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治水通運研究成果

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現代河漕研究起步階段。舊中國積貧積弱,分崩離析,戰亂頻仍。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全無文治,學術研究不受重視,學者只能根據個人學術自覺和良知愛好選擇研究方向,各自為戰地靠頑強毅力做成一些學術成果。當時戰亂之外,國人面臨的最大自然威脅是黃河決口。故而治黃史研究最先起步,進而帶動運河和漕運研究也小有進展。

一 治黃史研究

民國治黃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學術著作上。1926年,山東省河務總局印行林修竹《歷代治黃史》,總目錄表明該書內容由古今黃河圖和歷代治黃大事年表兩部分構成。前者包括歷代河流流變圖、豫河圖、直隸河圖、最近測勘魯省下游現勢圖、最近測勘黃河入海尾閭圖、最近黃河堤岸實測圖六圖,后者記歷代治黃大事,分為唐虞至五代、宋、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六卷。總纂林修竹,是山東河務局長兼運河工程局總辦,實際撰稿為局秘書徐振聲,插圖由局工程科長潘鎰芬完成。該書用文言寫成、線裝豎排格式排版。唯黃河圖用近代測繪技術精勘實測制出,大事表和治黃史傳統紀年與西歷紀元并列,透露些許現代學術氣息。但整體上看,未脫《行水金鑒》窠臼,還不是完全現代意義治黃史研究著作。

1937年,國立編譯館和商務印書館推出《治河論叢》。作者張含英任職黃河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因“幼年飽受河驚,深知其害,因患思治,于是研究之念油然而生”[1]。后來留學國外專攻治水,學成回國后供職治河,“十余年間,業余之暇,乃專致力于黃河問題;偶有所得,輒錄而存之,或發表于報章雜志,以供時人參考”[2]。由此成書。《治河論叢》收治河策略之歷史觀、黃河答客問、論黃河水災與國難、黃河改道之原因、黃河之沖積、黃河最大流量之試估、民國二十三年黃河水文之研究、黃河河口及其在工程上經濟上之重要、杜串溝說、黃河凌汛之根本治法、五十年黃河話滄桑、李升屯黃河決口調查記和視察黃河雜記等專題論文15篇。用鉛活字豎排,有治理黃河的現時考察結論,也有歷代治黃經驗教訓總結,該書可基本視為治河史的現代著述。

后來又有兩部治河史著作問世,標志民國黃河水利研究的新成果。其一吳君勉纂輯《古今治河圖說》,作為當時水利委員會水政叢書之一于1942年出版。全書分禹河、河大徙、近代大河、黃河利病及治法等11章,有插圖40余幅。附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查下游三省黃河報告》、李儀祉《黃河根本法之商榷》、張一烈《黃河中牟堵口概況》等9篇文章。其二張含英《歷代治河方略述要》,194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不僅是完全現代意義的治河史研究著作,而且部分章節言治河論及漕運。全書共十章:首章緒言,介紹著述意旨;第八章余論,論述當代治河若干要領;末章附錄《防洪方略》,論述當代防治河決工程技術問題;中間六章分論中國歷史上大禹、賈讓、賈魯、潘季馴、陳潢和李儀祉6位治河大家的理論建樹和實踐業績,其中賈讓章有“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一節,潘季馴章有“河道形勢與漕運及祖陵之關系”一節。這樣,全書便初露古今關聯、河漕合說之端倪。

學術論文也很大程度上體現民國治黃史研究成果。“1933年的黃河洪水暴漲、下游多處決口事件又將研究推向了高潮……僅1934年發表在《黃河水利月刊》上的文章就有十余篇;1936年,《水利》雜志‘為前車借鑒計,乃有纂輯清代黃河決口史之發起’,前后刊載論文七篇。”[3]其中沈怡《黃河與治亂之關系》發表在當年《黃河水利月刊》第1卷第2期,張含英《黃河改道之原因》發表在《陜西水利月刊》當年第3卷第4期,影響為大。這些論文著眼于為消除黃河現實水患尋求歷史借鑒,側重研究黃河為害和治理規律。

