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布禮士與華西邊疆研究

朱婭玲[1]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成都,610064)

摘要:備受西方學者推崇的華西傳教士人類學先驅布禮士于20世紀初在華西邊疆研究中曾做出重大貢獻,國內學術界卻少有專文論及。本文基于布禮士發表在《教務雜志》《華西教會新聞》和《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上的學術文章,結合相關的中英文文獻,對布禮士在華西地區的實踐活動和學術研究進行梳理。布禮士的華西邊疆研究客觀上起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方的漢學研究。

關鍵詞:布禮士;傳教士;華西邊疆研究;漢學研究

布禮士(A.J.Brace),加拿大傳教士,漢學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會員。1912年受英美會(Canadian Methodist Mission)派遣來到四川,擔任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總干事。1912—1936年在華西協合大學任教,擔任文科教授。1922年與美國傳教士莫爾思(W.R.Morse)等人一起創建了華西邊疆研究學會(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歷任學會的秘書、會長(1934—1935年)等職。20世紀初多次隨學會科考隊前往川西及康區實地考察,還對成都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沿革、人文地貌進行研究,第一次將杜甫的《草堂詩集》翻譯出版。先后在《教務雜志》(Chinese Recorder)、《華西教會新聞》(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Journal of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上發表論文數十篇,被西方學者視為“華西邊疆研究的先驅”[2]

但這樣一位備受西方學者推崇的“華西邊疆研究的先驅”,國內學術界尚未見到有對布禮士的專文論及。近年來,在有些關注華西邊疆研究和基督教西南邊疆傳播史的文章中偶爾涉及布禮士,其記載也是零散不全面的[3]。本文作者以布禮士發表在《教務雜志》《華西教會新聞》和《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上的文章為主要資料,翻閱大量中英文文獻,對布禮士在華西地區的活動和研究做一梳理,以填補國內此項研究之空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桓台县| 湄潭县| 安义县| 准格尔旗| 南平市| 宁晋县| 新晃| 阳朔县| 三都| 桓台县| 金堂县| 天祝| 固安县| 运城市| 永登县| 绥宁县| 大关县| 贺兰县| 水富县| 两当县| 镇沅| 大埔区| 申扎县| 长丰县| 阿拉善右旗| 无棣县| 东宁县| 汝阳县| 瑞昌市| 刚察县| 东莞市| 尤溪县| 新平| 商水县| 泸定县| 元阳县| 乌海市| 阜平县| 眉山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