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 結語

就歷史價值而言,清末民初中國人留學俄(蘇)活動雖在規模、作用等方面尚無法與同時代留學歐美、日本潮流等同而論,也缺乏20世紀20年代留蘇熱潮和五六十年代“蘇東波”現象等后續留蘇運動對近現代中國所產生的廣泛深遠影響,但作為中俄國家關系發展演變的產物與中國學子赴俄留學的起點,其具有特殊的開創性貢獻。

一是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精通俄文俄語的各級政府官員。清末民初留俄(蘇)生群體中,借留學之便而獲得仕途發展之人為數不少,且官費、自費生均有。當然,較之普通自費生,官費生及具有官方背景的自費生供職于政府部門的人數更多。例如,享有學部官費的柏山、魏渤于1909年回國后,在清政府舉行的歸國留學生考試上取得優異成績。287名同屆法政科游學畢業生中,柏山、魏渤等47人名列優等,其中魏渤位列第13,柏山排名第20,均被授予法政科舉人。[83]至民國初年,留俄生在北洋政府各部門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郝樹基任農商部僉事,范其光任蒙藏院參事,柏山任外交部僉事,程世模任公府外交顧問,魏渤任外交部主事。[84]朱紹陽、夏維松、關清廉等則有出任駐蘇俄使館參贊或領事的經歷。[85]此外,朱紹陽還于1928年由南京國民政府委派出任駐芬代辦,并曾受馮玉祥委托與蘇聯交涉釋放國民革命軍留蘇生事宜。[86]

二是眾多留俄(蘇)生從事俄語教育、文化譯介等方面工作,促進了20世紀中俄(蘇)文化教育交流的發展。如早期“隨使游歷”的同文館學生慶全、桂榮分別對吉林琿春俄文書院、新疆俄文館的建立與發展頗有貢獻。邵恒濬和桂芳則曾在圣彼得堡大學教授漢語,對推動俄國漢語教學的發展功績突出。[87]曾受清廷褒獎的“住館肄業”學生張慶桐在俄期間將自己翻譯的梁啟超著作寄給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教正,而托爾斯泰在復信中表達了對中國人民與中華文化的敬佩之情。[88]夏維松、李家鰲、魏立功等回國后均曾任職于外交部俄文專修館。其中,夏維松于1921年署理校長,李家鰲任督辦,魏立功擔任校醫。[89]劉澤榮回國后,于1933—1940年先后在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和西南聯合大學任俄語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他又兼任外交及俄語辭書編譯工作,其編寫的《俄文文法》《俄漢大辭典》等書對推動中國俄語教育發展具有至關重要作用。[90]而作為中蘇關系與文化交流的大力推動者,張西曼不僅編寫了《中等俄文典》《新俄羅斯(大學適用讀本)》等俄文辭書,還在抗戰時期積極促成中蘇文化協會(Sino-Soviet Cultural Association)的建立,對促進中蘇兩國戰時文學的發展與結成共同對日陣線起到了積極作用。[91]

三是部分留俄(蘇)學生積極投身僑務與革命事業,在維護華僑華工利益、促進中蘇外交關系建立及推動中國革命發展等方面貢獻突出。1917年4月18日,劉澤榮與留學生劉雯、張永奎、伊里春、音德善、朱紹陽、李寶堂、劉娟等人共同組建了中華旅俄聯合會(Союз Китайских Граждан В России)。[92]設立該組織的目的就在于“洵為我旅俄人渡迷之津梁,輸通兩洋知識之樞紐,藉以研究該國各種實業及金融之問題”。因此劉澤榮等人將中華旅俄聯合會的宗旨定為:(一)聯絡旅俄華人;(二)對于旅俄華人之行動,凡在法律范圍內者,當竭力以輔助之。[93]借助中華旅俄聯合會的發展與蘇俄政府的大力支持,劉澤榮等留俄學生不僅將廣大華僑華工團結在一起,而且直接促成北京政府派出的張斯麟代表團與蘇俄之間的非正式談判,為中蘇建立正常外交關系創造了契機。此外,在劉澤榮等人領導下,該組織在推動中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與革命運動開展方面也有重要作用。[94]

