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淮河流域族群演化與文化融合
- 金榮權
- 556字
- 2025-04-25 18:32:46
第二章 新石器時期淮河上游的族群遷徙與文化融合
淮河上游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生活于距今10 萬年前后的許昌靈井人是這一地區早期古人類的杰出代表。在靈井的舊石器遺址中不僅發現了大量的細石器、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同時還發現了10萬—8萬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靈井人憑借原始的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雕刻器和球等中石器時代的石器從事著狩獵和捕撈活動。由于考古材料的缺乏,盡管我們不知道靈井人最后去了何方,其原始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哪一個族群所繼承、發展,但靈井人無疑為淮河上游地區的早期史前文明帶來了一抹亮麗的曙光。
在新石器時代,淮河上游形成了獨具一格且有著重要地位的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不僅確立了淮河上游在史前時代的文化地位,使這一地區成為考古學界關注的對象,同時這一文化因素對淮河中下游的北辛文化—大汶口—龍山文化等產生了重大影響。而隨著史前族群的遷徙,南方的屈家嶺文化北進、西北仰韶文化南漸、東部的大汶口和龍山文化西遷,它們都在淮河上游地區交會、融合,甚至演化出新的文化類型。由此可見,淮河流域上游地區在史前時期,不僅是南北文化的過渡帶,還是南北、東西文化的融合區。研究這一地區新石器文化,厘清這一時期的族群遷徙與文化交流,對于探索我國遠古文明的起源、族群的遷徙與融合、史前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