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建置篇

一 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機構設置

(一)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設置的年代

13世紀初,蒙古族在大漠南北崛起后便迅速進行了西征和南下。脫思麻地區作為東西與南北交通的大通道,自然是蒙古大軍南下的重點區域之一。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命大將速不臺“攻下撒里畏吾特勤、赤閔等部及德順、鎮戎、蘭、會、洮、河諸州,得牝馬五千匹,悉獻于朝”[1]。次年初,在蒙古軍大舉進攻西夏中興府的同時,成吉思汗親自率主力渡黃河攻取了西夏所屬的積石州;二月,攻破臨洮府,進入金朝境內;三月,蒙古軍又攻占了金朝所屬的洮州、河州以及西夏所屬的西寧州。[2]太宗七年(1235),命“皇子闊端征秦、鞏”?!笆辉?,闊端攻石門,金便宜都總帥汪世顯降”。[3]八年,階州、岷州、迭州、宕州、吐蕃十八族降于蒙古汗國。西夏和金朝的勢力由此退出河湟一帶,開啟了蒙元統治時期。

元朝統一后,包括河湟多民族走廊在內的三大藏區全部納入了元朝的管轄范圍。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遷都北京,在中央設立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地方行政事務的機關——總制院,授命八思巴以國師身份監管總制院。八思巴因此成為中央政權的一位高級官員。此后不久總制院改為宣政院,成為與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平行的中央機構。在地方,元朝先后設立了三大宣慰司都元帥府以管理藏區軍政事務。三大宣慰司都元帥府,即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河湟多民族走廊所處的藏區歸屬于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治所在河州。

對于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設置時間,學術界多有研究,如陳慶英在《元代朵思麻宣慰司的設置年代和名稱》一文中對于脫思麻宣慰司設置的年代進行了精辟的考證。他認為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前身是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的設置年代在至元六年(1269),主要依據是這一年元朝政府“以河州屬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由于烏斯藏宣慰司和朵甘思宣慰司都是在此之后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設置,因此此時的“吐蕃宣慰司”實際上是整個藏區唯一的一個宣慰司。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與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設置后,以河州為治所的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遂更名為“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4]。而張云在《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史地考證》一文中則認為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設置應早于至元六年,當時的治所在脫思麻路,至元六年河州屬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后,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治所移至河州。[5]其依據是:早在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治于河州前的至元五年(1268),元廷曾割安西州(今甘肅卓尼縣、臨潭縣一帶)屬脫思麻路總管府;[6]七年又并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今甘肅岷縣)屬脫思麻路。[7]

筆者在這里考證的重點并不在于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何時設置,而在于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機構究竟如何設置。對于這一點《元史》卷87《百官三》、卷91《百官七》中雖有一些記載,但略顯凌亂無序,以至于成為困擾研究者的一大疑難問題。

(二)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機構設置

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實際上是由兩個機構合并而來,其一是吐蕃等處宣慰司;其二是都元帥府,這在《元史》卷87《百官三》、卷91《百官七》以及卷60《地理三》中有較多記載,《元史》卷87《百官三》載:

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宣慰使五員,經歷二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捕盜官二員,儒學教授一員,鎮撫二員。其屬二:

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鎮撫一員。

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府判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屬官:稅務提領,寧河縣官,寧河脫脫禾孫五員,寧河弓甲匠達魯花赤。

洮州元帥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二員,知事一員。

十八族元帥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

積石州元帥府,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脫脫禾孫一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鎮撫二員,蒙古奧魯官一員,蒙古奧魯相副官一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奧魯軍民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總把五員,百戶八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一員,新附千戶二員。

禮店階州西水蒙古漢軍西番軍民總把二員。

吐蕃等處招討使司,秩正三品,招討使二員,知事一員,鎮撫一員。其屬附: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秩正三品,萬戶五員,千戶八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脫思麻路新附軍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

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處萬戶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

鳳翔等處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二員。

慶陽寧環等處管軍總把一員。

文州課程倉糧官一員。

岷州十八族周回捕盜官二員。

常陽帖城阿不籠等處萬戶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

階文扶州等處番漢軍上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二員。

貴德州,達魯花赤、知州各一員,同知、州判各一員,脫脫禾孫一員,捕盜官一員。

必呈(里)萬戶府,達魯花赤二員,萬戶四員。

松潘宕迭威茂州等處軍民安撫使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一員,僉事一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鎮撫一員。威州保寧縣,茂州汶山縣、汶川縣皆隸焉。

