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元代以前河湟岷洮地區(qū)的歷史沿革

(一)秦漢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河、湟、岷、洮地區(qū)為“古西羌地”,與秦國毗鄰,其中最早與秦國發(fā)生關系的是今岷縣,當時稱臨洮。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拓地千里,遂霸西戎”[6]。自此,今岷縣地域進入秦國版圖。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宣太后誘殺義渠王后,起兵伐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7]秦王嬴政八年(前239),“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于臨洮”[8],這是臨洮最早見于史籍記載,也是岷縣移民的最早記載。岷縣因岷山而得名,岷山之所以讀音為岷,是因為岷山北麓生活著大量的羌人,羌人自稱“米”“迷”“密”“美”“彌”“爾瑪”“爾彌”等,與“岷”發(fā)音相近,故秦人稱此山為岷山,而岷山南麓由于早期沒有羌人進入,故當?shù)鼐用穹Q此山為汶山。《說文》中“岷”寫為“崏”,從山、從昏,音“岷”,意為日落之山。“岷山”一詞在《詩經》《左傳》《國語》以及《論語》等戰(zhàn)國以前的文獻中均未見載,只在《尚書·禹貢》《山海經》《荀子》等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中見載,可見岷山是在戰(zhàn)國后期才通過秦人進入中原人的視野,這恰恰符合秦國向西拓地千里,以岷山為西界,視岷山為日落之山的歷史。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隴西郡轄臨洮、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上邽(今甘肅天水市)等11縣。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遣蒙恬率兵30萬,“筑長城,因地形,用制塞險,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9]。《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載秦初并天下,“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xiāng)戶,北據(jù)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漢書》卷28《地理志》亦載:“臨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河。”可見當時臨洮已深入羌族腹地。相傳秦始皇令阮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于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司馬貞《索隱》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10]兩漢時期,臨洮始終屬隴西郡,為隴西郡南部都尉治所。今臨潭縣在秦漢時尚無縣一級行政建置,只有洮陽城(今甘肅臨潭縣),歸臨洮(今甘肅岷縣)管轄。

河州因黃河而得名,《后漢書》卷87《西羌列傳》載,“河關(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zhèn)——引者注)西南羌地是也”。秦厲公時,曾被秦人拘為奴隸的羌人爰劍逃至河湟,為眾羌推為首領。此時大批羌人居住在黃河上游、湟水與賜支河地帶,其地包括今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西部。河州在秦漢時期稱為枹罕,枹為鼓槌,罕指罕幵羌。罕與幵原系兩個部落,因居地相近,合稱為罕幵羌。罕幵羌是河州的老住戶,《漢書》卷69《趙充國傳》載趙充國屯田便宜十二事云:“又亡驚動河南大幵、小幵,使生它變之憂,十也。”十六國時闞骃所著《十三州志》云:“廣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11]《漢書》卷28《地理志》載:“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榆中、枹罕、白石,離水出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這里的枹罕、白石(今甘肅臨夏西南)均在今甘肅省臨夏州境內,只是史學界對于枹罕置縣向有秦縣、漢縣之爭。胡小鵬主張枹罕置縣在秦代,他認為:“考古資料也表明秦時已在枹罕筑城戍守了,與史料記載相吻合。”[12]這里所說的史料為《元和郡縣志》,其云:“枹罕……故罕羌侯邑,秦滅為縣,后遂因之。”“罕羌侯邑”表明,枹罕地區(qū)是罕羌首領的封地,秦滅之后置縣。主張枹罕置縣在漢代的學者,普遍認為枹罕置縣應在漢武帝時,而絕非始于昭帝始元六年。《后漢書》卷87《西羌列傳》載:

及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shù)千里。時先零羌與封養(yǎng)、牢姐種解仇結盟,與匈奴通,合兵十余萬,共攻令居、安故,遂圍枹罕。

