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孤竹國的發展

一 孤竹國的社會發展

孤竹國是商初建立的一個商族同姓諸侯國,從社會發展階段來看,中國在商王朝時期尚處于奴隸制社會,因此孤竹國應該也并不例外,是一個位居商王朝北方的奴隸制侯國。由于關于這一時期孤竹國的記載相對比較少,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一些考古成果來考察其社會發展狀況。

1.孤竹的社會經濟模式

關于孤竹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以往學界有一些學者將之認定為游牧民族。例如,據前引《逸周書》 記載,孤竹出產距虛,即驢騾之屬,聯系到《史記·匈奴列傳》 對一些北方民族的描述,李學勤先生認為:“孤竹雖有國君,其人民的社會情況仍以游牧為主……孤竹城只是其國君所居,或一部分華夏化的民眾定居的地點。”[45]唐蘭先生也認為孤竹人“還在游牧的情況下”[46]。但實際上,無論是文獻還是考古資料,都并不支持這一觀點。

首先,據前文論述及學界的一般觀點,孤竹國應該是商初時所封的殷商同姓諸侯國,孤竹族亦為東夷族系殷族的分支,并且世代忠于商王朝。而無論從文獻記載的角度還是考古發現的角度來看,殷商民族都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農業民族,農耕經濟是殷商時期最為主要的生產方式,那么累世為臣的親屬民族孤竹族反而以游牧生產為主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其次,孤竹國的建國地今河北省盧龍縣地區,地理學上屬于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全域主要分低山、丘陵、平原和盆地四種地貌類型,并且河流眾多。氣候上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從其自然環境上來看,更為適宜農耕經濟和漁獵經濟的發展,而不具備游牧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

再次,從目前所見的與孤竹有關的出土遺物來看,并沒有表現出游牧文化的特征。如盧龍縣境內殷代晚期的墓葬中出土過饕餮紋銅鼎、乳釘紋銅簋、銅弓形器以及金臂釧等物,從形制上看,帶有典型的殷商文化特征,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典型遺存。[47]又如遼寧喀左縣北洞村的孤竹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包括“亞微罍” 在內,都“完全具備殷文化的面貌特征,它并不屬于什么游牧民族的文化”[48],如果孤竹是一個游牧民族,這種情況是不太可能出現的。關于孤竹遺物所處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區,過去學術界認為向南可達河北北部以及京、津、唐地區,但這一地區同遼西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在面貌特征上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有一些觀點認為,燕山以南的一些同時期遺存,已經不能歸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了。[49]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無論是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還是燕山以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兩者均處于青銅時代,都以農業經濟為主,漁獵為輔”[50]。這就意味著,無論孤竹遺存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的分布情況到底如何,只要我們仍然承認孤竹文化遺存處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區之內,那么孤竹文化就不可能是游牧文化。

最后,從已經出土的可能是孤竹遺存的文化堆積和生產工具的種類上來看,孤竹顯然不是一個游牧民族,而是一個以農耕經濟和漁獵經濟為主要社會生產的民族。例如,河北盧龍縣東闞各莊遺址中,其地層堆積分為耕土層和文化層,耕土層的出現,充分說明這一遺址是一個農耕文化遺址。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限于商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情況,孤竹族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如天津薊縣張家園遺址出土有石斧、石錘、石鑿[51];盧龍縣東闞各莊遺址出土有石制研磨器3件[52],此外,廣泛分布于河北北部至遼西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大量出土有石斧、石犁、石刀、石鐮、石鏟、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說明夏家店下層文化是典型的早期農業文明遺存,而與夏家店下層文化共同分布的孤竹文化應該并不例外。與此同時,盧龍縣東闞各莊遺址還發現有陶制網墜1件、石制網墜3件、骨制鏃3件,又說明在該遺址生活的人們同時經營著漁獵經濟。[53]與東闞各莊遺址相似的是,遼寧喀左縣北洞村遺址以及有可能是孤竹遺存的天津薊縣張家園遺址、北京平谷縣劉家河遺址等殷商遺址中,皆發現有類似的耕土層和漁獵生產工具[54],這些都充分說明,孤竹文化并不是游牧文化,孤竹的社會經濟顯然是以農耕經濟和漁獵經濟為主要表現形式的。