靜州茶上必里溪安鄉等二十六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

龍木頭都留等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

岳希蓬蘿卜村等處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

折(招)藏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

《元史》卷91《百官七》“宣慰司”載:“都元帥府都元帥二員,副元帥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蓖磔d有九個元帥府,其中八個均屬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它們是:

1.李(禮)店文州元帥府;

2.帖城河里洋脫元帥府;

3.常陽元帥府;

4.岷州元帥府;

5.積石州元帥府;

6.洮州路元帥府;

7.脫思麻路元帥府;

8.十八族元帥府;

9.朵甘思元帥府。

右九府,唯李店文州增置同知、副元帥各一員;其余八府,隸土蕃宣慰司,設官并同。

《元史》卷60《地理三》載:

土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九年于土蕃西川界立寧河站。

河州路,下,領縣三:定羌,下;寧河,下;安鄉,下。

雅州,下。憲宗戊午歲,攻破雅州,石泉守將趙順以城降,領縣五:名山,下;瀘山,下;百丈,下;榮經,下;嚴道,下。

黎州,下;至元十八年,給黎、雅州民千一百五十四戶、鈔二千三百八錠,以資牛具種實。領縣一:漢源,下。

洮州,下,領縣一:可當,下。

貴德州,下。

茂州,下,縣二:汶山,下;汶川。

脫思麻路:

岷州,下。

鐵州,下。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宣撫司,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門安撫使高保四虎符,高保四言:“碉門舊有城邑,中統初為宋人所廢,眾依山為柵,去碉門半舍,欲復戍故城,便于守佃?!彪非厥裥惺。骸氨酥芯徏?,卿等相度,順得其宜,城如可復,當助成之?!比?,諭四川行樞密院,遣人于碉門、巖州西南沿邊,丁寧告諭官吏軍民,有愿來歸者,方便接納,用意存恤,百姓貧者賑之,愿徙近里城邑者以屋舍給之。

……

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闕,其余如朵甘思、烏斯藏、積石州之類尚多,載籍疏略,莫能詳錄也。

上述記載不能說不詳盡,但毫無章法可言,總管府、萬戶府、元帥府、安撫司、千戶所等雜亂地排列、堆砌在一起,以至于研究者很難直接從中清晰地判斷出各機構之間的隸屬關系,如《元史》卷91《百官七》“宣慰司”中載有九個元帥府,而《元史》卷87《百官三》中只記載了四個;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除招討使司下轄的萬戶府外,《元史》卷87《百官三》又記載了四個萬戶府,但從其他記載中我們至少發現了六個屬于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萬戶府,而且這些萬戶府與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究竟是何種關系,《元史》卷87《百官三》并未說明;再譬如《元史》卷60《地理三》明明記載有脫思麻路,但《元史》卷87《百官三》及卷91《百官七》中卻缺少管理脫思麻路的行政機構,有的只是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所以說,要想清晰地獲得有關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機構設置的框架,首先要對《元史》卷87《百官三》與卷91《百官七》的記載進行詳細的梳理,并相互參照以及參考各類文獻、碑刻,才能將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機構設置做一簡單劃分。

1.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性質與所屬

吐蕃等處宣慰司設置后常常與都元帥府合二為一,這大大強化了吐蕃等處宣慰司銜都元帥府的軍事作用,使之成為一個軍政合一的機構。

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不隸屬中書省系統,直接歸宣政院管轄,但遇有征伐等事,則需要同樞密院商議?!对贰肪?4《仁宗一》載:“敕宣政院:‘凡西番軍務,必移文樞密院同議以聞。’”元朝宣政院與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是平行的。宣政院名義上領之于帝師,但帝師往往年紀幼小、閱歷不深,所以實權通常都操縱在作為院使的蒙古王室重要人物手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元朝規定宣政院第二名院使必須由僧人擔任?!对贰肪?02《釋老傳》載:“宣政院,其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為之。出帝師所辟舉,而總其政于內外者。帥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軍民統攝?!痹褐逻€設有分院與行宣政院。《元史》卷87《百官三》載:“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薄对贰肪?2《百官八》載:“行宣政院,元統二年正月,革罷廣教總管府一十六處,置行宣政院于杭州……至元二年五月,西番寇起,置行宣政院,以也先帖木兒為院使往討之?!?/p>