《漢書》卷6《武帝紀》將先零羌等“共攻令居、安故,遂圍枹罕”定在元鼎五年(前112),并于元鼎六年條下云:“冬十月,發(fā)隴西、天水、安定騎士及中尉、河南、河內卒十萬人,遣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征西羌,平之。”令居(甘肅蘭州市永登縣境內)元狩年間設為塞,元鼎二年置縣,屬張掖郡,昭帝時改屬金城郡。安故亦為隴西郡的縣名,由此推斷枹罕在漢武帝元鼎五年前也應當為縣名,屬隴西郡。

西寧古為西羌地,《后漢書》卷87《西羌列傳》曾詳盡描述了這一地區(qū)的山川地貌。西漢初年,小月氏來居,號湟中月氏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右地后,遂進軍湟水流域。為鞏固新拓疆土,西漢王朝一方面安撫降羌,另一方面向湟水流域遷徙漢人,開置公田,并在今西寧市及其周圍陸續(xù)設立具有軍事和郵驛性質的西平亭(青海西寧市舊城)、長寧亭、東亭等,屬隴西郡,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昭帝始元六年(前81)設金城郡后,西平亭屬金城郡臨羌縣(青海湟中縣多巴)。臨羌縣是湟水流域的第一個縣級建置,其建設與李息、徐自為討平羌亂之事有關。臨羌縣之臨羌城,唐代改稱臨蕃城,但民間仍沿呼舊稱。唃廝啰人稱之為林檎城、林金城等,實際還是叫它臨羌城。臨羌縣設置后,漢朝又陸續(xù)在湟水流域設立破羌(青海樂都縣老鴉城)、允吾(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南古鄯鎮(zhèn)北古城)、安夷(青海平安縣西)等縣,這是青海歷史上建立較早的一批古城,至今仍有遺跡可尋。漢代金城郡所轄浩亹(甘肅永登西南河橋鎮(zhèn))、令居、允街(甘肅蘭州市紅古區(qū)花莊一帶)等縣也都在湟水流域。自此,青海東部地區(qū)正式納入了中央王朝的郡縣體系。隨著西漢統(tǒng)治區(qū)域的向西擴展,金城郡的郡治也從原來的金城縣遷到允吾。此外,宣帝神爵二年(前60),西漢設金城屬國以及護羌校尉,這是兩漢時期主管境內羌人事務的重要軍政建置和職官,秩比二千石。護羌校尉開府治事,有屬官、吏民,治事不轄地,領民(羌)不領縣,是平行于郡的軍政機構。金城屬國與護羌校尉的設置,是河湟地區(qū)羌、胡各部落納入西漢中央王朝疆域內的政治表現(xiàn)。西漢末年,王莽秉政,設西海郡,治龍夷(又名龍耆,在今青海海晏縣三角城)。王莽政權崩潰后,西海郡隨之廢棄。東漢初,省金城郡屬隴西郡。復置護羌校尉于令居,又先后移至狄道、安夷、臨羌、張掖等地。建武十三年(37),復置金城郡。東漢建安中分金城郡置西平郡,治西都縣(青海西寧市),轄境相當于今青海湟源、樂都兩縣間湟水流域。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臨洮(甘肅岷縣)在三國時屬魏國隴西郡,蜀漢延熙十七年(254),蜀將姜維曾進兵臨洮,與魏兵大戰(zhàn)于境內。景耀五年(262),姜維由臨洮攻魏,進逼洮陽(甘肅臨潭縣)。西晉統(tǒng)一后,臨洮屬秦州隴西郡。惠帝時曾合九縣置臨洮郡。十六國期間,岷縣地域先后屬前趙、前涼、前秦、西秦、后秦統(tǒng)轄,沿用隴西郡建置。

南北朝期間,北魏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置臨洮郡,屬河州,領赤水、龍城、石門三縣。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年(544)置岷州,領同和郡(后改為臨洮郡),改臨洮縣為溢樂縣,為州治所在地。北周在同和郡置溢樂、和政二縣。岷縣自秦國正式設縣至北朝西魏以前,地屬關系雖多有變化,但縣名始終稱臨洮。岷州作為地名與行政建制名始見于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年。

