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編 時空之維

上編小引 “真人真事”?——“陳三五娘”故事的時空印跡

“陳三五娘”故事是廣泛流傳于閩臺、潮汕、東南亞等地區的愛情故事,講述了泉州書生陳三于潮州城邂逅潮州佳人黃五娘,為實現美好自由愛情,五娘投荔示情,陳三破鏡賣身,幾經曲折,兩人相攜私奔。這個故事始于閩南民間傳說,在很長時期里借由不同的傳播體式——小說、戲曲、歌謠、俗曲唱本、電影等廣為流傳。在漫長的流播過程中經庶民大眾的生發、文人學士的增飾,其故事情節不斷發展豐富。由于編撰者的編創立場和思想傾向的不同,在后期故事的延展增飾中甚至出現截然不同的故事結局。或“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寫陳三五娘歷經艱險終喜成眷屬;或“非寫得字字是血痕,終未極情之至”,寫陳家被抄陳三五娘雙雙投井遺恨長存。無論何種結局,時至今日“陳三五娘”故事仍為閩粵臺等地區百姓所津津樂道。

在漫長的流播過程中,隨著故事樣貌的日益生動化、具體化,故事接受者也越來越相信故事基型的真實性,不斷在泉潮兩地的傳說或遺跡中求證。今潮州西郊有花園村,相傳為五娘之父黃九郎府第蔚園所在。屋舍早已不存,舊址尚存一口古井,人稱“五娘井”,相傳五娘常于此井汲水澆花。附近有“五娘墩”,傳說系五娘梳妝觀景之所。西郊還有一個地段名曰“樓下”,傳為五娘繡樓舊址。還有一條為紀念月老李公而命名的“李公街”。又傳說,陳三與五娘私奔途中經過詔安一座山頭,五娘不慎墜下簪花(三丹花),此后滿山開遍三丹花,因而此山得名“墜花山”。此山附近有一條小溪,名為“胭脂溪”或“脂粉溪”,傳為五娘解帕洗手,誤墜胭脂,染紅了溪水沙石而得名。而泉州洛江一帶同樣有各種與“陳三五娘”故事相關的舊跡。洛江區雙陽街道有水利堤壩“陳三壩”,相傳陳三回泉后任當地官吏,為解決水患問題率鄉民修建而成。在洛江朋山嶺上有座古廟“青陽室”(又稱“清涼室”),傳為陳三隱居讀書之所。據相關資料記載,20世紀40年代這里曾出土一塊墓碑,上刻“陳三墓志銘”,詳述陳三身世經歷,轟動一時。湊巧的是,這附近還有一座“運使宮”,據當地村民介紹,祭祀的就是曾任廣南轉運使的陳三之兄長陳伯賢及其夫人。洛江梧宅村內還有一座陳家妝樓和傳為五娘投井所用的八角井。凡此種種,言之鑿鑿,有跡有證。所有遺跡似乎都反復證明“陳三五娘”故事的真實性。然而,細究“真實性”的諸多論據,我們不得不說,“真人真事之論”只是一些富有鄉土情結的性情中人的美好臆斷。

“真人真事論”的第一個立論根據是明代文言小說《荔鏡傳》中的兩篇“實錄”:“陳必卿實錄”“王碧琚實錄”。這兩篇“實錄”詳細介紹了故事男女主人公的姓名、籍貫、家世、品貌等,其信息資料與明清戲文所涉基本一致。不少人因“實錄”的名稱,認定“陳三五娘”故事源于真人真事。實際上此“實錄”并非真的實錄。以“陳必卿實錄”為例,據鄭國權考證,查遍《泉州府志》也“沒有 ‘登景炎間進士’陳必賢(伯延)的名字,更無 ‘西川(崖州)太守’‘廣南運使’以及 ‘潮州令’等名宦的片言只字……陳三顯赫的家族及其人其事,于方志正史無據”,[1]由此可證這一故事原型并非真人真事。其實,小說開篇的兩份“實錄”,就其本質而言,類似于話本小說中的“入話”,主要借介紹男女主人公的基本情況,暗示故事的基本內容及人物關系。之所以稱為“實錄”,恐怕與文言小說史上廣泛存在的實錄觀念有關。在文言小說史上,不少作品盡管內容非寫實甚至離奇不經,卻常表以真人實跡的樣態,強調其紀實性與非虛構性。因此,此處的“實錄”不能簡單地顧名思義,將之理解為某人某事的“真實記錄”。