《元史》卷91《百官七》“宣慰司”條在記述宣慰司的職能時云:“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于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有學者據此認為吐蕃等處宣慰司是接受宣政院、陜西行省的雙重管理。這是因為《元史》把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既列于《地理志三》“陜西”目下,又列于《百官三》“宣政院”目下。實際上作為一般行省下設置的宣慰司的確要做到“行省有政令則布于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但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在《元史》卷87《百官三》中是明確記載在“宣政院”條下,直接受宣政院管轄,它不需要執行所在行省的政令,自然也不存在接受宣政院、陜西行省的雙重管理,只是由于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地處陜西行省境內,所以《元史》卷60《地理志三》才將吐蕃等處宣慰司記載在“陜西”目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元史》卷60《地理志三》載:“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但接下來僅列舉了三個路,即豐元路、延安路、興元路,另一個路很可能是之后記載的鞏昌路?!办柌罚醺撵柌繁阋硕伎値浉y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又于成州行金洋州事?!?a id="w8">[8]繼陜西行省四路之后,又在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目下記載了河州路、脫思麻路,而河州在至元六年前僅僅是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下轄的一個州,至元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后,河州升為路,因此河州路、脫思麻路均不屬于陜西等處行中書省下的路一級行政單位。對于這一點,明初史官在撰寫《元史》時還是比較清楚的,但清初史官在撰寫《明史》時已模糊不清,所以在《明史》出現了將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或省稱為吐蕃宣慰司或稱為陜西行省吐蕃宣慰司的現象,如《明史》卷42《地理志三》“陜西”載:“元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屬吐蕃宣慰司”,文州、河州、洮州、雅州等“元屬陜西行省吐蕃宣慰司”。這也是造成一些現代論著中將元代吐蕃等處宣慰都元帥府司歸于陜西行省管轄或由宣政院、陜西行省的雙重管理的由來。

2.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機構設置及管理體系

《元史》卷87《百官三》及卷91《百官七》中對于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機構設置及管理體系的記載雖然十分混亂,但分門別類地甄別后可以發現,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機構設置實際上是由這樣幾部分組成:一是“掌軍民之務”的宣慰司系統,如總管府以及總管府下轄的各州、縣,這一系統是以行政管理為主,輔助以少量的軍事力量。二是都元帥府所屬的軍事系統,如元帥府等。三是吐蕃等處宣慰司兼管的萬戶府等。四是設在吐蕃地區的吐蕃等處招討使司。以上二、三、四系統均以軍事管理為主。五是管理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的宗教機構,但這一系統不在本書討論大范疇中。一些論著中之所以未能理清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管理體系,其原因就在于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內部一方面是眾多機構交織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是軍事與行政職能交織在一起,如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與都元帥府兩大系統都兼有一定的軍政管理職能,也都管轄著相應的行政與軍事機構,只是吐蕃等處宣慰司更側重于行政管理,而都元帥府則偏重于軍事防務。

3.“掌軍民之務”的宣慰司系統

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雖不隸屬于行省,但在總管府的設置上卻與其他宣慰司一樣?!对贰肪?1《百官七》載:

諸路總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為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為下路,當沖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并正三品,兼管勸農事,江北則兼諸軍奧魯,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下路秩從三品,不置治中員,而同知如治中之秩,余悉同上。至元二十三年,置推官二員,專治刑獄,下路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或二員,照磨兼承發架閣一員,司吏無定制,隨事繁簡以為多寡之額;譯史、通事各一人。

按照《元史》卷60《地理三》的記載,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管轄的路一級行政區劃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兩個,即河州路與脫思麻路[9],而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與脫思麻路總管府則是河州路與脫思麻路的行政管理機構。

(1)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

《元史》卷60《地理三》載,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下轄有河州路,《元史》卷87《百官三》載,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下轄有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至元六年(1269)前,河州歸“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轄,至元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后,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成為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下負責掌管河州路的最高軍政機構,早期屬軍政合一的性質,后只負責民事?!对贰肪?《世祖二》中統三年十二月詔:“各路總管兼萬戶者,止理民事,軍政勿預。其州縣官兼千戶、百戶者,仍其舊?!蓖掠衷t:“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軍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統攝?!?/p>

《元史》卷60《地理三》“河州路”下標有雅州、黎州、洮州、貴德州、茂州以及各州所轄數量不等的縣。不過從現有的史籍記載來看,元代河州路在行政區劃上似乎并不包括雅州、黎州、洮州、茂州,而應如《元史》卷87《百官三》所載,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轄有貴德州、積石州以及定羌、寧河、安鄉三縣等?!睹魇贰肪?2《地理志三》陜西河州條下注云:“(河州)又西北有積石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改置積石州千戶所?!薄对贰肪?7《百官三》將積石州元帥府、必呈(里)萬戶府、貴德州等均列在吐蕃等處招討使司之下,這為后世學者帶來不必要的混亂。

