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治水通運史
  • 趙維平
  • 12字
  • 2025-04-25 17:39:54

第二章 先秦黃河與先秦水運

第一節(jié) 夏代貢運和商末漕運

夏代始有信史,治水通運始于大禹治水。司馬遷《史記·河渠書》對大禹治水概述道: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災(zāi)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wù)。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1]

《尚書·夏書》共兩篇,其中《甘誓》內(nèi)容不涉及黃河和治河,故而司馬遷所謂《夏書》實即《夏書》的另一篇《禹貢》。但又和今本《禹貢》有出入,其中“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在今本《禹貢》中無原句甚至無此意,但班固《漢書·溝洫志》引用時有相近文句;“以別九州”以下內(nèi)容在今本《禹貢》中有此意但非原文,疑司馬遷、班固時代另有其他版本《尚書》或《禹貢》者在。

20世紀(jì)30年代和70年代,有學(xué)者兩次提出《禹貢》篇成書在戰(zhàn)國時代,后來不少學(xué)者贊同“戰(zhàn)國說”,但并不質(zhì)疑其“我國最早的地理名著”的地位,或不至于以此否定其內(nèi)容的信史性,或多或少暗含那樣成熟地理名著不可能產(chǎn)生在夏朝的意思。這種情況很像清末民初有人懷疑中國是否有五千年信史,必待1935年司母戊大鼎出土始釋其疑一樣。2012年,上海學(xué)者金宇飛發(fā)表《〈禹貢〉 成書年代新論》,對《禹貢》成書戰(zhàn)國說的論據(jù)提出反質(zhì)疑,指出把《禹貢》放在“夏商時期甚至是龍山時代”,“九州的排序和貢賦的分析”才合情入理,從而認(rèn)定《禹貢》“恰是舜禹時期的真實反映”[2]。本書十分贊同這一觀點,故而把《禹貢》及《史記》相關(guān)轉(zhuǎn)述當(dāng)作信史來解讀。

按《河防一覽》的全河圖,積石在甘肅境內(nèi)。按《史記·河渠書》張守節(jié)正義,龍門在同州韓城縣(今屬陜西)北50里,大禹鑿河廣80步,黃河至此稍寬。華陰,地屬陜西,在陜、晉、豫交界黃河急轉(zhuǎn)彎處。砥柱,即三門山。孟津,在洛州河陽縣南門外,地屬今河南洛陽。雒汭,在河南省鞏縣洛水入黃河處。大邳,地在古黎陽(今河南浚縣)境內(nèi)。按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禹河下游所過大陸為澤名,在邢州、趙州界,又名廣河澤、巨鹿?jié)伞F湎戮藕託w一流入渤海。可見大禹治水歷時13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四海之內(nèi)幾乎所有江河都被他治理過,而以治河用功為大。大禹治理過的河道,上游起積石、龍門至華陰;中游經(jīng)砥柱、孟津、雒汭至大伾;過降水、大陸入海。

大禹治水,功效延續(xù)于三代。至少周定王五年改道之前,黃河一直是安瀾的;盡管東周至漢初農(nóng)耕區(qū)擴(kuò)張日益加劇,但漢初才有黃河之名,文帝年間黃河才開始大決泛濫。大禹治水之后,沿著山體的走勢砍削樹木作為標(biāo)記,以高山與大河來確定九州的疆界,規(guī)劃各州向夏都貢運土產(chǎn)的水運路線。

其一,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底績,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恒、衛(wèi)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3]當(dāng)時冀州的范圍,西起壺口,南至覃懷、漳水,東抵大陸、島夷。壺口在河?xùn)|屈縣東南,岳陽即太岳的南坡,覃懷即河內(nèi)懷縣,衡漳即橫流入河的漳水,大陸在巨鹿縣北。冀州四境略等于今山西、河北加河南北部。夏朝都城在今晉、豫之間的黃河北岸,冀州相當(dāng)于夏朝的京兆府。其進(jìn)貢路線沿恒、衛(wèi)、漳之水入黃河,島夷則在接近碣石的地方入黃河。

