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俄華僑華人的歷史與現實
- 寧艷紅主編
- 1617字
- 2025-04-25 19:03:35
四 中俄學者研究現狀
在20世紀,旅俄華僑問題曾經三次引起學術界和中俄政府部門的關注。第一次是20世紀初,由于“黃禍論”的影響,俄國學者和政府官員紛紛關注旅俄華僑問題,一批有分量的報告和論文相繼問世。伊凡·納達羅夫的《北烏蘇里邊區現狀概要》、翁特爾別格的《阿穆爾沿岸(1908—1911年)》、B.格拉維的《阿穆爾沿岸地區的中國人、朝鮮人、日本人》詳細記錄了帝俄時期華僑華人赴俄的線路、人數、分布、業態、工資狀況、社團活動及中俄通婚、華僑華人經濟文化活動等,是研究遠東地區華僑華人的重要文獻史料。第二次是中蘇“蜜月”期間,中蘇推出一批旅俄華工與蘇聯紅軍共同抗擊白匪軍的文章和著作。如伊·巴比切夫的《在遠東參加國內戰爭的中國朝鮮勞動者》、尼·波波夫的《他們同我們一起為蘇維埃政權戰斗》、劉永安的《為蘇俄而戰的中國志愿軍》,詳細記錄了十月革命促進旅俄華工覺醒,與蘇聯人民一起并肩作戰,保衛蘇維埃的英雄事跡。第三次是21世紀初,中俄進入新時代合作伙伴關系,旅俄華僑問題又一次得到兩國學者的關注,推出了一批有史料價值的文章。米茲、安洽的《中國人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歷史篇章(1870—1938)》,運用大量的檔案資料,如報紙、雜志、旅行者的游記,詳細介紹中國人在海參崴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奧莉婭·弗拉基米爾洛夫娜教授在《遠東地區中俄邊境關系(1917—1924)》《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中國移民》以及《1930年在蘇聯遠東地區的中國農莊》中通過俄羅斯文獻資料,記錄遠東地區中國農莊的分布、人數及華農工作狀況;西伯利亞聯邦大學達旗生教授在《遠東問題》2008年第5期發表《中國勞務移民俄羅斯——鮮為人知的歷史篇章》《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華僑掃盲運動與中文拉丁化運動》等,運用大量俄羅斯報刊、檔案等,對華僑的文化教育狀況進行翔實記錄;尼·安·申佳洛夫的《布拉戈維申斯克歷史》,搜集了大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城市管理、基礎建設等原始資料,為旅俄華僑史研究提供重要佐證材料;彼得羅夫的《俄羅斯華人史(1856—1917)》,運用大量圖表和文獻檔案資料詳細介紹濱海區居民民族分類統計、中國人在阿穆爾州人口的數量、海參崴口岸進出境人數、華僑置業人數等;索羅維耶夫·費德羅·弗拉迪米洛維奇的《資本主義時代俄遠東的華人勞務(1861—1917)》,運用史料闡述19世紀下半葉至1917年以前俄國遠東地區旅俄華人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記錄俄國遠東旅俄華僑的生活狀況;葉琳娜·伊萬諾夫娜·涅斯捷羅娃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南部的管理體制及中國移民(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運用大量海參崴檔案記錄19世紀末20世紀初旅俄華僑(華工、華商)在俄國遠東地區的生活狀況,及俄羅斯對華僑務工、定居采取的政策;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亞歷山大·拉林撰寫的《中國人在俄羅斯:歷史與現實》《旅俄華僑簡史(1850—1920)》,系統闡述了19世紀下半葉至今旅俄華僑的歷史概況,并就旅俄華僑的研究作了概括和總結。
國內學者也紛紛推出一批有價值的著作和文章:側重華僑生活狀況的有李永昌的《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華工》,李志學的《割地成僑——俄羅斯華僑華人史的特殊一頁》,卜君哲的《近代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華僑華人社會研究(1860—1931年)》,李傳勛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所謂中國“移民”問題》,于曉麗的《俄羅斯遠東中國移民問題論析》,初祥、劉偉東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知名華人》,黃定天、趙俊亞的《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移民狀況述論》等。
側重旅俄華僑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的有林軍的《全俄華僑組織——旅俄華工聯合會研究》,薛銜天的《關于旅俄聯合會機關報——〈大同報〉》,郭淵的《旅俄華工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過程的歷史考察》,李玉貞的《十月革命前后的旅俄華人組織及其活動》,李志學、謝清明的《十月革命前后北洋政府對旅俄僑民的使領保護》等。
側重旅俄華僑對俄羅斯貢獻的有B.扎采平的《華人對俄羅斯遠東城市發展的貢獻》。
側重留俄學生的有于洪君的《關于二、三十年代中國革命者和青年學生赴蘇學習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