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何以稱作“西夏中興河州”,應當與蒙元時期的西夏中興等路有關。中統二年(1261),忽必烈在西夏故地設立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至元三年(1266),罷行省而設宣慰司,直隸于中書省。八年,立西夏中興等路行尚書省,不久改行中書省。然《元史》卷157《張文謙傳》載:“張文謙,字仲謙,邢州沙河人。至元元年(1264),詔文謙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中興等路”,可見西夏中興等路至遲在至元元年就已設立。西夏中興河州應當是張文謙行省的西夏中興等路之一。至元六年(1269),西夏中興河州等路歸屬于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元設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

(2)脫思麻路軍民總管府

元代吐蕃脫思麻作為地理用詞指脫思麻地區,作為職官用詞則有專指與泛指之別。專指主要指元朝吐蕃等處宣慰司所轄脫思麻路總管府、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脫思麻路元帥府等;泛指則指元朝吐蕃等處宣慰司,故吐蕃等處宣慰司亦可稱為脫思麻宣慰司,其原因正如張云所說:“至元六年河州屬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后,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治所移至河州?!?a id="w10">[10]在《元史》的記載中,脫思麻路境內曾先后設立過軍民總管府、萬戶府、元帥府,如《元史》卷5《世祖二》至元元年:“以西番十八族部立安西州,行安撫司事”;《元史》卷60《地理三》載:“至元五年,割安西州屬脫思麻路總管府”;《元史》卷87《百官三》中有“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元史》卷92《百官七》中有“脫思麻路元帥府”。這其中脫思麻路總管府在《元史》卷87《百官三》與卷92《百官七》中并未見載,見載的只是“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仿佛脫思麻路并未設有行政管理機構或脫思麻路總管府,只是設置時間不長的行政機構,而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脫思麻路元帥府才是脫思麻路的管理機構。故有學者認為“脫思麻路當為軍民萬戶府之省。又有脫思麻路總管府當與其密切相關,為管民與諸軍奧魯的機構”[11]。造成如此的誤解,完全歸責于《元史》卷87《百官三》與卷92《百官七》的漏記,或者說《元史》卷60《地理三》已有記載,《元史》卷87《百官三》與卷92《百官七》則不再記載。事實上按照《元史》卷60《地理三》的記載,元代脫思麻路總管府早在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設治所于河州前就已存在,并相伴元朝始終。它是吐蕃等處宣慰司下負責管轄脫思麻路的最高行政機構,而脫思麻路元帥府是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系統所轄的九個元帥府之一,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則是吐蕃等處宣慰司兼管的萬戶府,三者各有所統,管軍的管軍,管民的管民,互不兼代。

4.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所屬的軍事系統

《元史》卷91《百官志七》“宣慰司”條載:

(宣慰司)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在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使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經歷二員,知事二員,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都元帥府,都元帥二員,副元帥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元帥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元史》卷91《百官七》“宣慰司”目下記載了作為軍事系統的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境內的九個元帥府,它們是李(禮)店文州元帥府(即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帖城河里洋脫元帥府、常陽元帥府、岷州元帥府、積石州元帥府、洮州路元帥府、脫思麻路元帥府、十八族元帥府、朵甘思元帥府。按照《元史》卷91《百官七》“宣慰司”的說法,這九個元帥府中除李店文州元帥府外,其余八個元帥府均隸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設官并同?!对贰肪?4《仁宗一》載:“吐蕃寇禮店、文州,命總帥亦憐真等討之”,可見在吐蕃各元帥府之上有一個總帥。這里需要提出的是,將朵甘思元帥府亦隸屬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之下似不太符合元代的行政區劃,而李店文州元帥府反倒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隸屬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且只有李店文州元帥府為正三品秩,其余均為從三品秩。所以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下轄的元帥府應當是七八個,朵甘思元帥府不應包括在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之內。這七八個元帥府中有六個元帥府在元末仍見設置,《明興野記》載:

(洪武三年)四月,(徐)達遣左副將軍鄧愈率仁和、襄陽、六安、沔陽、鞏昌、臨洮等衛將士數萬眾克河朔。土番宣政院使鎖南領洮州、岷州、常陽、帖成(應為城——引者)、積石等十八族六元帥府大小頭目,赍所授元宣敕金銀牌面、銀銅印信,親詣愈前降,愈悉納之,具名聞。[12]

