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道游擊隊》文獻史料輯
- 陳夫龍編
- 2082字
- 2025-04-28 10:46:21
五 芳林嫂對我的救助
全國解放后的1952年,我著手寫《鐵道游擊隊》長篇小說,動筆前,我又到棗莊去找到王志勝,看了往年的炭廠和洋行的舊址。我到微山湖和杜季偉一道乘船在湖里轉了一圈,并在微山島上找到一些漁民談談過去打鬼子的故事。舊地重游,為的重溫在抗日戰爭時期,鐵道游擊隊在這里從事的火熱的斗爭生活?;貪虾螅揖驮诖竺骱M行這部長篇小說的創作。
為了使這部作品,能使中國的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事先我剖析了一遍《水滸傳》,在寫作上盡可能注意以中國民族文學的特點來刻畫人物,避免一些歐化的詞句和過于離奇的布局和穿插,把它寫得有頭有尾,故事線索鮮明,使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小高點。因此,小說出版后,讀者面比較廣,在讀者中也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人們都把生活中的原型改叫成書中人物的名字了。如稱劉金山為劉洪,杜季偉為李正,王志勝為王強,而劉桂清人人都叫她芳林嫂了。
小說出版后,我和鐵道游擊隊的幾位主要人物常有來往。1955年小說改編電影時,我建議請劉金山當軍事顧問。在南京見到杜季偉,到棗莊也和王志勝見面。當時中興煤礦為戰爭所破壞,但礦井下邊的機器和物資還很多,有待開發。王志勝任煤礦辦事處主任。王志勝見到我很熱情,約我喝酒。在談話中,我無意中問到徐廣田的情況。他告訴我:魯南地區解放后,因徐曾投敵叛變,為公安部隊逮捕,由于他在敵人那里時間不長,又沒大的惡跡,就判了兩年徒刑又放出來了?,F在沒有職業,在糧食市上為人家量斗,掙碗飯吃。我想去看看徐廣田,王志勝堅決不同意。他憤憤地說:“他還有什么臉見你?!”王志勝指的是我在棗莊時,曾對徐廣田的妥協進行過苦勸。但是我還是要求王志勝在煤礦修復開工后,給徐廣田找個工作,當個工人。我對他說這不是同情徐廣田,徐投敵叛變革命是不能原諒的。我的意思是要他給徐一碗飯吃,讓他重新作起。不然叫他在大街上流浪,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影響社會治安。因為他們畢竟自小在一起,一塊干了一段革命。如再出事,他們這些老人的臉上也不光彩。在我的勸說下,后來他介紹徐廣田在井下當了煤礦工人,干了不久,因為喝醉酒和人打架又被開除了。后來聽說三年困難時期,他貧病交加死去了。
我和劉清桂[5](鐵道游擊隊員都稱她二嫂),在濟南常常見面。1946年國民黨軍隊進攻魯南時,她隨鐵道游擊隊的干部家屬一道撤到黃河北我軍后方了。全省解放后,她路過濟南要回魯南,這時她老伴已被國民黨迫害死了。一些老同志勸她在濟南住下,她就在這個城市落戶了。
《鐵道游擊隊》的小說和電影出來后,人們聽說她就是芳林嫂,人人都尊重她,青年團、少先隊常去拜訪她,并請她去作輔導報告,談談鐵道游擊隊打鬼子的戰斗事跡,對他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少先隊很崇敬這位對革命有功的老人,把紅領巾掛了她一脖子。她住在濟南槐村街,遠近的人們都知道這里住著鐵道游擊隊的芳林嫂。
我在濟南工作,和她同住一個城市,所以能常常見面、歡聚。她雖然已是五十多歲了,可是還是那樣熱情、豪爽,想不到在十年浩劫的風暴中,她又大顯身手、奮不顧身地和造反派斗爭,勝利地掩護了王志勝(王強)八個月,掩護了我四個月,等于救了我和王強的生命,真是威風不減當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王強原是退休的干部,因為在一個造反派的宣言上簽了個名。后來兩派武斗,一派死傷了一些人。這一派就說是王強指揮進行武斗的,死難家屬要求支左的軍隊一定要抓住王強抵命。其實武斗時王強并不在場,可是在不分青紅皂白的情況下,一抓到王強會被他們砸死的。所以王強就跑到濟南,在芳林嫂家躲起來了。芳林嫂一見王強就說:“你在這里住下去就是,保證不會出問題。你不是每天三頓飯都喝酒么?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一天三頓酒喝?!焙髞項椙f的部隊在死難家屬的要求下,派一個連長帶一個戰斗班到芳林嫂家里來抓王強。一個戰斗班站滿了她的小院子,而王強就藏在她隔壁大女兒屋里。可是芳林嫂卻臨危不懼,是那么沉著地應付著連長,僅僅略施小計,就把連長和那個班的戰士騙走。當他們一出她的家門,芳林嫂就從后窗將王強托到另一個院子里,就是連長和戰斗班回來也找不到王強了。
我為芳林嫂救護戰友的豪爽、勇敢的行為所感動。所以在后來我被造反派囚禁,對我實行武斗時,我從三樓跳下來,逃到芳林嫂的家里。她見到我說:“大兄弟,你在二嫂我這里住就行了,保你沒事!”她叫三兒騎自行車來,讓我在院子里上車,騎車到住在另外一個胡同里的三兒家躲藏,就是造反派用警犬偵察也休想找到我。在掩護的過程中,她一方面為我治傷,一方面還要應付造反派襲擾。造反派在她門前活動,尋機搜捕我,出現很多危險的情況,由于她機智地安排都轉危為安,直到四個月后形勢好轉,我才安全地回到工作單位。
最近我寫了一篇題名《芳林嫂》的紀實中篇小說,是描寫她晚年在十年浩劫中英勇斗爭事跡的,這也算是《鐵道游擊隊》小說中,一個英雄人物的續篇吧!
1986.9.17于青島
(選自《新文學史料》1987年第1期)
[1] 此處原文為“鄭陽”,應為“鄭惕”?!幷咦?/p>
[2] 此處原文為“河溝站”,應為“沙溝站”?!幷咦?/p>
[3] 此處原文為“學校”,應為“黨?!薄!幷咦?/p>
[4] 此處原文為“河溝”,應為“沙溝”?!幷咦?/p>
[5] 此處原文為“劉清桂”,應為“劉桂清”。——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