元康二年(292),晉惠帝設洮陽縣,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在今臨潭縣境內設立的縣一級行政建制。東晉十六國時期,今臨潭縣境成為東晉、前趙、前秦、西秦等各方政權較量和征戰(zhàn)的場所。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設洪和郡,位置在今臨潭縣的新城。此后,吐谷渾又擴建洮陽城,即今天臨潭縣的舊城。北魏末年,吐谷渾王夸起兵,占領了洮陽、洪和,設洮州,這是臨潭縣歷史上第一次以“洮州”為名的行政建制。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是河州歷史上一個興盛的時期。《三國志·魏書》卷1《武帝紀》建安十九年(214)載:“初,隴西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聚眾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曹操)遣夏侯淵自興國討之。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13]

西晉初年,枹罕屬秦州隴西郡。前涼張駿秉政期間,版圖極度擴大,太寧元年(建興十二年,323),張駿取河南地區(qū)(甘肅黃河以南),盡有隴西之地,分武威、武興、西平、張掖、酒泉、建康、西海、西郡、湟河、晉興、廣武十一郡為涼州,分興晉、金城、武始、南安、永晉、大夏、武成、漢中為河州(建元二年,前涼太元二十一年,344),河州之名自此始見。前涼張重華時,正值后趙稱霸北方,石虎多次遣涼州刺史麻秋攻枹罕,不克,嘆曰:“吾以偏師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于枹罕,彼有人焉,未可圖也。”[14]前涼之后,枹罕相繼為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后涼、南涼等諸政權的轄地,這其中對河州地區(qū)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鮮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權。

西秦政權曾頻繁遷都,公元385年9月建都勇士城(甘肅蘭州市榆中縣),公元388年9月建都金城(甘肅蘭州市),公元399年建都西城(甘肅榆中縣苑川西),公元400年建都苑川,公元409年4月建都度堅山(甘肅靖遠縣西),公元412年2月建都譚郊(甘肅臨夏縣西北,一說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同年6月遷于枹罕。西秦政權建都枹罕的時間最久,達19年。西秦政權對枹罕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帶來大量人力資源,加速了當?shù)亟洕陌l(fā)展。粗略統(tǒng)計,當時遷于枹罕的人口約有20萬;二是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滲透,當時枹罕境內住有吐谷渾、羌、鮮卑、匈奴、氐、漢等民族,西秦政權任用漢族士大夫,延請名儒,“以教生徒”,學習漢文化;三是大力傳播佛教文化,開鑿炳靈寺石窟,延聘名僧大師講經;四是增進了與內地的交往,西秦政權期間曾于黃河上造“飛橋”,極大地方便了東西交通。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置枹罕鎮(zhèn)。太和十六年(492),改枹罕鎮(zhèn)為河州,作為北魏西北邊防重鎮(zhèn)。西魏亦于枹罕置河州,北周延之。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節(jié)制河、洮、鄯三州、七防諸軍事。

魏晉時期,今西寧一帶分別隸屬西平郡與金城郡管轄。魏文帝黃初三年(222),西寧擴建為西平郡,憑倚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晉武帝統(tǒng)一全國后,在今甘、青境內設立涼州等七郡,其中西平郡屬涼州刺史部,管轄西都、臨羌、安夷和新置的長寧縣。晉永寧元年(301),前涼張軌從西平郡分置晉興郡(青海民和縣川口鎮(zhèn))。《十三州志》曰:“允吾縣西四十里有小晉興是也。”[15]西平郡仍屬涼州,領四縣:西都、臨羌、安夷、長寧。東晉太元元年(376),前涼被秦所滅,此時西平郡轄境約今青海省的湟源縣、湟中縣、西寧市、平安縣、大通縣、互助縣一帶。后涼太元十七年(392),今西寧市歸后涼統(tǒng)治,后涼改西平郡為西河郡,仍轄四縣,并在今青海化隆縣置河湟郡、今樂都縣置樂都郡、今民和縣置三河郡、今貴德縣置澆河郡、今民和縣置晉興郡、今甘肅永登縣置金城郡。南涼禿發(fā)烏孤曾以今樂都和西寧建立南涼政權,據(jù)為國都,自稱西平王。公元399年,禿發(fā)利鹿孤繼位,鎮(zhèn)西平,遷都西平郡,更稱河西王。東晉義熙十年(414),西秦乞伏熾盤攻滅南涼,占領了湟水流域及河西走廊一帶(今西寧置鄯州),陸續(xù)轄有西平、河湟、樂都、三河、晉興、澆河六郡。北涼除領西都、臨羌、安夷、長寧四縣外,還領有河湟郡、樂都郡、金城郡。西涼時置西都郡,領三縣:臨羌、長寧、安夷,并領有晉興郡、河湟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置鄯州。西魏移西都于今碾伯縣,屬鄯州。西魏廢帝二年(553),左丞相安定公宇文泰改置州郡,以西平都為樂都郡,廣武為澆河郡,浩門為龍居、路倉二縣。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置廓州(青海尖扎縣)。