吐蕃宣政院使鎖南所率的元帥府中缺少李(禮)店文州元帥府、脫思麻路元帥府,想必李(禮)店文州元帥府此時已不屬于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管轄,而脫思麻路元帥府或已罷設。

除元帥府外,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還管轄有松潘、宕、迭、威、茂州等處軍民安撫司以及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宣撫司,《元史》卷23《武宗本紀二》至大二年(1039)秋七月壬辰載:

宣政院臣言:“武靖王搠思班與朵思麻宣慰司言:‘松潘宕迭威茂州等處安撫司管內,西番、禿魯卜、降胡、漢民四種人雜處,昨遣經歷蔡懋昭往蛇谷隴迷招之,降其八部,戶萬七千,皆數百年負固頑獷之人,酋長令真巴等八人已嘗廷見。今令真巴謂其地鄰接四川,未降者尚十余萬。宣撫司官皆他郡人,不知蠻夷事宜,才至成都灌州,畏懼即返,何以撫治?宜改安撫司為宣撫司,遷治茂州,徙松州軍千人鎮遏為便。’臣等議,宜從其言。”詔改松潘迭宕威茂州安撫司為宣撫司,遷治茂州汶川縣,秩正三品,以八兒思的斤為宣撫司達魯花赤,蔡懋昭為副使,并佩虎符。

松潘、宕、迭、威、茂州等處軍民安撫使司改為宣撫司后,靜州茶上必里溪安鄉等二十六族軍民千戶所、龍木頭都留等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岳希蓬蘿卜村等處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應為其所屬。

5.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兼管的萬戶府

《元史》卷91《百官志七》“宣慰司”條載:“宣慰使兼管軍萬戶府,每府宣慰使三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管勾一員。”萬戶府與元帥府雖然均屬于軍事系統,但兩者之間并不是隸屬關系,而是相互獨立的軍事機構。元帥府的上級是都元帥府,萬戶府則由宣慰司兼管。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兼管的萬戶府與都元帥府管轄的元帥府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如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兼管的萬戶府中只有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為正三品秩,其余均為從三品秩,而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隸屬的元帥府中也只有李店文州元帥府為正三品秩,其余亦為從三品秩。

從《元史》卷87《百官三》、卷92《百官七》以及碑刻記載可知,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兼管的萬戶府有:折(招)藏萬戶府,必呈(里)萬戶府,常陽帖城阿不籠等處萬戶府,即漢(常)陽軍民萬戶府[13],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處萬戶府,即文扶州萬戶府,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禮店蒙古萬戶府,文州吐蕃萬戶府等。[14]這些萬戶府有的終元之世仍見存在,有的在元朝末年已不見載。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禮店蒙古萬戶府。

禮店蒙古萬戶府曾幾度游離于陜西行省與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之間?!对贰肪?《世祖本紀》載:“至元九年(1272)冬十月癸卯,立文州?!惫饩w《階州直隸州續志》卷3《沿革》載:“元世祖至元九年,復置(文)州,省縣,并入脫思麻路禮店?!薄对贰肪?8《兵志一》載:

大德十一年(1307)四月,詔禮店軍還屬土番宣慰司。初,西川也速迭兒、按住奴、帖木兒等所統探馬赤軍,自壬子年屬籍禮店,隸王相府。后王相府罷,屬之陜西省,桑哥奏屬土番宣慰司,咸以為不便,大德十年命依壬子之籍,至是復改屬焉。

這里所說的“桑哥奏屬土番宣慰司,咸以為不便,大德十年命依壬子之籍”,很可能就是《元史》卷22《武宗一》記載:“大德十一年秋七月丙寅,以禮店蒙古萬戶屬土蕃宣慰司非便,命仍舊隸脫思麻宣慰司,防守陜州”,只是其中的“脫思麻宣慰司”很可能是陜西行省之誤,理由是:(1)若以禮店蒙古萬戶府隸脫思麻宣慰司,怎么能遠隔千里去“防守陜州”?(2)脫思麻宣慰司即吐蕃等處宣慰司,兩者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關系。

