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敘事與地方傳統:努爾哈赤傳說的文本研究
- 劉先福
- 3954字
- 2025-04-25 19:45:49
二 相關學術史
努爾哈赤傳說的研究涉及滿族文學、清史、民俗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限于本書從口頭傳統理論出發的滿族民間文學研究的學術取向,以下將重點梳理以努爾哈赤個人為中心的學術實踐,具體涵蓋文學與史學兩個方面。另外,本書還關注了近來民間傳說研究范式轉換的學術動態。這些學術成果大多由國內學者貢獻,而本書所應用的西方民俗學理論將在具體章節中詳細闡述,以便于閱讀與討論。
1.努爾哈赤傳說及滿族民間文學研究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直接以努爾哈赤傳說為題的論文主要有以下幾篇:孟慧英的《論努爾哈赤傳說的民族特征》[3]提出該傳說在三個方面所體現的民族特征,即產生的獨立根源性;傳統文化在民族獨有文化條件中的持續性;傳說同民族心理的緊密結合。文章認為努爾哈赤傳說的產生依賴于三個條件,即個人經歷與功績;統治階級宣傳編造;滿族成員普遍的崇拜感情。因此,形成于滿族崛起時期的努爾哈赤傳說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幺素芬的《淺談罕王遼陽遇難傳說的流變》[4]通過對罕王“兩次遇難”的六種異文進行分析,從比較文本變異性的角度觀察到詞語、情節、主題等方面的不同敘事,并且從外部進行類比,闡釋變異性產生的原因在于階層流動的差異和環境不同,歷史的發展和時代變遷等因素。文章還考察了動態視野下民間文學所表達的民族情感與歷史話語。高興璠、孟憲玉的《罕王傳說淺論》[5]對罕王傳說中的烏鴉黃狗救主、腳下有痣等傳說進行分析,認為這些傳說既來自建州女真歷史文化的積淀,也吸納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傳說,并同時受到史籍、生活習俗和文學創作的影響。姜維公、陳健的《清太祖傳說研究》[6]以五則傳說為研究對象,即李成梁仆役努爾哈赤傳說、滿族插柳與背燈祭習俗來源、大清國號的來源、滿族不食狗肉習俗來源、滿族祭桿飼鴉習俗的來源,從歷史文獻角度對滿族相關習俗進行溯源與考證。這些前人成果都成為本書思考努爾哈赤傳說的基礎。
另外,滿族說部研究也為本書提供了多維視角。最近幾年,滿族說部及相關話題成為滿族民間文學的熱點之一,相繼出版了高荷紅的《滿族說部傳承研究》、郭淑云的《〈烏布西奔媽媽〉研究》等專著和論文集。發表的論文主要圍繞說部文本的形成、傳播、類型、歷史文化意義和傳承人性質等方面,如富育光的《滿族傳統說部藝術——“烏勒本”研考》、江帆的《論滿族說部的生成和播衍》、隋麗的《滿族說部復仇主題的文化闡釋》、谷穎的《滿族說部〈恩切布庫〉的文化解讀》、高荷紅的《關于當代滿族說部傳承人的調查》等。此外,滿族神話研究也一直備受關注,說部中涉及的大量原始性與活態性兼具的滿族神話更帶動了研究的開展,尤其是對薩滿神話的探索,谷穎的博士學位論文《滿族薩滿神話研究》[7]就是代表。在滿族民間傳說故事方面的研究,黃任遠的《滿族故事家馬亞川和女真薩滿神話》、江帆的《滿族民間敘事的文化質素與文本張力》、詹娜的《遼寧滿族民間文學的史料價值探析》等論文或從宏觀層面,或從傳承人角度進行了闡述。
以上這些著作都是滿族民間敘事在資料搜集基礎上深入探索的研究成果,為本書在討論傳說集群的外圍構架和滿族民間敘事的核心主題與傳承心理,以及滿族傳承人的群體性特征等方面提供了線索和幫助。就本書的核心研究范圍來看,有關滿族歷史人物傳說的學術關注度仍然不高,劉中平的《滿族民間傳說及其意蘊》、金天一的《滿族講祖習俗的演變》、白虹的《論清代滿族人物傳說》是為數不多的從歷史文化意義角度作出闡釋的論文。
2.努爾哈赤與清前史研究
史學界對于努爾哈赤的關注源于清前史和滿族史兩個視角。20世紀初期,著名歷史學家、清史學科的奠基人孟森就在其著作《清朝前紀》和《明元清系通紀》中對清前史和滿族先世的譜系加以考論。由于女真族文字史料的匱乏和清皇室的隱諱等原因,早期清前史研究的開展受到了很多阻礙。由于當時的歷史認識和錯誤的民族政策,也使一些人的研究出發點在很多地方有失偏頗。孟森在史料有限的情況下,參考《明實錄》和《朝鮮李朝實錄》等古籍,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人們對于滿族祖先的錯誤認識,對于部分詆毀滿族與清朝的言論也進行了考辨。他還在考據滿洲名稱、八旗制度、清初歷史人物等方面多有建樹,對于推進清前史研究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民國時期,謝國楨、鄭天挺等學者也在搜集考辨清入關前歷史史料方面作出貢獻,并出版多部史料索引和著作。[8]隨著對清宮原始檔案的發掘和逐步整理,清前史的很多問題得到了客觀的重新認識,對努爾哈赤生平經歷和歷史功過的論證也將得以揭示和補充。
1949年后,清前史研究進入新階段,清史和滿族史專家王鍾翰出版了《清史雜考》一書,系統論述了清初的社會經濟形態和制度等問題。[9]真正的研究熱潮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李治亭在《建國四十年來清前史研究述評》中認為,這一時期從人物傳記到專題研究,再到史料的整理與出版成果豐富,但“史料不足仍是清前史研究的關鍵,即后金建國前,無民族文字記錄;建國后,因為各種原因的改寫,也造成了疑點”。[10]這就造成了清前史研究難點多、分歧大的現狀,主要集中在清入關前的社會性質、明清戰爭和八旗制度等問題上。[11]就本書的論題而言,劉小萌的《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孫靜的《“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等著作在滿族社會組織和心理認同方面的闡述給筆者很大啟發。