其二,兗州。“濟(jì)、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灉、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其篚織文。浮于濟(jì)、漯,達(dá)于河。”[4]當(dāng)時的兗州北界大河,東南跨濟(jì)水,是洪水泛濫的重災(zāi)區(qū)。大禹治水分河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釡、胡蘇、簡、潔、鉤槃、鬲津共九道;灉、沮二水合流入雷夏澤。治水成功后,人們下山就原,耕作13年后與他州物產(chǎn)同樣豐富。兗州貢品是漆和絲,船運由濟(jì)水、漯水進(jìn)入黃河。

其三,青州。“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于汶,達(dá)于濟(jì)。”[5]當(dāng)時青州在渤海與泰山之間。嵎夷即萊夷所居海隅,濰水北至都昌縣入海,淄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青州貢品是鹽和葛布,各種海產(chǎn)和絲、麻、松、鉛,竹筐陸運然后自汶水入濟(jì)水。

其四,徐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底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于淮、泗,達(dá)于河。”[6]當(dāng)時徐州東至黃海、北至泰山、南至淮河,淮河、沂水經(jīng)過治理,沂蒙之地可以耕種;大野澤收聚洪水,東平洪水得以平定。徐州貢品有五色土、桐樹、磐石、珍珠、魚、絹、綢,從淮河、泗水進(jìn)入黃河。

其五,揚州(見圖2-1)。“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沿于江、海,達(dá)于淮、泗。”[7]當(dāng)時揚州地在彭蠡以東,淮河以南,東海以西,震澤(太湖)以北。治水期間,彭蠡蓄水功能得到強(qiáng)化,三江入海順暢,太湖洪水不再泛濫。揚州物產(chǎn)豐富,貢品有金銀銅、玉石、大小竹子、象牙、犀牛皮、鳥羽、牦尾和木材,沿長江入東海,再入淮河溯泗水,進(jìn)入黃河。

其六,荊州(見圖2-1)。“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云上夢作。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8]當(dāng)時荊州在荊山以南、衡山南坡以北。治水后,長江、漢水東入大海,九江得其當(dāng)行之道。水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潛,長江和漢水得到疏導(dǎo),云夢澤四周有了農(nóng)業(yè)耕作。荊州貢品有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牛皮、金銀銅三金、椿柘檜柏四木、磨刀石、石鏃、朱砂、箘竹、楉條、大龜,船載經(jīng)長江、沱水、潛水、漢水,由陸路達(dá)洛水,由洛水入黃河。

其七,豫州。“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導(dǎo)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纻,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dá)于河。”[9]當(dāng)時豫州南抵荊山、北接黃河,境內(nèi)河流伊、瀍、澗三河入洛,洛入河。濟(jì)水上源稱沇水。治水期間沇水入河溢為滎澤,疏導(dǎo)了濟(jì)陰的菏澤,睢陽附近的孟渚,三湖的蓄水功能得到強(qiáng)化。豫州貢品有漆、麻、細(xì)葛布、麻布、綢、細(xì)棉絮,由洛水入黃河。

其八,梁州(見圖2-1)。“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績。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10]梁州地在華山和墨水之間,境內(nèi)沱水、潛江發(fā)源于岷山、嶓冢二山,而至荊州入江。治水期間蔡、蒙二山水患平定,西南夷人安居樂業(yè)。梁州貢品有美玉、鐵、銀、鏤器、石鏃、石磬、熊羆、狐貍、山貓、毛織品,裝船沿潛水入沔水,經(jīng)陸路轉(zhuǎn)運渭水入黃河。

