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道游擊隊》文獻史料輯
- 陳夫龍編
- 1353字
- 2025-04-28 10:46:22
王元化談《鐵道游擊隊》的出版
羅銀勝
1951年,王元化先生受命組建新文藝出版社(后來的上海文藝出版社),并出任總編輯兼副社長。由于社長劉雪葦又任華東文化局局長,所以出版社的日常工作由元化先生負責,他為文藝社初創時期的發展殫精竭慮,貢獻殊多。
我因為寫傳記,需要積累素材,豐富史料,得便時就來到元化先生跟前,陪他聊聊天,聽他講講他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如今想起當年元化先生健在時,在慶余別墅親受謦欬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
有一次,與元化先生交談中,不知怎么就談到當下十分熱門的“紅色經典”的話題上了,這下又打開了先生的話匣子。先生談笑風生地說起自己與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的淵源。
《鐵道游擊隊》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它的問世,元化先生功不可沒。《鐵道游擊隊》的作者劉知俠是工人出身的作家。1941年[1]夏天,山東戰斗英模大會在山東濱海根據地召開,鐵道游擊隊的那些傳奇式的英雄和那些驚心動魄的戰斗給劉知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決心以此寫一本書。此后,經過多年的實地采訪,他獲取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新中國成立后,他在山東文聯請了一年的長假,集中精力趕寫《鐵道游擊隊》。
然而,作品完成交給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后,卻引起了兩種不同看法。有人說,這不是文藝作品,只是堆積了一些戰爭素材。另一種觀點卻說,這是一部好作品,應該立即出版。
作為出版社的總編輯,元化先生對充滿時代氣息的《鐵道游擊隊》,青眼有加,促成了作品的出版。在元化先生看來,這部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作者以滿腔熱忱和質樸的表現方法,謳歌了鐵道游擊隊,他們戰斗在敵人據點林立、重兵據守的鐵路線上,破鐵路、撞火車、搞機槍、奪物資,在火車上打殲滅戰、鬧得天翻地覆、震撼敵偽……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戰斗故事,讓人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
正因為劉知俠對鐵道游擊隊太了解和太熟悉,所以在表現他們的斗爭事跡時,就面臨一個藝術上的選擇和取舍的問題。有著敏銳藝術感覺的元化先生放下手頭的工作,多次與劉知俠交流,循循善誘,探討作品的修改。在談到寫作的表現能力問題時,他打比方說,寫作要講究技巧,木工還有粗細活之分,把人物寫活了,作品也就成功了。
元化先生還請劉金(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長、《文學部》總編輯)擔任《鐵道游擊隊》責任編輯。后來通過加工處理,過于煩瑣、重復的人物和戰斗情節,或刪或并,當然有的也有所加強。
就這樣,《鐵道游擊隊》于1954年1月出版,并立刻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新書上柜不久便告罄,當年即再版。
《鐵道游擊隊》使劉知俠一舉成名,奠定了他在當代中國文壇的地位。作品后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并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劉知俠對作品的“護產師”元化先生一直存有敬意,他曾深有感慨地說過,一部好作品要過兩關,第一關是責任編輯,碰到一位有思想、懂作品的好編輯,才能得以發表。否則一部好作品就會被扼殺在襁褓中,一位有才華的作家會就此消沉,永無出頭之日,再也沒有信心去寫東西了。第二關是讀者關,讀者是作者的衣食父母,讀者有自己對作品的見解,出版社再吹,評論家再捧,讀者就是不買賬,那么你的書就要在柜臺里落滿灰塵。
元化先生說,知俠這位老同志有意思,只要有機會出差到上海,總要來看望,順便帶許多當地的土特產,推也推不掉……
(選自《百年潮》2011年第4期)
[1] 此處原文為“1941年”,應為“1943年”。——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