不僅如此,清末民初中國人留學俄(蘇)活動對于當代中國留俄教育乃至中俄教育交流的發展也頗具啟示與借鑒價值。自20世紀80年代中蘇關系解凍以來,中國人赴蘇留學活動得以再次開啟。至90年代雖歷經蘇聯解體的波折,但中國留俄教育依然保持快速發展趨勢。而俄羅斯高等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的國際化走向,則為廣大中國學子赴俄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95]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中俄教育交流合作愈發深入,中國與俄羅斯互辦“國家年”、各級教育代表團互訪、高校展覽會、校際合作等活動均成為中國人認識俄羅斯教育的窗口,加之留學市場與中介機構的逐漸成熟完善,這些都為中國民眾近距離了解俄羅斯教育提供了渠道。尤其是高校展覽會的召開,讓中國學生可以與俄羅斯高校直接建立聯系,這就為他們留學俄國提供了便利。因此,留學俄羅斯的中國學生人數總體而言呈上升趨勢,短短幾年間留俄學生數量較之以往已累計增長了近10倍。[96]當然,在為新世紀中國留俄教育的飛速發展而歡欣鼓舞之時我們也應看到,在中俄關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兩國間的留學教育乃至于教育交流仍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據有學者統計,在國外高校的中國學生中,俄羅斯的中國留學生僅占2.4%,而在美國和日本高校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幾乎是在俄羅斯的10倍。[97]顯而易見,這與中俄兩國關系的發展態勢并不相符。

當前,處于全球化時代的留學教育不僅是一個國家培養人才的主要手段,更是密切國家關系、促進國際交往的重要渠道。對于中國與俄羅斯而言,作為同是世界大國的鄰邦,“兩國人民、兩國青年對人類的前途和命運都肩負責任,需要我們用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深入認識國際關系中的中俄關系”[98]。由是,這就要求中俄兩國更需進一步重視留學教育在加深彼此關系、增強溝通與協作等方面的獨特功用。就此意義而論,盡管清末民初中國人留學俄(蘇)活動的演進歷程較為簡單,但其產生的根源與發展的過程卻深刻揭示了中俄國家關系與留學教育之間存在的緊密關系,彰顯出兩國關系對留學教育的決定性作用與留學教育對國家關系所具有的重大影響。這不但有助于我們從更高層面充分認識當代中俄教育交流尤其是留學教育的本質與效用,從而進一步推動兩國間留學教育的發展、提升留學教育的質量以及拓寬留學教育的研究視野,亦可為促進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不斷向前邁進提供必要的歷史借鑒。

綜上所述,清末民初中國人留學俄(蘇)活動,是中俄教育交流史乃至國家關系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一環,既自上賡續清康熙年間產生的兩國教育交流活動,又自下為后續中國人赴蘇留學做好了部分準備。雖在民初時期留俄(蘇)活動受其時兩國關系影響而幾近中斷,但終不絕如縷,得以延續。大批留俄(蘇)學生或致力于外交、僑務、教育、譯介等工作,或積極從事共產主義革命活動,不僅促進了中俄(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溝通交流,也為此后風靡云涌的20世紀20年代留蘇熱潮奠定了基礎。正如湯因比在《圖說世界歷史》中所言,人類全新生活方式的核心乃在于不同文化或文明的根本特性的交流融合。[99]據此而論,清末民初中國人留學俄(蘇)活動確實發揮了開辟近代中俄文化教育交流新渠道的獨特功效,在促進兩個國家、兩大民族關系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其歷史價值應給予必要肯定。

本文原載于《俄羅斯研究》2013年第1期


[1] 作者簡介:劉振宇: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2] 容閎:《西學東漸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頁。

[3] Г.В.Ефимов.Из истори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трудящихся Китая.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77.№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頁。

[5] 《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頁。

[6] [蘇]斯拉德科夫斯基:《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易經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宿豐林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頁。

[7] 張星烺編注,朱杰勤校訂:《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1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60頁。

[8] 詳見(明)宋濂等《元史》卷三十五、卷三十六。

[9] 黃定天:《中俄關系通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10] [蘇]馬夫羅金:《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余大鈞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95頁。

[11] 復旦大學歷史系《沙俄侵華史》編寫組:《沙俄侵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12] [法]加斯東·加恩:《彼得大帝時期的俄中關系史》,江載華、鄭永泰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3、7頁。

[13] 余子俠、劉振宇、張純:《中俄“蘇”教育交流的演變》,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7頁。

