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彝族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

彝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名古老成員,原稱“夷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彝”作為其統(tǒng)一的民族稱謂。彝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的云、貴、川三省,總人口900多萬人。彝族語言屬緬彝語群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古彝文的源頭歷史在五千年前,它是至今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文字總數(shù)達一萬多個,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75年《彝文規(guī)范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guī)范彝字。長期以來,彝族的整個文化形態(tài)屬于自然原生的文化形態(tài),生老病死的經文形式因吟誦的節(jié)奏而慢慢形成了歌唱性,他們大都以五言或七言詩句組成,浸泡在這樣的詩的歌唱中的民族就是一個詩的民族。現(xiàn)存的各種彝文文獻,無論歷史典籍、詩歌,還是巖刻、碑文的行文,一般均采用詩的形式。彝族是一個以詩表意、以歌傳情的民族。

彝族有很多支系,如阿細、撒尼、諾蘇、聶蘇、納蘇、羅婺等。彝族各個支系秉承了彝族固有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同時由于受不同生存環(huán)境和人文氛圍的影響,又創(chuàng)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化。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現(xiàn)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滬西縣、彌勒縣等地,人口約10萬。撒尼人以前自稱為“羅倮”,這是因為他們崇尚老虎,“羅”在撒尼語里是“虎”的意思,“倮”是“龍”的意思。[4]撒尼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撒尼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語東南部方言、撒尼土語。撒尼人使用的文字是彝文,常用的彝文約一千個。千百年來,勤勞善良的撒尼人在勞動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姿的獨特的撒尼文學和文化。有畢摩宗教祭祀時吟唱的宗教祭祀歌,有為男女青年搭建情感橋梁的男女對唱的情歌,也有結婚儀式上的“婚嫁歌”等;有音調高亢、抒發(fā)悲傷情懷的“苦吼調”,有撒尼女子繡花時表露心思的“繡花調”,有響徹于曠野高山之上的“牧羊調”,還有悲調、喜調、罵調等曲調。此外,還有大量的創(chuàng)世史詩、敘事詩、歌謠等,如《尼迷詩》《阿詩瑪》《圭山彩虹》《竹葉長青》《趕地名》《逃到甜蜜的地方》等。

《阿詩瑪》是流傳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中的敘事長詩,是用彝族撒尼語創(chuàng)作的。原生態(tài)的《阿詩瑪》采用的是口傳詩體語言和浪漫而具有神話色彩的詩性手法,講述或演唱彝族撒尼姑娘阿詩瑪?shù)幕橐龉适隆T?0世紀50年代以前,用撒尼彝語講述或演唱的《阿詩瑪》在撒尼彝區(qū)十分盛行,漢文翻譯整理本和其他藝術形式演繹的《阿詩瑪》問世后,使《阿詩瑪》得以走出撒尼山寨,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但用撒尼語講述或演唱的不同版本的《阿詩瑪》在彝族撒尼聚居地仍在進行,《阿詩瑪》是“活形態(tài)”的彝族撒尼敘事詩。彝族撒尼敘事詩《阿詩瑪》主要有以下特征:

(1)人民性。《阿詩瑪》是撒尼人民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趙德光說“《阿詩瑪》影響到撒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我們依然能夠在撒尼人的每一人生階段聽到傳統(tǒng)的《阿詩瑪》曲調和傳統(tǒng)的《阿詩瑪》片段,人們經常用這部優(yōu)秀的撒尼民間敘事長詩代表作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撒尼人就在《阿詩瑪》的世界里世世代代繁衍下去”[5]。《阿詩瑪》表現(xiàn)了撒尼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也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體現(xiàn)了撒尼人民永不磨滅的典范人格和民族精神。《阿詩瑪》就是撒尼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深層積淀的文學化展示。

(2)口頭性。“活形態(tài)”的《阿詩瑪》一直以演唱或講述的方式存在于撒尼民間,口傳是《阿詩瑪》傳承的起點和主要形式。經過書寫文化記錄和改造后的《阿詩瑪》仍然具有十分鮮明的口頭文學特點。

(3)累積性。《阿詩瑪》從其“初坯”經過民間大型創(chuàng)作群體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代際授受,而后又有漢語文化圈群體、域外文化圈群體以及當代撒尼學者等不斷地對《阿詩瑪》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加工,使《阿詩瑪》文本與撒尼人的生活共同發(fā)展,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在不斷變化中踵事增華,豐富提高,日臻完善,獲得了永久的生命力。

(4)變異性。《阿詩瑪》在撒尼民間有很多版本,這是因為《阿詩瑪》在口頭傳播過程中,因所在的空間、時間、講唱者、觀眾的不同,還有方言的差異等因素,從主題、內容、情節(jié)、人物的性格特征、語言風格到故事的完整性等方面均有差異。“至今,民間《阿詩瑪》的傳唱已成為一個龐大的歌謠體系:從群體創(chuàng)作到口頭流傳,不斷有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工改造,可以說有多少個撒尼人就有多少個阿詩瑪版本。”[6]

(5)傳承性。《阿詩瑪》的主要傳承人為畢摩和民間歌手,他們通過口傳或書寫的方式將撒尼民族的文化記憶傳承下來,這使流傳了千百年的彝族撒尼敘事詩《阿詩瑪》直到今天,還能夠以基本相同的格調流傳在撒尼人民中間。

(6)藝術性。彝族撒尼敘事詩《阿詩瑪》能成為文學經典,決不僅僅限于它的內容、思想方面,還在于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阿詩瑪》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文化色彩與韻味及地域特色。原生態(tài)的《阿詩瑪》具有詩、歌、舞三位一體的特征,以五言句為主,音韻相稱,節(jié)奏齊整,朗朗上口、流暢自然。句式短小精悍,采用大量復沓結構、排比句式,使詩歌富于音樂感,易于演唱。《阿詩瑪》語言是撒尼人生活中的口語,語言質樸簡練、自然生動。《阿詩瑪》雖然是敘事詩,但抒情的成分很大。大量運用起興、比喻、夸張、擬人、諷刺、諧音、頂真等修辭,語言風格質樸生動。原生態(tài)的《阿詩瑪》可以演唱,可以伴以樂器和舞蹈,唱調有“喜調”“老人調”“悲調”“哭調”“罵調”等。

正如楊福泉在《石林阿詩瑪文化發(fā)展史》序言里所說:“阿詩瑪?shù)拿利悅髡f可以稱之為彝族撒尼人的心靈之音,文化之精粹。……阿詩瑪?shù)膫髡f對撒尼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都有重大的影響,是撒尼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和精神瑰寶。”[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寻乌县| 左贡县| 五河县| 克山县| 泰宁县| 鹤峰县| 延川县| 元江| 金门县| 扬中市| 精河县| 屯留县| 崇义县| 葫芦岛市| 隆安县| 新干县| 彰化县| 香格里拉县| 江川县| 汝阳县| 武强县| 会东县| 南汇区| 慈利县| 武安市| 平利县| 郑州市| 清苑县| 德安县| 青海省| 三明市| 铜梁县| 大城县| 福建省| 平武县| 宕昌县| 江城| 张北县| 定结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