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旅俄華僑簡史

第一部分:帝俄和蘇聯早期的華僑華人

華僑赴俄具有政治、經濟、生活等多方面原因。19世紀中葉以來,由于國內土地減少、連年戰亂、災荒頻發,以及俄國移民政策與遠東地區大開發等原因,中國人開始大規模赴俄。1861年4月27日,俄國政府制定并頒布了《俄國人和外國人向阿穆爾省和濱海省移民條例》,“實行緩交稅務和用地分期付款,規定每戶移民最多可占有100俄畝土地,免除兵役10年,免除土地稅20年”。在本國勞動力嚴重不足,無法滿足遠東大開發需求的情況下,俄國政府和企業紛紛到中國招募大量的廉價華工,以補充國內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自19世紀70年代始,來自中國東北三省和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各省的破產農民和無業居民大量移居俄國的東部地區乃至歐俄核心地帶,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形成了俄國境內分布廣泛、人數龐大、從業各異的華工群體,成為近現代史上跨國界、跨文化的歷史現象。

十月革命以前,在遠東經濟開發中華僑涉足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資源開采與加工、交通與通訊、建筑、貿易、服務業、農業等各個領域,主要在礦山、伐木場、鐵路、航運、磨米廠、油坊、面粉廠等部門從事非技術性的體力勞動,如仆役、伐木、船舶、采石、修路、航運、捕撈、漁獵、采集和與城市建筑行業相關的細木工、石工、石雕工、房屋油漆工、磚瓦匠等。

在十月革命以前,旅俄華僑遍布俄國各個角落,在各行各業之中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早期赴俄華工生活在祖國被帝國主義欺凌、瓜分的年代,在國內處于社會最底層,受到不平等待遇。他們背井離鄉來到俄國,卻依舊未改變被奴役、剝削的命運。在俄國,華工被稱為“苦力”“老伯代”“跑腿子”,受盡俄國官僚、資本家的壓榨,華工的付出與所得報酬和待遇不成正比。華工大多從事著俄國工人不愿意做的最危險、最苦、最累、最臟的苦工,每天工作10—16個小時,工作稍有怠慢或差錯就要遭到監工打罵或扣罰工資,根本談不上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只有少數會俄語的“俄國通”或者與俄國婦女通婚的華工生活較好。

華工是遠東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成為遠東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遠東地區的經濟開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速了俄國遠東大開發的進程。俄國西伯利亞地區和遠東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華工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沒有華工的積極參與、無私奉獻,俄國就無法實現遠東大開發的目標。在遠東大開發建設中,華工更是用鮮血和生命抒寫了一部奮斗、辛酸的血淚史。

十月革命前,在俄國遠東地區的華工達到三十多萬人,他們的生活環境極其惡劣,從事最艱苦的勞動,受到資本家的虐待、凌辱,紛紛要求擺脫奴隸地位、爭取自由。

十月革命期間,華商的資產被沒收,各地工廠紛紛倒閉,許多華工因革命和內戰失業,處境艱難,財產損失慘重,人身安全難以保證,經常發生白衛軍屠殺華僑事件,到處都有流浪的華工人群,他們靠行乞度日。由于大批華工失業歸國,造成俄國遠東地區勞動力嚴重匱乏,大多數企業停產、停工,俄國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遠東地區的經濟受到重挫。

十月革命促進了旅俄華工的覺醒,他們與俄國工人聯合起來共同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1916年在彼得格勒造船廠做工的劉福臣、馮作發是第一批報名參加赤衛隊的戰士,他們曾經參加突擊進攻冬宮的戰斗,并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明斯克巴赫工人赤衛隊建立后,當地伐木場的千余名華工全部報名參加,在遙遠的柯維契車站附近伐木工廠做工的2000名華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幫助下全部報名參加赤衛隊。1917年在莫斯科、彼得格勒、彼爾姆、別爾米、弗拉基卡夫卡斯、彼特羅扎伏德斯克以及俄國其他城市的赤衛軍支隊中都有旅俄華工的身影。

華工還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許多城市里都留下了旅俄華工戰斗的足跡。他們誓死保衛蘇維埃政權,用鮮血鑄成中俄友誼。這一期間還涌現出保衛符拉吉高加索的傳奇英雄包其三;驍勇善戰的中國營長孫富元和蒂拉斯波支隊;威震阿穆爾州的陳柏川和老頭隊,他們用行動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在蘇聯的形象,他們的名字被銘記在蘇聯國內戰爭的史冊上。

蘇聯時代的旅俄華僑和華人在數量上要比帝俄時代大為減少,但是在人員結構和政治覺悟、文化程度上有了極大的變化。華僑分布在蘇聯各地,以工作學習為主要目的,參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享受蘇聯公民同等待遇。