[14] 故宮博物院:《文獻??ü蕦m博物院十九周年紀念)》,和記印書館1944年版,第49頁。

[15] (清)松筠修:《欽定新疆識略》(二),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639頁。

[1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下冊,黃山書社1998年版,第2492頁。

[17] 在清朝漢文俄羅斯檔中被稱為木哩斐岳幅。

[18]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中俄關系檔案史料選編》第3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11頁。

[19]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中俄關系檔案史料選編》第3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09—610頁。

[20] 張德彝:《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頁。

[21] 張德彝:《歐美環游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頁。

[22] 張德彝:《歐美環游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頁。

[23] 張德彝:《隨使英俄記》,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640頁。

[24]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9—70頁。

[25]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輯(上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1—52頁。

[26] 張星烺:《歐化東漸史》,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45頁。

[2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資料》編輯部:《近代史資料》總第92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頁。

[28] “奏為前同文館選派出洋學習俄文學生張慶桐等畢業請鼓勵事”,光緒三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軍機處錄副(光緒朝),縮微號538-2554。

[29] 朱壽朋、張靜廬:《光緒朝東華錄》卷176,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4932頁。

[30] [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俄羅斯史》,楊燁、卿文輝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版,第413頁。

[31] 王煥琛:《留學教育——中國留學教育史料》,“國立”編譯館1980年版,第654頁。

[32] “奏為黑龍江省選派學生赴俄游學以儲人才事”,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二十六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宮中朱批奏折,縮微號01-38-009-1609。

[33] 本表據《留學教育——中國留學教育史料》第659—668頁資料整理而成。

[34] 楊樹人:《俄國事務專家夏維松先生的回憶》,臺北《傳記文學》1962年第1卷第3期。

[3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資料》編輯部:《近代史資料》總第95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頁。

[36] “奏為赴俄學習期滿官學學生陳頗勤苦耐學請獎勵事”,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軍機處錄副(光緒朝),縮微號538-2587。

[3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資料》編輯部:《近代史資料》總第95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9頁。

[38] 參見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40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頁;陳初輯:《京師譯學館校友錄》,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

[39]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教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65頁。

[40] 政協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伊犁文史資料》第6輯,1990年印行,第169頁。

[41] 《伊犁將軍馬奏出洋學生考選拔學并養正學堂改添教習限定學額片》,《東方雜志》1905年第2卷第6期。

[42] “奏為伊犁滿蒙幼童赴俄學堂游學期滿繼續留學學生經費開支等事”,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初十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軍機處錄副(光緒朝),縮微號538-2148。

[43] 《哈爾濱中俄近狀》,《盛京時報》1906年10月27日。

[44] 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編:《黑土金沙錄》,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56—57頁。

[45] 《留哈俄商務學堂學生之進步》,《盛京時報》1913年6月20日。

[46] 張福山:《哈爾濱文史人物錄》,1997年印行,第71頁。

[47] 王煥?。骸读魧W教育—中國留學教育史料》,“國立”編譯館1980年版,第1683頁。

[48] 政協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史資料委員會:《伊犁文史資料》第18輯,2002年印行,第74頁。

[49] 政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0—81頁。

[50] “奏為查明哈喇沁蒙古人阜海能識俄國語言文字請準列入巴爾虎旗當差事”,光緒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宮中朱批奏折,縮微號04-01-38-008-2827。

[5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總95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頁。

[52] 政協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史資料委員會:《伊犁文史資料》第18輯,2002年印行,第75頁。

[53] 政協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史資料委員會:《伊犁文史資料》第3輯,1987年印行,第22頁。

[54] 政協黑龍江省黑河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工作委員會編:《黑河文史資料》第8輯,1991年印行,第72頁。

[55] 參見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П.ИЗУЧЕНИЕ КИТАЙЦЕВ В РОССИИ.1858-1884 ГГ.Россия и АТР.2005.№ 3;Мерк В.В.КИТАЙСКАЯ ОБЩИНА ВОСТОЧНОЙ СИБИРИ В 1920-Е ГОДЫ.Вестник Новосиби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ерия:История,филология.2007.Т.6.№ 4。

[56] 本表引自柳成棟整理《清代黑龍江孤本方志四種》,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頁。

[57] 張伯英:《黑龍江志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4頁。

[5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總95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頁。

