與夏王朝的關系奠定了基礎[154]。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墓地是繼益都蘇阜屯大墓之后,山東商代方國考古的又一重要發現[155]。在江蘇徐州銅山丘灣發現了商代東夷祭祀遺跡[156]

在長江下游地區,以馬橋遺址為代表的馬橋文化填補了上海和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至兩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空白[157]。在寧鎮地區發掘了數處湖熟文化的遺址,提出了“湖熟文化”的命名[158]

福建南平浦城管九村聯合發掘的土墩墓群出土大批相對完整的西周到春秋時期青銅器、原始瓷器和印紋硬陶器組合,填補了福建地區這一階段考古學文化的缺環。

江西吳城文化的發現,則為探討商代晚期長江流域方國的文化面貌及其與商王朝的關系提供了線索[159]。江西靖安李洲坳發現的東周大墓,顯示當時在贛西北存在一個區域政治集團[160]

湖北周梁玉橋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土著文化遺存的發現,及其與之相距僅數千米的荊南寺遺址為代表的典型商文化二里崗期遺存的發現,為探索商王朝與當地土著勢力的關系及彼此力量的消長變化提供了新線索[161]。在陜西城固、湖南寧鄉等地,相繼發現了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和重要遺址[162],使這些地區土著文化與中原商周文化的關系開始成為引人注目的課題。

四川廣漢三星堆兩座商代祭祀坑、商代城墻及成都十二橋木構建筑遺跡、金沙遺址[163]等的發現,揭示出在商周時期,四川盆地曾存在著頗具特色且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并與中原商王朝建立了某種程度的聯系[164]

在云南大波那發現的青銅時代墓葬,表明在中原地區商周時期,云南地區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云南大理劍川海門口遺址1957年、1978年、2008年的多次發掘使我們對云南地區銅器時代的聚落狀況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甘青地區存在寺洼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約文化[165],甘肅民樂東灰山墓地、甘肅莊浪徐家碾、合水九站墓地等的新發現,為厘清該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創造了條件[166]

新疆境內已發現一大批早期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的墓葬和遺址,進入21世紀,重要的發現有鄯善海洋墓地清理墓葬509 座,時代從青銅時代晚期延續到早期鐵器時代,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167]。于田縣昆侖山流水墓地發掘一批距今3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墓葬。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發掘墓葬167 座,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文化上與孔雀河古墓溝青銅時代墓地有密切關系[168]

香港地區大嶼山東灣、沙螺灣、路過灣等遺址的發現,表明3000多年前香港就已與珠江三角洲甚至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聯系,表現出與中原文化的同步性。

臺灣地區發現的金屬器時代考古文化有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崁頂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龜山文化、北葉文化、靜浦文化等[169]

通過以上這些發現和相關研究,中國考古學界初步建構了三代時期周邊區域的主要考古學文化譜系,初步掌握了它們的文化面貌和分布狀況,以及它們與中原地區文化之間的關系。

兩周時期,在西北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沙井文化等,在北方有夏家店上層文化、玉皇廟文化、桃紅巴拉文化、毛慶溝文化、楊郎文化,在四川地區有巴蜀文化,在東南地區有以土墩墓和印紋硬陶等為文化特色的百越文化,在云南地區有古昆明、古滇文化,等等[170]

所有這些發現和研究使學術界對現代中國區域內三代時期多元文化互相影響、彼此融合、共同發展的“多元一體”歷史發展模式有了新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市| 贵州省| 承德县| 营口市| 红河县| 巴里| 浑源县| 高平市| 北流市| 邻水| 广汉市| 胶南市| 兰溪市| 乌拉特中旗| 新和县| 五河县| 灵川县| 安仁县| 冷水江市| 武城县| 泊头市| 荆州市| 县级市| 吉安市| 连云港市| 五台县| 城固县| 苍溪县| 繁昌县| 安龙县| 宝应县| 英山县| 新郑市| 安福县| 镇坪县| 黄山市| 同江市| 林芝县| 海兴县| 澎湖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