“真人真事論”的第二個立論根據是曾經轟動一時的“陳三墓志銘”。墓志銘中有如下文字:“吾邑世家子陳麟,字伯卿,行三,風流倜儻,工詩善文,無意仕進,時人稱之。嘗游潮邑,娶潮邑黃九郎之第五女碧琚為妻……元兵入泉,殺戮宋室臣僚,伯卿不甘受辱,與妻碧琚投井死。其兄運使,于歸家路上,遙望家門起火,亦于朋山之頂,與妻吞金自盡。元兵入侵,舉家殉焉。”[2]據傳該碑石是一農民在泉州朋山嶺古廟“清涼室”附近無意掘出,后被土匪高維國磨光另作他用,其真實面貌我們無以考證。現傳銘文是當時“清涼室”住持陳傳秘誦記、文史學者許書紀抄錄而得。銘文所記陳三五娘的身份、事跡與《荔鏡傳》中的“實錄”相近,唯主人公的最終死因與小說戲曲所載有所不同。關于這篇墓志銘的可靠性,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泉州文史專家,如陳泗東,提出質疑。他認為此篇墓志銘的表述語氣,不像是為陳三立墓志銘,而似邑人為“清涼室”奉祀的陳三所寫的碑文。而且立碑時間應為元朝至正十九年,也就是1359年。除了陳泗東提出的兩點質疑外,鄭國權又從修壩的經費、時間兩方面論證了墓志銘中所提到的陳三修壩是不成立的。實際上,查閱《泉州府志》我們就知道“陳三壩”的名稱實屬張冠李戴。明萬歷刊本《泉州府志·輿地志·山川部》記載:“縣北四十一都曰愛育里,有留公陂。舊名豐谷陂,在谷口。宋右史留公元剛筑,縱六十步,衡一百三十尺,深視衡十之一,為斗門五,留氏莊在焉。堤垾高廣,望之屹如長城,今俗呼 ‘陳三壩’。”[3]“陳三壩”實為“留公陂”,是南宋泉州名臣留元剛所筑。

“真人真事論”的第三個立論根據是清代潮州人鄭昌時《韓江聞見錄》中有“陳三詭計越娶黃五娘”的記錄。在《韓江聞見錄》的記載中陳三、五娘、林大皆有實人,只是故事沒有小說戲曲中“荔鏡情緣”的浪漫色彩,陳三純粹就是個工于心計、事有所成的搶親者。關于《韓江聞見錄》中“陳三五娘”故事的可信度,臺灣地區研究者林艷枝就從《韓江聞見錄》的創作宗旨這一角度論述了作者“為先人釋嫌的苦心”[4]。大概因為明清時期“陳三五娘”故事在潮粵等地廣泛流傳,林大紈绔惡俗的反面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致作為潮州人的鄭昌時無法接受,就做了這么一篇破綻百出的翻案文章。

雖說陳三五娘并非真人真事,但作為一則廣泛流傳并得信于民間的愛情傳說,其相關情節有一定的生活基礎。歷史上潮州與閩南、與泉州有難以割舍的淵源關系。唐代,潮州曾三度歸屬福建管轄,而潮州管轄范圍則至今漳州以下各縣;宋代,大量閩籍官員到潮州主政,促進了中原文化的傳播和同為閩南語系的潮州話的形成;明代,作為中國東南沿海主要口岸的潮州和泉州,其經濟和人員來往更為密切。可以說,陳三五娘私奔通婚的文化現象就是當時社會生活的藝術展現。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我們無法也不應坐實為某人某事,但其原型與宋代陳洪進家族事跡卻存在著若有若無的聯系。據明代泉州人李光縉《景璧集》卷十六為陳愧泉夫婦所撰寫的《墓志銘》,朋山陳氏始祖陳邕唐代進士出身,官至太子太傅,因與宰相李林甫不和,被謫入閩。至族人陳梓開始創業定居于泉州朋山嶺玉泉鄉。因陳梓曾任宋代轉運使,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陳梓就是故事中陳三兄長陳伯賢的原型。此外,另有專家學者結合《宋史》《泉州府志》及一些民間材料(如南安《美山尊王記錄》),認為宋初閩南名臣陳洪進(陳梓的曾祖)實為陳三兄長的原型。不過此一論斷明顯受到清代小說《繡巾緣》的影響。事實上,文藝創作的魅力就在于想象虛構的活力。或許“陳三五娘”故事形成之初真的與陳洪進家族事跡有那么絲縷聯系,但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這一故事經歷了無數村俗庶民、文人雅士的增飾提煉,其故事一方面展現了文藝創造變化的多種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其本事是否真實越加隱晦難尋。盡管泉、潮兩地留存至今的諸多相似遺跡,無法直接證明“陳三五娘”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卻有力地說明了兩地百姓對“陳三五娘”故事的喜愛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称多县| 石门县| 全椒县| 邵阳县| 吴川市| 雷山县| 凤翔县| 沙雅县| 满城县| 上虞市| 连江县| 林西县| 阿拉善右旗| 潢川县| 万荣县| 吴忠市| 福海县| 台北县| 咸丰县| 当涂县| 拜泉县| 永善县| 本溪市| 田林县| 安徽省| 岐山县| 托里县| 泌阳县| 建平县| 得荣县| 通州市| 南召县| 芦山县| 高碑店市| 牟定县| 蒲城县| 沙湾县| 正宁县| 广南县| 湾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