(三)隋唐至宋遼金夏時期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隋朝罷臨洮郡,以其地屬岷州。開皇九年,岷州瘟疫大行,病者多死。刺史辛公義捐俸購藥,親至病榻前料理,移風易俗,合境呼為“慈母”。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復置臨洮郡,領十一縣,郡治在美相(甘肅臨潭縣境內),溢樂改用臨洮舊名。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復置岷州,再次改臨洮為溢樂。自此,作為地名的臨洮便與岷縣地域脫離了關系。

唐朝時,今岷縣地域為隴右道所轄,稱謂多有變更,但總體上多以岷州稱之。開元二十一年(733),岷縣地屬隴右道之岷州,領溢樂、佑川(在甘肅岷縣東南)、和政三縣,州治在溢樂。寶應二年(763)后,岷州為吐蕃統(tǒng)治達300年之久,直至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大敗吐蕃,收復河州后,岷縣吐蕃首領木征始以城降,宋朝復置岷州和政郡,屬熙河路,后改秦鳳路。秦鳳路下轄1府19州,岷州是其一,領佑川、大潭(甘肅西和縣西南)、長道(甘肅禮縣東)三縣,州治在佑川;另有白石鎮(zhèn)(甘肅西和縣)、宕昌寨(甘肅宕昌縣)以及鹽官、故城、鐵城、梅川等堡寨,其轄境相當今于甘肅西和、禮縣、岷縣、宕昌等縣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地區(qū)。南宋時,岷縣地域屬利州路西和州和政郡。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岷州為金朝所占,金朝在岷州設佑川縣;紹興十二年,宋金議和,改名西和州,州治在長道縣白石鎮(zhèn),仍領佑川等三縣。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再度為金朝所占。