這一時期一些進步青年不遠萬里紛紛到蘇聯求學,尋求革命真理,蘇聯各大城市相繼開放和創辦學校,為中國革命者敞開了學習的大門,東方大學、中山大學等革命學校應運而生,赴蘇留學活動漸次興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陸續派出一批骨干赴蘇聯學習軍事和政治理論,以推動中國革命發展,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大革命的影響,在20年代出現了中共黨員留學蘇聯的高潮。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留蘇學生支援了中國革命,提高了中共黨員留學生的理論水平,培養了一批優秀軍事指揮員,密切了蘇聯、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中蘇關系的發展和20世紀50年代留蘇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蘇維埃政權建立后華農繼續在當地租種土地,蔬菜種植是華農在遠東地區從事的主要行業之一,華農從事農業種植和土地耕種的活動得到了蘇聯政府的支持,享受與蘇聯當地居民平等的權利。1927年前后,蘇聯有3萬余名華農,每年向城市提供白菜3000多萬公斤,馬鈴薯8000萬公斤,其他各種蔬菜1.8萬公斤。據統計,1929年末,在遠東地區有5.5萬名中國人,其中干農活的大約有3千人。是年在赤塔區共有“莫斯科”“廣州公社”“自由中國”“東方人”“國際主義者”和“三月一日”6個東方菜農合作社。在各個農莊里成立掃盲教育機構,組織華農參加社會主義比賽活動。一些集體農莊成立了黨組織,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并進行文化掃盲活動,一些集體農莊還成立圖書閱覽室、托兒所等機構,華農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要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最為奇缺的就是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高級技術人員。這一時期,中國急需發展高等教育,而國內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大批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要迅速培養大量中國自己的專業技術人才,只能依靠蘇聯,通過派遣留學生獲得。

1951年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考核,從全國高等學校、科研機關和應屆高中畢業生中錄取了375人,8月13日和19日,派往蘇聯的首批留學生分兩批啟程到莫斯科學習,其中有239人入蘇聯各地高等學校讀本科,另136人入蘇聯的研究機構讀副博士研究生,他們學習和研究的專業非常廣泛,既有理科、工科、農科,還有文科。

據蘇方統計,1951—1965年在蘇聯學習的中國人員中有18000名技術工人、11000名各類留學生、900多名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的科學家,以及按科技合作合同在蘇聯了解技術成就和生產經驗的1500名工程師。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留蘇學生分別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喀山、基輔、哈爾科夫、高爾基城等幾十個城市的22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里學習。其中尤其以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兩個城市最多,在這兩個城市里學習的留蘇學生約占留蘇學生總數的70%。

第二部分:新中俄關系和“一帶一路”倡議視野下的華僑華人

198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以來,兩國的經貿關系隨之展開。尤其蘇聯解體之后,中俄兩國的經貿關系同政治與外交一樣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時期前往俄羅斯遠東地區務工的中國勞務人員開始增加,在旅游和邊貿的推動下,大量中國人涌入俄羅斯。

新時期旅俄華僑大規模涌入俄羅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治因素。中俄兩國政府恢復正常關系以來,進一步加強睦鄰友好與雙邊合作。兩國政府不斷出臺促進彼此開放的政策、措施,赴俄羅斯各地經商、旅游、求學的中國人數不斷上升,形成了歷史上又一次華僑赴俄高峰期。二是人口因素。俄羅斯遠東地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稀少。近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外流人口加劇,現有勞動力無法滿足遠東地區大開發的需要。而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相鄰的中國東北地區人口稠密,勞動力過剩,為填補俄羅斯勞動力短缺提供了便利條件。三是經濟因素。蘇聯解體引發了社會的激烈動蕩和經濟危機,盧布對美元的匯率暴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實現長期、快速、持續發展,商品種類豐富,市場經濟繁榮。巨大的反差推動了邊境貿易、赴俄經商及旅游業的興起。俄羅斯快速發展經濟的目標,為旅俄華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四是地緣因素。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毗鄰而居,有4300多公里的邊境線,黑河、綏芬河、滿洲里、東寧是赴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快捷。

華僑大多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伊爾庫茨克、赤塔、阿穆爾州等地,一些較小的城市和村鎮也有他們的身影,在遠東地區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村鎮都有華商的足跡。

進入21世紀,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中國人數量經歷了由“持續減少—小反彈—再下滑—逐年回升—小幅下降—逐年攀升—直至歷史最高點”的發展歷程。

1.持續減少(2001—2003)

2000年,遠東地區總人口為720萬,常住的中國人口約為25萬,占遠東總人口的3.5%。2001年,遠東地區的中國常住人口為23.7萬人。2002年黑龍江黑河海關過境的人數為239941人。2003年5月,俄羅斯以中國“非典”疫情為由,組織衛生防疫部門突擊檢查中國人聚居的宿舍樓,以不符合衛生條件為由,查封關閉19處中國商人聚居宿舍樓,并限期兩天內全部搬走清空。同一時間俄羅斯臨時關閉多個邊境口岸,赴俄中國人數量驟減,2003年黑河海關過境人數為191092人。