[59] 張福山:《哈爾濱文史人物錄》,1997年印行,第94、97、127頁。關于楊卓的生平考證,詳見張福山、欣然《楊卓生前身后事》,《世紀橋》2005年第4期。

[60] 張小曼:《我的父親張西曼》,《海內與海外》2009年第7期。

[6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總92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123頁。

[6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總95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頁。

[63] 本表據《留學教育——中國留學教育史料》第659—668頁資料整理而成。

[64] “奏為遣長子廣榮自費赴俄游學請俟學有成就考驗差委事”,光緒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軍機處錄副(光緒朝),縮微號538-244。

[65] 黃平:《往事回憶》,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頁。

[66] 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357—414頁。

[6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總95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頁。

[68] 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2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1—1142頁。

[69]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45—346頁。

[7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4輯,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40—341頁。

[71]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971—972頁。

[72] “奏請蒯光典接充歐洲留學生監督事”,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初四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軍機處錄副(光緒朝),縮微號414-1230。

[73] 《學部奏派歐洲游學生監督并陳開辦要端折》,《政治官報》1907年第54期。

[74] 《又奏刊發歐洲游學生監督木質關防片》,《政治官報》1909年第136期。

[75] 《大清法規大全》,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3—1615頁。

[76] 《直隸總督端方奏歐洲游學監督蒯光典卓著勞績懇優加擢用折》,《政治官報》1909年第719期。

[77] 《歐洲留學總監督行將裁撤》,《教育雜志》1909年第6期。

[78] 《學部奏歐洲游學監督改歸使署辦理并遴派各監督折》,《政治官報》1909年第733期。

[79]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輯(上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頁。

[80] 《大清法規大全》,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2頁。

[81] 《學部奏擬管理歐洲游學生監督章程折》,《教育雜志》1910年第5期。

[82] 《留學歐洲之經理員》,《申報》1913年9月2日第3版。

[83] “呈學部咨送游學畢業生履歷等第請單”,宣統元年九月初六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軍機處錄副(光緒朝),縮微號562-3074。

[84] 《北京東西洋留學會員錄》,1916年7月編訂。

[85] 政協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伊犁文史資料》第6輯,1990年印行,第169頁;郭壽華:《蘇俄通鑒》,大亞洲出版社1971年版,第672頁。

[86] 《第二集團軍留俄學生回國》,《申報》1928年12月27日第4張。

[87] 肖玉秋:《試論清代中俄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史學集刊》2008年第4期。

[88] 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4—555頁。

[89] 《外交部俄文專修館第二編同學錄》,1921年8月刊印。

[90] 王乃莊、王德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物辭典(1949—1989)》,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頁。

[9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全宗十一②,案卷號630。

[92] 政協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第21冊,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199頁。

[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俄關系史料:俄政變與一般交涉》(1917—1919),精華印書館1960年版,第164—165頁。

[94] 關于中華旅俄聯合會的具體情況,詳見李玉貞《十月革命前后的旅俄華人組織及其活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年第5期。

[95] 參見張男星、楊冬云《論俄羅斯教育的國際化》,《俄羅斯研究》2005年第1期;杜巖巖、張男星:《博洛尼亞進程與中俄教育交流合作的空間》,《俄羅斯研究》2009年第1期。

[96] 《中國國際教育信息年鑒》編委會編:《中國國際教育信息年鑒》(2008—2009),中國商務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頁。

[97] 單春艷:《俄羅斯高校中國留學生現狀述評》,《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期。

[98] 李克強:《順應世界發展大勢 深化中俄戰略合作——在莫斯科大學的演講》(2012年4月28日),(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4-30/3856613.shtml)。

[99] 許蘇民:《比較文化研究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丘北县| 民勤县| 嘉兴市| 汪清县| 酒泉市| 绩溪县| 平阴县| 兴义市| 中西区| 上思县| 特克斯县| 满洲里市| 昌都县| 长宁区| 遵化市| 行唐县| 鄂伦春自治旗| 博野县| 肇州县| 沁水县| 和龙市| 铜山县| 鄂托克前旗| 平江县| 嘉禾县| 平谷区| 二连浩特市| 博白县| 镇巴县| 鄂尔多斯市| 宁海县| 花莲市| 泾川县| 昌黎县| 郴州市| 桃江县| 宁蒗| 新邵县| 邵武市| 富锦市|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