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晚清政治史研究(1949—2019)
- 崔志海等
- 2984字
- 2025-04-28 11:13:56
第二節 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社會研究
為了說明鴉片戰爭不只是一場單純的中外戰爭,而且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學者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對鴉片戰爭前的中國進行了多角度、不同層次的探討。
第一,關于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有無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學者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直至80年代,受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所作“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論斷的影響,比較一致地認為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社會已經出現或存在資本主義萌芽,對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經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從各個研究領域加以具體論證。如錢宏考察了鴉片戰爭以前江南絲織業和棉紡織業、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廣東佛山鎮鐵器業以及陜西漢中冶鐵業、木材業和造紙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情況,認為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10]彭澤益考察了鴉片戰爭前清代中國茶業和蘇州絲織業及廣州輕紡工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情況及特點。[11]杜黎考察了鴉片戰爭前蘇松地區棉布染踹業、棉紡織業、航運業的發展情況。[12]王明倫考察了鴉片戰爭前云南銅礦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13]王翔和彭雨新分別考察了江南絲綢業和蘇松地區絲棉手工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14]傅衣凌和蕭國亮分別考察了鴉片戰爭前長江三角洲地區、湖南洞庭湖流域等地的商品經濟狀況。[15]還有學者考察了鴉片戰爭前中國農村社會的經濟情況及階級關系,從中透視出中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狀況及中國社會形態的變化。[16]但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之后,國內不斷有學者對鴉片戰爭之前關于中國社會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觀點提出質疑,或批評資本主義萌芽理論不能成立,它忽視了生產力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唯生產關系”“倒因為果”;或認為這是個偽問題,等等。[17]筆者以為,80年代之前國內學界有關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研究雖然在理論和概念上存在一些問題,但由于國內學者對鴉片戰爭之前有關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大多為實證研究,出于一些學有素養的學者之手,對于了解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社會經濟狀況還是有其學術價值的,不能一概抹殺。
第二,關于鴉片戰爭之前的中西貿易狀況。第一次鴉片戰爭由中外貿易沖突所引發,在西方被稱為“通商戰爭”,因此,對于鴉片戰爭之前的中西貿易狀況,國內學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研究。有的綜論鴉片戰爭前的中英或中外貿易關系,從中揭示鴉片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18]有的具體探討鴉片戰爭前中外茶葉貿易狀況及其與鴉片貿易的關系和影響,認為鴉片戰爭前的茶葉貿易對維護中國的出超地位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而鴉片貿易則破壞了傳統的中西貿易結構,加重了中國在19世紀的危機,并導致戰爭的爆發。[19]有的在考察19世紀初葉廣州中英貿易中棉花與鴉片的易位后指出,自1820年開始英國鴉片輸出值首超棉花,絕不能視為僅是所謂“黑貨”與“白貨”間的簡單互換,而是反映了中西經濟關系由單純的國家經貿關系向世界殖民經濟體系的轉變,由基本平等向非互利經濟關系的轉變,以及工業革命開展和美洲開始獨立進程后世界秩序的重組及殖民體系的重構。[20]有的對鴉片戰爭前的廣東洋行制度的產生、演變和衰落作了深入的考察,并對其利弊進行了深入剖析。[21]有的在考察鴉片戰爭之前的廣州貿易后認為,以十三行為代表的中國豪商已經成為國際性的商人,其商業網絡已與國際貿易網絡相交織,伸展到歐美各地。[22]有的研究了在華洋行的發展情況[23],有的專門考察鴉片戰爭前的中美貿易,[24]等等。
第三,關于鴉片戰爭之前鴉片貿易狀況及其白銀外流。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學者曾長期根據馬士(H.R.Morse)所著《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和《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a Empire),認為1835—1839年平均每年輸入鴉片35445箱,而最高的一年為1838—1839年度的40200箱。在鴉片戰爭前的30年代十年間,平均每年白銀外流(中外貿易出超額)在1000萬兩以上。[25]有的甚至估計高達3000萬兩。[26]對此,李伯祥等學者于1980年合作發表文章,加以修正,指出這些數字沒有扣除運往東方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箱數,顯然偏高,應該加以訂正。根據他們的推算,鴉片戰爭前十年(1830—1840)共計輸入鴉片約238000箱(平均每年進口約24000箱),總值約163384000元;19世紀30年代中國因支付貿易逆差所流出的白銀,平均每年七八百萬元(合白銀五六百萬兩)。[27]吳義雄根據《廣州紀事報》和《廣州周報》等核心材料所載數據,也對鴉片戰爭前18年的鴉片貿易額進行了重新估算,認為當時每年僅1萬多箱鴉片輸入,總計1000多萬白銀被掠奪。這個數據不如以往研究那么龐大[28]。龔纓晏的專著《鴉片的傳播與對華鴉片貿易》(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則對鴉片何以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第四,關于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的閉關政策及其評價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學者首先對清政府有無實行閉關政策存在分歧。傳統和主流觀點認為,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對外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指出“綜觀清王朝從入關到鴉片戰爭前約200年間的海外貿易政策……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閉關、半閉關狀態。與明代相比,清前期的對外態度顯然更加封閉、保守。認為清前期實行的‘閉關自守’政策,是基本符合事實的”[29]。但也有少數學者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認為清政府并沒有實行過這樣的政策,批評持前一觀點的學者用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性去說明乾隆皇帝的所謂“閉關政策”,乃是“用錯誤的論據去論證錯誤的命題”,指出針對外國海盜冒險家的行徑,清政府將貿易限制在少數口岸進行,無可厚非,各國無不如此。[30]或曰在清代前期的196年中,海禁不過39年,其余157年的海外貿易基本上是開放的;并且,即使在海禁期間,東南四省的海關一直是對外開放的,只是與西洋的貿易被局限在廣州一口而已。因此,不能籠統地說清朝前期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31]或曰將清朝前期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而對外商采取的“防御”政策和貿易制度,說成“閉關政策”是一個錯誤的命題;清政府在清代前期只是在外交上墨守成規,實行了閉關自守政策。[32]
在如何評價清政府閉關政策問題上,國內學者也存在分歧。第一種意見完全否定。他們認為閉關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的自給自足經濟產物,是清政府加強專制統治的結果,是舊的上層建筑惰性力量的表現,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第二種意見傾向于肯定。他們強調“閉關政策”是對西方殖民侵略的一種回應,具有民族自衛性質,因此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第三種意見則綜合前兩種觀點,既肯定“閉關政策”具有反侵略的積極作用,也指出它給中國帶來的消極影響。[33]
既往國內學界有關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社會的研究既宏觀,又具體,許多研究成果都出自一流學者之手,具有相當的學術深度,對于統一對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及鴉片戰爭性質的認識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其觀點和論述被國內學界普遍接受。但從學術層面來說,既往學界的研究似也存在一些瑕疵。以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有無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和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的閉關政策問題來說,相關的研究或多或少存在先入為主的偏向,一些非主流的學術觀點似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以鴉片戰爭之前的中西貿易和鴉片貿易狀況來說,也有待從世界貿易史角度作進一步探討??傊?,在鴉片戰爭已過去一個半多世紀之后,我們完全可以以更客觀的態度、更寬闊的視野重新認識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和中西貿易狀況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