隋唐時期,今臨潭地區(qū)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先是隋朝設臨潭縣,后吐蕃占領該地區(qū),將洮州(甘肅臨潭縣)改為臨洮,并在此修筑了定秦堡和鞏令城。北宋收復此地后,建立了“鐵城四寨”——中寨、梨園、磨溝、王慶。宋金議和后,洮州屬于秦鳳路,下轄通岷寨(甘肅卓尼縣)、迭州城(甘肅迭部縣)。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時,河州仍為總管府,以太平公史萬歲為河州刺史,行總管事,以拒突厥。大業(yè)五年(609),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出臨津關(今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大河家鎮(zhèn)),渡河至西平。大業(yè)十三年,金城校尉薛舉反隋,敗隋將皇甫綰于赤岸(甘肅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紅崖村),攻取河州,以薛仁越為何州刺史。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討平薛仁杲,置河州,屬隴右道。玄宗開元二年(714),置隴右節(jié)度使,治鄯州,轄制河州。開元二十一年,唐朝劃全國為15道,各置采訪使。隴右道治所鄯州,河州屬之。開元二十六年,設鎮(zhèn)西軍于安鄉(xiāng)郡,城內駐兵1.1萬人,馬300匹。寶應元年(762),吐蕃將尚野息、尚悉東贊率大軍渡鳳林(甘肅永靖縣西南黃河渡口)河橋,攻占河州。吐蕃于河州大夏川設東道元帥府,以尚塔藏為東道元帥。貞元年間(785—805),吐蕃相繼攻占隴右、河西以至西域,并一度陷落唐朝首都長安。吐蕃各部紛紛離境,入居隴右、河西。不少原居于隴右、河西的吐谷渾人、黨項人、漢人沒入吐蕃部落,歷史地形成了日后安多藏區(qū)的民族格局。建中四年(783)唐蕃清水會盟,長慶元年(821)唐蕃長安會盟,協(xié)議劃界,唐王朝事實上承認了吐蕃對隴右、河西部分地區(qū)的領屬權。吐蕃人日漸成為這些地區(qū)的土著居民之一,并以部落組織形式扎根于此。大中五年(851),河西張義潮持沙、瓜、西、甘、肅、涼、蘭、鄯、河、廓、岷11州圖籍歸唐。此后,吐蕃對隴右、河西的統(tǒng)治雖有更替,但領屬權的更替并不意味著當?shù)孛褡甯窬值母淖儯乙参茨茏钃踹@一地區(qū)“吐蕃化”的進程。河州自寶應元年陷于吐蕃后,雖有張義潮等短暫統(tǒng)治,但100年間基本為吐蕃統(tǒng)治,其間唃廝啰政權統(tǒng)治約60年。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授河州吐蕃首領木征為河州刺史。神宗熙寧四年(1071),置洮、河安撫司,王韶主之。熙寧五年,置熙河路(甘肅臨洮縣),以王韶為經略安撫使。熙寧六年,王韶克河州,河州屬熙河路,后屬秦鳳路,下轄寧河(今甘肅和政縣)以及定羌(今甘肅廣河縣)、南川、東谷、大通、循化、懷羌、通津等城、堡、寨,并筑康樂城(甘肅康樂縣)、劉家川堡(甘肅康樂縣流川)、香子城(甘肅和政縣城關),以通餉道。熙寧七年,王韶招募漢、蕃弓箭手8086人,屯田河州;在近城河川地區(qū)招漢人弓箭手,在山坡地招蕃人弓箭手。熙寧十年,河州等地置榷場,交易百貨,宋廷許榷場以市易司為名。崇寧四年(1105),升寧河寨為縣。金太宗天會九年(1131),金將宗弼、阿盧輔克河州,以河州屬臨洮府。大定十年(1163)秦鳳、熙河、永興路13州、3軍為金占有,河州屬熙秦路(即臨洮路),治所在今臨夏縣東北。貞祐四年(1216),金升河州為平西軍。

隋開皇三年(583),罷樂都郡。開皇十八年改西平郡為湟水縣。仁壽元年(601)改澆河郡為化隆縣。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重置西平、澆河二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置鄯州西平郡、都督府,為隴西節(jié)度治。武德五年,以米川縣置米州,十年廢米州為米川縣,屬河州。高宗永徽六年(655),以河州米川縣屬廓州。咸亨二年(671)以靖邊鎮(zhèn)為積石軍,咸亨三年,置鄯城縣。睿宗景云元年(710),改化隆縣為化成。天寶元年(742)改澆河郡為寧塞郡,改化成縣為廣威。天寶十三年,復置澆河郡于積石西。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陷河、鄯州。吐蕃王朝瓦解后,昔日進入河、鄯地區(qū)的吐蕃屯戍軍及其部落群體并未退回西藏本土,他們世代相傳,繁衍生息。根據(jù)近年來全國地名普查資料及藏文典籍顯示,甘青藏族部落不少是唐代吐蕃屯戍的后裔,如今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隆務河流域的同仁縣牙浪鄉(xiāng)娘洛、祝村、阿如、寧村、阿莊等“多寧七村”及牙浪、乙里、安中、卡貢、賽雜、加莫林等村,曲庫乎鄉(xiāng)的加倉、主倉、東加、額薩、杭加、松多卡、多巴、賈加旺家等“古德八村”,年都乎的曲瑪、美加瑪爾尕、尚保、勒加、錄合相、葉日等村,均稱他們是松贊干布時期吐蕃大相祿東贊干布之子賽·尖參本的后裔;又加吾鄉(xiāng)的佐治、薩科日、哈隆、麻巴、多巴、江日、曼叢貢瑪、曼叢秀瑪、曲加、拉德麻崗、牙崗、完路乎等村,均稱他們的先祖是噶爾·東贊之孫賽·阿加。[16]這些口碑資料與漢藏文典籍相印證,完全可以說明吐蕃占領軍及北遷部落是安多藏族部落的重要來源。

