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先秦造船用船技術
古代中國人的水行文明,最初利用自然漂浮物,如“遂人以匏濟水,伏羲氏始乘桴”[30]即是。后來捉摸自然漂浮物原理,“世本云:古觀落葉因以為舟。淮南子云:古人見窽木浮而知為舟”。受落葉漂水、空木浮動啟發,模仿著而造船,最初造的只能是獨木舟,即《周易》所說“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31]。《史記·夏本紀》說大禹治水陸行乘車水行乘船,禹船很可能就是獨木舟,頂多是木筏。
20世紀中國出土了一些獨木舟,不少被確定為三代之物。其中1965年,江蘇武進縣淹城鄉出土了兩只獨木舟,其中一只尖頭敞尾,好似半截木船,長4.5米,寬0.46米,敞尾,剜挖起來比較容易。航行時人坐船首,開敞的尾部翹在水面之上,亦無進水之患。武進淹城相傳為商末周初奄君住地。1982年,山東榮成縣近海處出土一只獨木舟,舟體用一段原木,上部剖去約四分之一,下部剖去約五分之一,再鑿挖修整而成,切削相當規整。舟體平面近似梯形,縱剖面略呈弧形,這種結構可增加浮力,減少航行阻力,被認定為商代航海用品。這說明商代后期和周代初年獨木舟仍在制造和使用。
古代木板船最早出現在殷商后期,這可以從甲骨文中得到證明。殷商甲骨文的“舟”字的象形,很像三塊木板組合而成的“三板船”:側板兩塊,底板兩端經火烘彎后向上翹起,兩塊側板合入船底板,用釘子固定。由于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必先有實物而后可象其形造其字,足以斷定商代后期已出現解木為板、結板為舟的船。今人蘆金峰經過研究甲骨文卜辭含有“洀”字數條,如“辛未卜,今日王洀,不風”,對商人造船用船活動得出結論:“早在殷商時期,商王水上出行用舟就十分廣泛,從卜辭中可知,商王在制作舟船、巡視舟船、使用舟船上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系統。說明殷商王朝已經擁有了自己的造船廠,并建有自己的船隊或水師。”[32]可信度較高。
武王伐紂前,周部落造船技術和水運能力早有長期積累。武王伐紂時,“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33]如此龐大的隊伍和裝備都得以畢渡黃河,船只不足或操作不熟是不可想象的。“《太公六韜》曰:殷君喜為酒池,回船牛飲者三千人。又曰:武王伐殷,先出于河,呂尚為后將,以47艘船濟于河。”[34]殷紂王能滿足3000人回船牛飲,用船不會太少;呂尚所將后軍用船47只可渡,這些船肯定不會太小。
西周武王伐紂時,周軍專設蒼兕一職,統領軍船。滅商后設舟牧一職,負責周王水上出行事宜,“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注:舟牧,主舟之官也。覆反舟者,備傾側也”。[35]覆反,是周初檢測船體安全性的程序。周禮規定統治階級用船等級制度有言:“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36]大夫和士兩個階層,人數加起來成千上萬,人人有舟,需要一定造船能力加以保障。而且周人舟船的造、用絕不僅限于王畿。1960年,河南省信陽縣孫寨西周遺址考古發掘,在400平方米的范圍內,出土72件木器和65件竹器,其中有船槳8件、船舵2件。信陽地屬淮河流域,當時也有舟船建造作坊,足見西周造船業普遍。
《詩經》誕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反映周人的用船文化。《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37]文王迎娶大姒,在渭河上連舟為浮橋。連舟造橋,為文王創制;天子造舟,為周禮內容。《衛風·竹竿》:“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38]船只制造用料講究,出行者是貴族。
春秋戰國,楚、吳、越三國都有相當規模的造船業。按《左傳》,楚國有雄厚的造船實力,能源源不斷裝備水軍,征伐他國。如魯襄公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伐吳,昭公十九年楚子為舟師伐濮,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略吳疆。楚國民間所造之船,僅《楚辭》提到的就有杭、舲。《惜誦》:“魂中道而無杭。”[39]杭亦作航,方兩舟而并濟。《涉江》:“乘舲船余上沅。”[40]舲船是一種有窗牖的小型船舶,船體輕巧。20世紀50年代在安徽壽縣丘家園出土的《鄂君啟節》,反映戰國后期楚懷王年間一支“屯三舟為一舿,五十舿”[41]的商船隊伍的水運營生。他們并三舟為一艘大船,將150只船并為50艘大船。其船可運載馬牛遠航一年不事大修,足見當時長江中下游造船的精良。
吳越兩國造船業更有規模特色。其一造船廠稱船宮、舟室或石塘。吳國造船實力雄厚,“欐溪城者,闔廬所置船宮也。闔廬所造”。[42]船宮有一座城那樣大,故又名欐溪城。越國造船后來居上,“舟室者,勾踐船宮也。去縣五十里”。[43]此造船場在山陰縣城50里外;“石塘者,越所害軍船也。塘廣六十五步,長三百五十三步,去縣40里”。[44]此造船場在山陰城40里外。越國于常備造船工匠之外,還不時使用軍隊助力,《越絕書》載,勾踐“初徙瑯琊,使樓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為桴”[45]。越人在海灘上筑起土堤,在堤內施工造船。船舶建成后,再掘渠破堤通海,順渠放船入海試航。越人進山伐木,將采伐的木材編成木排,隨錢塘江漂運到海邊船廠。越國憑借雄厚的造船實力,高潮時水軍陣容強大,“勾踐伐吳,霸關東,從瑯琊起觀臺,臺周七里,以望東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46]成一時大觀。
吳越兩國造船用船目的十分廣泛,諸如居住、出行、捕撈、航海等。但主要是用以組建強大的艦隊。“闔閭問子胥曰:敢問船軍之備何如?對曰: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今船軍之教比陵軍之法,乃可用之。大翼者,當陵軍之重車;小翼者,當陵軍之輕車;突冒者,當陵軍沖車;樓船者,當陵軍之行樓車也;橋船者,當陵車之輕足驃騎也。”[47]伍子胥是楚國逃亡之臣,所言乃楚國水軍編成,后來成為吳國水軍現實,越國水軍編成與之相近。所造軍船不僅種類多,而且規格很高,性能優良,“《越絕書》曰:伍子胥水戰法,大翼一艘廣丈六尺,長十二丈。容戰士二十六人,擢五十人,舳艦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吏仆、射長各一人,凡九十一人。當用長鉤矛、長斧各四,弩各三十四,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48]戰艦形體狹長,航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