其九,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底績,至于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瑯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11]當(dāng)時雍州西起黑水、東至西河,治水期間境內(nèi)河流都得到治理,弱水向西流,涇水、漆水、沮水、灃水都入渭進(jìn)而入河;重要山脈荊、岐、終南都有路相通;高原濕地和豬野澤也得到治理。這一帶貢品美玉、寶石,從積石下黃河至龍門,與渭水來船會合后沿河?xùn)|下。

圖2-1 夏代荊揚梁三州貢運示意圖

圖2-1反映夏代荊揚梁三州貢運水道。夏代梁州相當(dāng)于今陜南、四川之地,夏都先在今晉南后在今豫西黃河岸邊。梁地貢物由長江逆嘉陵江北上,然后陸運過秦嶺西端再進(jìn)入黃渭水道。夏代荊州相當(dāng)于今湖南湖北,其貢物由長江水系集中,再溯漢水北上,陸運過秦嶺東端入黃渭水道。夏代揚州在今長江下游,貢物沿江東出江口,然后由海道北上再入淮河口西進(jìn),由泗水北上進(jìn)入黃河。虛線上端小箭頭表示經(jīng)過陸運入黃河。

夏代所行是貢運,而不是漕運。因為雖然以土產(chǎn)定所運,但所運物品中沒有糧食。其一,夏都所在汾河下游是天下糧食高產(chǎn)區(qū),不需要其他地區(qū)糧食支援。有學(xué)者分析《禹貢》對天下土壤的劃分道:“以壤、墳、涂泥三種類型為主,基本上涵蓋了我國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三種主要氣候區(qū)域類型的土壤。如雍州包含了黃土高原大部,其土黃壤,質(zhì)地疏松而肥沃。冀州多為山前沖積平原,黃河多次在此改道泛濫,湖沼斥鹵之地較多,鹽堿含量大,地呈白色,為白壤。兗、豫、徐州多處黃河中下游沖積地帶,淤積層厚,富含腐殖質(zhì),肥沃而松軟,壤稱墳。荊、揚等南方地處水鄉(xiāng),土壤水分含量大,以泥稱之。”[12]可知被列入“壤”的唯有雍、冀二州,冀州雖然被稱白壤,明顯不如雍州黃壤,但汾河下游鄰近雍州,應(yīng)該是黃、白壤過渡地帶,土地肥沃而無鹽堿之害。其二,夏代水運都是利用自然江河,穿插近距離陸運,沒有運河開鑿,與后世所言漕運有明顯區(qū)別。

中國古代真正意義的漕運萌芽,應(yīng)該確定出現(xiàn)在商末。殷商統(tǒng)治中心東移,岑仲勉《黃河變遷史》論商之遷都,“比較顯著的為商丘、亳、相和北蒙”[13],并將之分為鄰近安陽和鄰近歸德兩個中心,較夏都確實東移數(shù)百里,但都離黃河不遠(yuǎn)。其貢運不會完全沿襲夏人衣缽,肯定有自己的特色。如積極開拓海外,《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稱:“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是早期商王,比較重視海路開拓。又如逐漸從四方運糧到都城,《史記·殷本紀(jì)》: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14]。《史記·周本紀(jì)》:滅商后武王“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fā)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15]。都說明紂錢糧積聚規(guī)模之大。錢糧積聚過程就是運輸,運輸依賴舟河就是原始漕運。前人解巨橋為有巨鹿水之橋,紂立倉于橋旁,糧食從巨鹿水運來。巨鹿水就是運道,可視為漕運濫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宜丰县| 隆尧县| 徐汇区| 惠州市| 获嘉县| 兴城市| 封开县| 清河县| 石首市| 曲水县| 合水县| 郎溪县| 个旧市| 治多县| 黑山县| 商南县| 共和县| 静宁县| 浑源县| 张北县| 抚远县| 耿马| 布尔津县| 永登县| 新乡市| 凤翔县| 湛江市| 交口县| 滦南县| 潍坊市| 祁东县| 安图县| 巴中市| 南汇区| 油尖旺区| 沭阳县| 河北省| 尼木县| 阜新|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