二 運河和漕運研究

運河史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有兩文兩書建樹非小。汪胡楨發表在《水利》1935年8月第2期第9卷的《運河之沿革》,從工程技術進步層面把中國古代運河開發史分為四期。(1)春秋至隋代“所施工事不過就平原沮洳之區,將湖泊溝通連貫,以渡舟楫而已。遇水量易泄或水流湍急之處,則建筑堰埭以障其流,運舟至此,必須轉般”。(2)唐宋兩代為閘河萌芽時代,“江都之伊婁河(今瓜洲運河),淮安之末口(昔時運渠通淮之處)均有其例”。(3)元至清中葉為閘河時代,技術標志是“就水面傾斜甚巨之水道,間段設閘,分成多級,以節水量而利舟楫”。作者考證中唐寶歷初,李渤在靈渠設斗門十八為其濫觴,用于東部運河則始于金代高良河,元代大用于京杭運河,至元末“于高良河置壩閘二十座”,大德初“于會通河建閘八,閘河之制始漸廣”,明清兩代“南北運河自淮陰至南旺,由南旺至臨清,地勢高下,相差最巨,自有閘河之制,舟楫始得往來”[4]。(4)晚清日益衰微,讓位于海運和鐵路。在此基礎上把運河分為平津、津濟、黃淮、淮江、鎮蘇、蘇杭六段,分別論述其大致情形。形式雖遠未達現代論文規范,但行文言簡而意賅,少現代論文的鋪排陋習。發表在《地學雜志》1919年第9—10期的張景賢《北運河考略》一文,學術價值不在北運河歷史沿革和流域河流源流考證,而在于述評黃河決銅瓦廂以來北運河水毀災大、修復功少,以致北京失去通航天下優勢的現狀。

學術著作方面,全漢升《唐宋帝國與運河》(商務印書館版)和史念海《中國的運河》(史學書局版)兩部學術專著,同在1944年出版,于古代運河研究有奠基之功。前者十章,緒論述評隋朝開運河對唐宋的巨大影響,在此后的600多年內變為唐宋帝國的大動脈。第二至第六章述評唐代運河,把唐代運河興衰分為高宗武后朝、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和肅代德三宗復興、憲宗中興、晚唐五個階段分別寫出;第七至第九章述評兩宋運河嬗變,第七章述評北宋以汴梁為中心構建運河體系,第八章述評徽、欽期間國勢和運河同時衰退,第九章述評宋金運河阻隔、南榮北枯史實。第十章為全書結論,指出隋代奠定的運河體系影響唐宋,適應中國第二個大一統時期政治軍事重心在北而經濟中心南移的客觀需求,地在運河關鍵點的洛陽、汴梁得以成為王朝都城。該書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堪稱現代意義上的河漕研究學術專著。《中國的運河》于勾勒中國運河沿革史上與前者有大致相同建樹。由于作者1988年重新研究、擴充內容、精確表述后以相同書名重新出版,所以此處不做深入介紹。

漕運研究有吳士賢《清代以前的漕運概況》(《天津益世報》食貨專欄第42期,1937年5月18日)為民國時期漕運史研究開山之作。全文分秦漢漕運、隋唐漕運、宋金漕運、元代漕運和明代漕運五部分,論述各代漕運基本問題,勾勒古代漕運史的大體輪廓。盡管該文史料來源無非三通和二十四史,并無太多個人真知灼見,但各朝漕運嬗變來龍去脈言之有據,對日后相關研究有拋磚引玉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宜昌市| 文水县| 通许县| 尼勒克县| 枞阳县| 卫辉市| 雷波县| 彭阳县| 新和县| 三江| 乌审旗| 肃北| 敦煌市| 津市市| 平原县| 尚志市| 苗栗市| 镇安县| 静宁县| 澄迈县| 京山县| 白河县| 信丰县| 双城市| 雷波县| 阜城县| 玉溪市| 义乌市| 永城市| 库尔勒市| 思南县| 宝丰县| 金阳县| 深州市| 武陟县| 清新县| 彰化市| 嘉峪关市| 兖州市|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