孤竹的農業和漁獵生產工具基本上以石制和骨制為主,這說明孤竹國的社會生產力尚處于比較早期的階段,生產工具也較為原始,農業的產量與規模應該是比較有限的。當然,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在河北省北部和遼西地區的孤竹遺址中出土的殷周青銅器,很多都是酒器,這說明孤竹人是喜愛飲酒的,而孤竹人很可能也善于釀酒。釀酒則需要有一定的剩余糧食才可以進行,這說明孤竹的農業生產力雖然比較有限,但糧食產量在保證孤竹人食用的同時,應該尚有不少富余。

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孤竹國可能有一些特產農作物。

例如,按《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這里記載的是著名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的故事,這里的“粟”是一種谷物,在古代廣泛種植于中國中原地區,遼西地區也有分布,作為孤竹故臣的伯夷不食周粟,說明伯夷對于粟這種糧食應該是比較熟悉的,那么孤竹人曾種植粟是有可能的。

孤竹人應該還種植桑麻。在河北盧龍東闞各莊遺址、遼寧喀左北洞村遺址、天津薊縣張家園遺址等孤竹遺址中,都曾發現有陶制和石制的紡輪等紡織工具,這說明“當時孤竹人已具有紡織技術,同時桑麻棉的種植也非常普遍”[55]。遼東、遼西地區自古就是桑麻種植區,因此孤竹人種植桑麻是非常可能的。

另據《史記·齊世家》:“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 又《管子·戒》:“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 又 《逸周書·王會解第五十九》:“孤竹距虛,不令支玄貘,不屠何青熊,東胡黃羆,山戎戎菽。” 這里的冬蔥與戎菽,極有可能就是孤竹的特產。

山戎是西周春秋時期中國北方地區一支比較強大的游牧民族,據《漢書·匈奴列傳》:“申侯怒而與畎戎共攻殺幽王于麗山之下,遂取周之地,鹵獲而居于涇渭之間,侵暴中國……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齊……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根據這條史料,周幽王至春秋時期,山戎的活動范圍已經達到了涇渭二水之間,而其能夠越燕伐齊,又可伐燕,說明其與燕國鄰近,其活動范圍的東部極有可能已經達到了今河北省北部燕山地區和遼西地區一帶。在這種情況下,山戎可能占據了孤竹國的一些領土,并使 “孤竹國……淪為山戎的附屬國,孤竹國特產也就變成了山戎特產”[56]。齊桓公伐山戎,得冬蔥與菽。冬蔥,可能是一種經過特殊培育的蔥類作物。菽,就是豆類。考慮到山戎是一支游牧民族,如果說其有條件與意愿去進行有計劃、成規模的農業生產,甚至進行如冬蔥般的作物改良工作,這種可能性是不大的,因此冬蔥與菽可能實際上就是孤竹國的特產。在商末周初時期,隨著孤竹國附庸于山戎,就將這兩種農作物帶到了山戎社會中,并迅速得到了流行。

除農業和漁獵業外,孤竹社會中應該也流行著相當規模的畜牧經濟。按前引《逸周書》,孤竹出產“距虛”,即一種騾馬,這充分說明孤竹社會對大型牲畜的畜養已經很成規模了。與此同時,在盧龍、灤縣、遷安等地發現的可能是孤竹國遺址的墓葬中,發現了大量其他畜禽如牛、羊、雞、狗等的骨骼遺存,亦可以證明當時的孤竹社會畜牧養殖業應該是比較興盛的。而養殖業的發達也同樣證明了孤竹農業的發達,農業與畜牧業往往是相輔相成,而不是對立的。一方面,如騾、馬、牛等大型牲畜的廣泛養殖,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彌補了人力在社會生產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養殖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就需要相對發達的農業以滿足牲畜對谷物飼料的需求。畜牧業為農業發展提供了保障,而農業的發達又反哺畜牧業,這種農業和畜牧業共同發展的情況,說明孤竹社會的農耕經濟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了。