北宋景德三年(1006),唃廝啰立,居宗哥城。英宗治平二年(1065),唃廝啰死,子董氈嗣。神宗熙寧五年(1072),北宋秦鳳經略使王韶諭青唐蕃部俞龍珂,降之。北宋在秦鳳路設廓州、湟州(后改名樂州,州治邈川,今青海樂都縣)、西寧州、積石軍(軍治平夏城,今青海貴德縣)。廓州下轄膚公、米川、同波、綏平、寧塞等城、堡、寨;湟州下轄來賓、大通等城,安川、寧川、通川、南宗等堡,安疆、通湟、寧洮等寨,其轄境大體相當于今青海樂都、民和、化隆、循化等縣地;西寧州,崇寧三年(1104)設,這是“西寧”之稱始見史載,西寧州下轄寧西、宣威、龍支等城,綏邊、保寨、清平等寨,即今青海西寧、互助、湟中等市、縣地。積石軍下轄懷和寨以及順通、臨松二堡。南宋紹興元年(1131),金人攻陷西寧州,以甘谷、雞川、治平三縣隸之。

北宋自熙寧五年起,雖與河湟吐蕃間有幾次小摩擦,但友好往來是主流。特別是王韶治理河湟期間,在閑田處屯田,招募弓箭手,耕戰(zhàn)結合,修筑道路,架通黃河浮橋、洮河永通橋,置市易司,設置蕃學,雖為戰(zhàn)爭服務,但對河湟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1] 《宋史》卷328《王韶傳》。

[2] 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吳均、毛繼祖、馬世林譯,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4頁。

[3] 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吳均、毛繼祖、馬世林譯,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頁。

[4] 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吳均、毛繼祖、馬世林譯,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頁。

[5]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冊《全后漢文》卷52。

[6] 《史記》卷5《秦本紀》。

[7] 《史記》卷110《匈奴列傳》。

[8] 《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

[9] 《史記》卷88《蒙恬列傳》;另對于秦長城始于岷縣,近年來多有爭議,有學者認為秦長城起于今臨洮縣新添鎮(zhèn)三十里墩南坪村望兒咀(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洮戰(zhàn)國秦長城山丹漢、明長城調查報告》,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10] 李修平:《李零:〈入山與出塞〉》,《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

[11] 《水經注》卷2《河水》注引。

[12] 胡小鵬:《西北民族文獻與歷史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13] 《資治通鑒》卷67,獻帝建安十九年亦有相同記載。

[14] 《資治通鑒》卷97,《晉紀》19,穆帝永和三年(347)。

[15] 《水經注》卷2《河水》注引。

[16] 見同仁縣縣志辦編《青海省同仁縣地名普查材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县| 钟祥市| 常德市| 登封市| 买车| 鱼台县| 左贡县| 盐池县| 博客| 象州县| 凯里市| 班玛县| 云林县| 武山县| 革吉县| 板桥市| 广河县| 安龙县| 七台河市| 高阳县| 得荣县| 会同县| 建平县| 旬邑县| 东城区| 丹巴县| 永嘉县| 宁明县| 天津市| 淮南市| 博乐市| 荣成市| 酒泉市| 翁牛特旗| 县级市| 达孜县| 左云县| 诸城市| 遵义市| 金华市|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