目前,關于努爾哈赤的學術傳記主要有滕紹箴的《努爾哈赤評傳》、閻崇年的《努爾哈赤傳》、周遠廉的《清太祖傳》等。這些專著通過鉤沉史料,對傳主努爾哈赤的個人生平及愛新覺羅氏族源流遷徙等歷史事實作出全面描述和有針對性的評論,為本書在史學方面的論述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近四十年來,涉及努爾哈赤研究的史學論文有兩百余篇,總體來看,這些論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姓氏問題,如肖景全、鐘長山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祖系與姓氏問題考論》、張杰的《清太祖名為“努爾哈齊”論》、陳力的《努爾哈赤姓氏考》;(2)政治和軍事思想問題,如謝景芳、麻曉燕的《努爾哈赤政治思想及時代特征》、陳涴的《努爾哈赤軍事思想研究》;(3)社會組織和信仰問題,如范麗的《努爾哈赤創建的八旗制度》、滕紹箴的《努爾哈赤時期牛錄考》、李國俊的《努爾哈赤時期薩滿堂子文化研究》、張羽新的《努爾哈赤與喇嘛教》;(4)與周邊民族關系問題,如王臻的《努爾哈赤對蒙古部的政策探析》等。綜上,歷史學視角下的考證與辨析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愈漸清晰的努爾哈赤和他的時代。
本書屬于民間文學范疇內的研究。傳說雖不同于史實,但卻與歷史有著極為復雜的關系。在努爾哈赤研究的論著中,有些已經直接涉及對傳說解釋的支持或者反駁,有的文章也涉及努爾哈赤與李成梁的重要關系[12],也有的文章討論其興兵的遺跡[13],還有的文章討論了薩滿教對其天命觀的影響[14],這些都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考空間。
后現代史學將傳說視為文獻的一種,而傳說研究也可以將歷史的真實作為對照來反觀民眾口頭傳統要表達的現實意義。在眾多論著中,更多相關的史學考據和地方性解釋是由撫順和新賓學者完成的。本書的田野調查地新賓,作為滿族的發祥地,出版了許多根據地方史料考證的,與罕王有關的專著和論文集,如《從興京到盛京:努爾哈赤崛起軌跡探源》《努爾哈赤·興京·滿族》《清前史人物圖譜》《新賓清前史研究論叢》《撫順清前史遺跡與人物考察》等。傅波總結出撫順地區清前史研究的成就表現在:清前遺跡的實地考察,清前史的人物研究,清前史的考證和有關滿族家譜、民俗、宗教的研究。[15]這些地方學者利用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和熟悉地方文獻的優勢,梳理出以清太祖為中心的滿族入關前活動的歷史脈絡,對本書的寫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3.民間傳說研究
陳泳超指出,20世紀中國傳說研究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歷史流變研究;二是形態機能研究;三是意義與審美研究。[16]的確,從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以來的傳說著作大多可以歸入這個分類。隨著西方理論的譯介和中國學術界的反思,當代民俗學研究,包括傳說研究的視角已經逐漸從文本中心轉向語境中心。努爾哈赤傳說的地方性和口頭性特點明顯,而在典籍里鮮有記載,雖然已流傳數百年,但很大程度上還無法與漢族的一些歷史人物傳說采用相同的研究模式,即關注“傳說圈”和“古史層累”的變遷,只能從傳承人幾十年的講述歷程和活動范圍來映射傳說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
近年來,國內的傳說研究有了長足進展,在經典傳說和地方傳說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方面都取得很多突破。這些著作闡明了當代中國民間傳說研究的學術取向,如趙世瑜、王杰文、萬建中、林繼富等[17]對民間傳說與集體記憶、民間信仰之間關系的思考和個案探索。此外,陳泳超和王堯對山西洪洞縣“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傳說的持續關注研究[18],提出了地方性傳說的流變動力和內部特征等概念,認識到傳說與當地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劉文江的博士學位論文《傳說:敘事的信仰實踐形式》[19]擴展了個案研究的視野,從不同維度解釋傳說在相信性層面訴諸的不同渠道。在歷史人物傳說方面,尹虎彬的《劉秀傳說的信仰根基》[20]通過洞悉“劉秀走國”的模式化敘事,進而推斷這一系列傳說的歷史根源是古老的動物和植物由來的神話或解釋性傳說。這個類型與部分罕王逃難傳說如出一轍。段友文和劉麗麗的《李自成傳說的英雄敘事》[21]從傳說圈出發,總結出英雄敘事的類型,并在與俗文學和正史的比較中解讀民眾群體通過英雄傳說對史政、史實的評判等。
綜上所述,前人在以努爾哈赤傳說為中心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中已積攢了不少有分量的成果,主要體現在文本的積累解讀和史料的分析運用兩個方面。這對于本書闡釋傳說與歷史的關系和傳說在地方傳統中的實踐等問題有很大幫助。但仍有一些傳說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中還囿于文類認知的傳統思維,并沒有擴大對“文本”概念的深入挖掘,也缺少以關注重點傳承人為核心,從多元敘事傳統角度的闡發。當然,這也是傳說文類本身的講述集體性所造成的。據此,本書希望從這些方向上作出一些嘗試。