此外,《元史》卷87《百官三》所載“鳳翔等處千戶所、慶陽寧環等處管軍總把”等,很可能是禮店蒙古萬戶府歸屬陜西行省管轄時分流下來的。禮店蒙古萬戶府曾多次分流,如至元十五年(1278),帖木兒(趙國安)改任隨路拔都萬戶府元帥,移鎮重慶,成為四川六個萬戶府之一;至元二十一年(1284),徹里之子步魯合答以功授云南萬戶府達魯花赤,“子忙古不花襲管軍萬戶”[15]。因此,鳳翔等處千戶所、慶陽寧環等處管軍總把等作為禮店蒙古萬戶府歸屬陜西行省或防守陜州時分流下來的職官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禮店蒙古萬戶府歸屬土蕃等處宣慰司后,這幾個職官是否仍屬于禮店蒙古萬戶府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折藏萬戶府,“折藏”又可寫作“招藏”,《明太祖實錄》洪武四年河州衛下有“招藏軍千戶所”?!夺褐葜尽肪?《民里》所載岷州衛十七里中有招藏里,此均可視為“折藏”的不同譯寫。

6.吐蕃等處招討司及其屬附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

元代招討司本為臨時設置的機構,但吐蕃等處招討使司設置后卻長期存在于河州?!对贰肪?7《百官三》將吐蕃等處招討使司及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列于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名下,誤也,應當與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并列。吐蕃等處招討司及其屬附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的設置與元代高昌王紐林的斤鎮戍河州有直接關系。《元史》卷122《巴而術阿而忒的斤傳》載:“有旨師出河西,俟北征諸軍齊發,遂留永昌。會吐蕃脫思麻作亂,詔以榮祿大夫平章政事,領本部探馬等軍萬人鎮吐蕃宣慰司?!薄兑喽甲o高昌王世勛碑》亦載:“會吐蕃脫思麻作亂,詔(紐林的斤——引者注)以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吐蕃宣慰使領本部探馬等軍鎮吐蕃?!?a id="w16">[16]此事發生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它是目前所能見到的高昌回鶻遷徙河州最直接的記載。

紐林的斤所率探馬等軍萬人鎮守的脫思麻,當是泛指,即吐蕃等處宣慰司。紐林的斤所率探馬等軍萬人鎮戍河州后,元廷設吐蕃等處招討使司及其屬附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以處之。《元史》卷87《百官志三》載:“吐蕃等處招討使司,秩正三品,招討使二員……其屬附: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秩正三品,萬戶五員,千戶八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p>

紐林的斤以駙馬身份出鎮吐蕃宣慰司后,不僅擔任了吐蕃等處招討使一職,而且還身兼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等職。兩者之間的合署辦公,使吐蕃等處招討使司都元帥府因此變得更加強大。紐林的斤離任后,其弟欽察臺繼續留在河州,并承襲吐蕃等處宣慰使一職。[17]嘉靖《河州志》卷3《文籍志》引延祐七年學士倪鏜所撰《儒學文廟碑記》云:“河州儒戶張德載始自建宣圣廟于蒙塾。延祐二年,平章、宣慰使欽察臺重修殿閣廊廡,繪塑賢哲。繼而,宣慰使著思吉巴撥田贍學,養育人才。”康熙《河州志》卷3亦載:欽察臺“仁宗延祐初年以駙馬、平章為河州吐蕃宣慰使司宣慰使”。

吐蕃等處招討使司所屬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在元朝屬上萬戶府。[18]《元史》卷91《百官七》載:“上萬戶府,管軍七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正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三品,虎符。”脫思麻探馬軍萬戶府很可能駐扎在河州南鄉,為此留下“萬戶溝”的地名。嘉靖《河州志》卷1《地理志·屯寨》載河州南百里有“萬戶溝”,明初在這里設有“萬戶溝寨”,戍兵屯田。清代分為上、下萬戶溝。[19]明代早在建國之初就已“革諸將襲元舊制樞密、平章、元帥、總管、萬戶諸官號”[20],故萬戶溝作為地名應當是元代萬戶府駐扎于此而得名,并延續至清朝。如上所述,元代河州、岷州、洮州一帶共有七個萬戶府,這其中只有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駐扎在河州,故萬戶溝當屬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的駐扎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湾仔区| 大关县| 娄烦县| 邵阳市| 共和县| 柳林县| 百色市| 西和县| 汶上县| 斗六市| 纳雍县| 且末县| 临高县| 苍梧县| 紫阳县| 建始县| 涪陵区| 陆川县| 宜春市| 金坛市| 阳谷县| 灵石县| 石首市| 罗甸县| 永新县| 合阳县| 北流市| 小金县| 筠连县| 合川市| 杭锦后旗| 灵石县| 和硕县| 惠州市| 双鸭山市| 永康市| 盖州市| 五家渠市| 当涂县| 慈利县|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