2.小反彈(2004)

“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俄羅斯陸續開通邊境口岸,從2004年開始,大量中國人重返俄羅斯,俄遠東地區中國人數開始增多,僅從黑河海關過境的人數為240526人。

3.再下滑(2005—2007)

從2005年開始,遠東地區中國人數再度回落。2006年,俄羅斯官方數字統計,曾使用中國合法勞務人員201835人,其中20%在移民局合法登記。俄羅斯學者拉林對遠東地區中國人進行統計:2006年為18168人,2007年較上一年人數下降15.3%,其中78%的中國人住在俄羅斯的城市或小城鎮。

4.逐年回升(2007—2012)

通過在遠東地區進行的調研得知,2007—2012年是華商在遠東地區創業的黃金期,高額利潤驅動大量中國人赴俄。2008—2012年,黑龍江黑河海關過境人數依次為266557人、274428人、275935人、298864人、335518人,呈現一個新的逐年上升趨勢。

5.小幅下降(2013—2014)

2014年俄羅斯經濟嚴重萎靡,人民幣與盧布匯率由秋季的1∶6.5降至年底的1∶12。2014年前在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經營水果年凈利潤為30萬—50萬元人民幣(以下均按人民幣計算),友誼庫一天能批發出價值20萬元的貨物,從黑河市直接過貨一車水果利潤達5萬元人民幣,如今批發一車水果僅掙3000元人民幣。因盧布貶值、利潤劇減,華商很難獲利而紛紛回國,遠東地區中國人口數量再度出現短暫下降趨勢。

6.攀升直至歷史最高點(2015—2016)

據塔斯社2017年5月17日報道,新西伯利亞地區經濟發展部統計的數字顯示,2016年新西伯利亞共接待2萬多名中國游客,這幾乎是2015年接待游客量的4倍,是2014年的10倍。

2014—2016年,從黑龍江黑河出入境人數重新回升到30萬人以上的高位,依次為:326518人、391619人、371427人。2015年俄羅斯遠東經濟探底回升以來,中國向遠東地區的勞務輸出以及商務輸出日見起色,遠東地區的經濟開始回暖升溫,移民人數達到歷史最高點,說明新一輪赴俄人數的高峰已經來臨。

遠東中國移動就業人口大多從事建筑、餐飲、服裝鞋帽、日用百貨和蔬菜、水果批發與零售、農業種植等行業。圍繞以上行業又形成了許多配套的服務產業,如租賃土地種糧食、蔬菜,做粉條、豆腐,生豆芽,養蘑菇等副業產品。有學者統計,中國蔬菜和水果在阿穆爾州市場所占比例達98%,服裝、針織制品、各種紡織品和鞋類分別占80%到95%。此外,他們還經營超市、房地產、中介公司、運輸公司、旅游公司等,在遠東地區,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村鎮都有華商的身影,主要活躍在布拉戈維申斯克市、哈巴羅夫斯克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等主要城市,主要從事商業、餐飲、建筑、農業等行業,同時也從事與上述行業相關的附屬業。

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加快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中國的文化、語言、飲食備受俄羅斯人推崇,華僑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不斷提升,工資有保障,生存環境、工作條件發生質的變化。他們當中有的人在中俄經貿發展中從事令俄羅斯人艷羨的職業。

在俄羅斯打拼的中國人,大多不是獨自一人,而是與親屬或者同鄉同行一起,他們在俄羅斯站穩腳跟,有一定經濟實力后,便以移民網絡為基礎把親屬、朋友帶過來共同創業打拼,互相照應和依靠,他們以家庭為單位,少則二三人,多則十幾人、數十人,形成微型華人社區。

新時期旅俄華僑不再從事繁重工作,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不斷提升,是中俄文化交流的紐帶,成為推動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不僅是遠東地區主要的納稅者,是當地發展經濟不可或缺的力量,還雇用俄羅斯人,解決俄羅斯人就業問題。

新時期,在中俄合作框架下,旅俄華僑人數不斷上升,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他們心系祖國,情牽故土,不僅對旅居國做出突出貢獻,還為祖居國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在中俄文化交流上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新宾| 盐山县| 嘉黎县| 大足县| 东至县| 辽阳县| 抚松县| 修水县| 正阳县| 闽清县| 闵行区| 通州市| 邵阳县| 六盘水市| 波密县| 南华县| 灵宝市| 嘉荫县| 册亨县| 偏关县| 方正县| 盖州市| 永胜县| 义马市| 精河县| 宜黄县| 称多县| 重庆市| 宝山区| 崇州市| 紫云| 佛冈县| 比如县| 昔阳县| 驻马店市| 岳普湖县| 富裕县| 即墨市| 定兴县| 四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