2.孤竹的手工業發展

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我們首先應該注意到,殷商孤竹族應該經營著比較發達的金屬冶鑄業,在殷商文化的影響下,其青銅冶鑄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青銅器的制造和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程度。例如,遼寧喀左北洞村一號窖藏坑出土的五罍一瓿,都是典型的商文化青銅器。一號瓿的形制與安陽殷墟早期墓M188中出土的罍及容庚《海外吉金圖錄》 中著錄過的殷周之際方斜雷紋瓿基本一致,且為所見同類器中體形比較大的一件,其時代相當于安陽殷墟早期階段。[57]喀左北洞村一號坑出土的青銅器,在制作工藝上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基本上是同步的,從文化類型上看,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或豐下文化,“與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尤其是商文化有很大的共同性,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我國古代文化分布在祖國東北地區的一支”[58]。這充分證明,孤竹的青銅文化并不是獨立發展的,而是受到中原殷商文化非常深遠的影響。除遼寧喀左地區發現的這些青銅器外,盧龍、遷安、灤縣乃至北京、天津附近都曾發現了可能屬于孤竹的在文化序列上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青銅器,種類上基本涵蓋了食器、酒器、水器、禮器、兵器、樂器等常見殷商青銅器類型,數目較多,在形制、功能與制造工藝上與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也基本一致,說明孤竹族是可以自行冶鑄青銅器,并且精通青銅器制造技術的,其技術和工藝與中原地區殷商民族是同源的。

孤竹國的制陶業也有所發展。在河北盧龍東闞各莊遺址中,曾出土有一些陶器和陶器殘片。這些陶器的質地幾乎都是夾沙陶,泥質陶極少,不足陶片總數的百分之一。夾沙陶又可分為夾沙紅褐陶和夾沙灰陶兩種,以前者居多,質地堅硬,大部分火候較高。造型比較簡單,基本以三足器為主,可看出器形的有鬲、甗、罐、甑、紡輪、網墜、陶拍等。紋飾主要有繩紋、繩紋加劃紋、錐刺紋和附加堆紋以及極少量的凹弦紋和三角紋,制法均為手制,制作粗糙。從形制和紋飾風格來看,帶有明顯中原商文化和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特征。[59]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孤竹國的制陶業與青銅冶鑄業一樣,都是商文化在東北地區傳播的結果。作為殷商的親屬民族,孤竹人將殷商的制陶技術帶到了東北地區,并且在這里落地生根。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盧龍以外的疑似孤竹遺址中發現的陶制品,與盧龍地區在形制上存在一定的區別。例如,在天津薊縣張家園遺址中,“具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典型特征的器物,在張家園下層只零星發現,這在燕山南麓基本上是普遍情況……這些情況只能說明,夏家店下層文化對燕山以南確曾產生過較大影響,但并沒有改變張家園下層類遺存的基本文化面貌和傳統……大坨頭文化、圍坊三期文化、張家園上層文化是當地青銅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演變脈絡清楚,年代緊相銜接,代表了燕山南麓青銅文化的一般過程和特點。這是一支具有獨特風貌和獨立傳統的古文化,和南面的商文化、北面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諸文化,都表現出既有基本內涵的區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60]。雖然目前薊縣張家園遺址的族屬類型我們尚不能輕率下定結論,但如果其果真是孤竹遺址的話,就說明孤竹人在遷徙的過程中,將其源自殷商的制陶技術和當地土著文化進行了結合。

在河北盧龍東闞各莊遺址中,亦出土有一定數量的陶制紡輪,這說明孤竹人的紡織業應該有一定發展。河北省北部及遼西地區,自古就是蠶桑盛行之地,孤竹國來到這里之后即將蠶桑作為一種重要的產業進行經營。農桑的發展為孤竹社會提供了充足的紡織原料,結合其源自中原地區的紡織技術,孤竹人的紡織業應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

除此之外,據前文論述,孤竹人的釀酒業應該是比較發達的。相對比較進步的農業提供了充足的糧食,這就為孤竹人發展釀酒業提供了基本條件。今河北北部和遼西地區曾大量出土了青銅酒器,充分表現了孤竹人善飲的民風,那么孤竹人同樣善于釀酒,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微博| 阜宁县| 新昌县| 神农架林区| 富锦市| 富顺县| 铁岭市| 阳新县| 雷山县| 泾川县| 博野县| 凤阳县| 武邑县| 鸡东县| 延长县| 双城市| 百色市| 宜州市| 天门市| 江永县| 伊金霍洛旗| 浙江省| 郁南县| 东兰县| 杭锦旗| 米泉市| 腾冲县| 中江县| 林州市| 全州县| 巫溪县| 广昌县| 华蓥市| 双牌县| 友谊县| 旌德县| 房山区| 潞城市| 景谷|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